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内涵、优势及展望
范文 陈波涌+刘青
摘要: 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是保证高校创业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具有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营造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再组织化等优势。该模式通过确立创业教育分类培养目标,以创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突出培养内容“模块化”与培养成果可评价,有效创造了创业教育链,提升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改进高校工作室创业教育,要开发配套课程,树立典型进行推广,以项目带动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研究,改进创业教育评价,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生态。
关键词:高校;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1-0098-06
据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50万人,2016年的毕业生预计达到770万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发展速度全面放缓,就业人口吸纳能力下降,因而当前大学生求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与此同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在我国的兴起,培养众多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重大任务。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是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影响国家创新战略的总体布局与实施效果。
但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创业教育观念落后,教师和学生的接受与认可度不高;创业教育研究不足,国内尚未建立创业教育的系统知识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师资亟待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学生得到的实战训练不足;外围环境也需要不断优化[1]。有研究者甚至尖锐地指出,在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把创业教育与高校已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脱离开来,把创业教育看成是高校面临的一项政治任务;另一方面又往往把创业教育的目标定得太高、太大,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业界巨人[2]。这正是导致我国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低效的根本原因。由于创业实践的特殊性与创业教育的天然局限性,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成效一直不显著,对拉动就业与创新培养的影响有限。因此,寻求契合高等教育特点的创业教育形式与内容,是高校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
一、提高有效性是发展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背景
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就业人群同样重要,因为用人单位和雇主除了要求受雇佣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重视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3]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业教育的定位来看,不仅仅立志于创业的人才需要创业教育,同时普通劳动者也存在创业教育的需求。
从创业教育的预期效果或目标来看,简要地说,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创业精神和能力”。因此,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依据就是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得到提升,缺乏这一依据,很难说我们实施了成功的创业教育。但是,如何达到这一预期效果呢?我们认为,创业实践是确保创业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与德育、智育等教育存在差异的是,创业教育不仅仅需要理论教学,需要教师为受教育者传授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营销、管理、心理、推广、财务等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在理解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参与到具体的创业实践中,从实践中去体会创业精神并形成创业能力。因此,这也是我国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探索的“课堂教学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竞赛创业教育带动的综合教育模式和开展创业教育的专门培训”三种创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基础[4]。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实践基础,也是提升创业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可见,如何提升和保证创业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前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
从国际视野看,美国、日本以及韩国在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有效性方面积累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在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讲座,随后創立了见习制度,并正式提出了“创业家精神”的概念。近年来,日本创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产、官、学的协同体制。在实施过程中,高校通过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资源,形成以政府(经济产业省、地方公共团体、产业振兴团体)、受托或独立进行创业教育的组织(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及高校本身的创业教育三者协同的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学习内容都自成特色与体系,有力地提升了创业教育的有效性[5]。韩国高校创业教育也有一定特色。经过30年的发展,韩国高校创业教育形成了以5所“创业研究生院”为核心、辐射全国的创业教育基本体系,推进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学部或研究生院内开设一系列课程,实行系统化教育是韩国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特征[6]。日、韩两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经验中,有三点值得重点关注与借鉴:一是形成适合本国高等教育办学实际与高等学校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二是构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创业教育具体培养目标选择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三是创业教育要实现系统培养,这一点在韩、日等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教学模式与培训体系都应该为创业教育系统化培养服务。
作为一种“生成性教育”,创业教育与历史、社会、人文等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了创业教育自身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参与创业教育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创业教育[7]。要获得深层次的发展,创业教育必须走出“表层教育”的初级阶段,通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8]。从这一角度看,部分高校所探索的工作室模式在形式和内容上适应了创业教育的需求,从而有力地改进了创业教育的效率,值得我们关注。
二、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特征及优势
创业教育的工作室模式是指在负责教师的主持下,利用专业优势,采用“半市场化”运作模式,教师承接各类商业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完成。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模式近年来在高校得到较为普遍的运用。该模式最初出现在艺术领域,源自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后来逐步在其他各类专业中推广。学生在参与商业项目的过程中,通过项目实践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也初步接触项目管理和公司运作。教学过程中,模式基于“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理念,学生在一定的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真实案例完成完整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参与创业实践完成学习。
1. 基本模式
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是指以专业工作室为基本的教学功能单位与创业教育载体,在工作室实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将创业教育融入其中。教学过程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并直接引导参与创业实践,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合一。两者融合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穿插创业教育课程的相关内容;二是教师以专业工作室为经营单位,承接市场化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完成,学生全程参与,从寻找项目、洽谈项目、反复谈判、签订合同、项目跟进、完成项目、客户服务等,学生均身涉其中,亲身体验。学生通过体验市场化行为的商业活动,将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商业活动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创业的特点。
在这一创业教育模式中,一方面,工作室是一个基层教学单位,承担着专业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工作室也是一个按照半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公司,按照公司的架构进行运作,包括公司的各个部门与人事。教师既是教学人员,同时也是公司的负责人;学生也有多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员工,还可能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需要,调整从事的岗位,不仅要参与承揽业务,也要参与谈判,还要参加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以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内容差异与关注重点,学生体验领导一个公司所应该承担的责任,避免了以往创业教育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实际创业的机会与平台的根本性缺陷。
2. 核心特征
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既注重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更培养学生在未来岗位上“用创业的心态去工作”,创业与就业兼容,创造性地扩展了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了培养效果[9]。具体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工作室模式确定创业教育的分类培养目标。基于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质人才的总体目标,工作室根据培养需求,确定了分层次的创业教育目标: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素质的公民、自我岗位创造者以及创新企业的创办与管理者。分层次的创业教育目标有效地对接了创业教育的现实需求,避免了教育浪费。
二是创业技能训练是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核心。在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将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完成创业技能的训练。创业技能包括普通创业技能和专业创业技能,普通创业技能主要指包括设计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实施创业计划以及财务管理等,而专业创业技能则突出以一定行业性和产业性,通过掌握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从而更好地进入相应的行业[10]。如艺术设计类工作室创业教育对艺术设计的基本技能以及设计行业的发展动态有全面深入的教学,这是其他创业教育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为后续创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工作室模式突出创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围绕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目标,工作室模式设计了基于普通创业技能和专业创业技能培养内容的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的教学安排,在实施公共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修相应的创业教育模块,有针对性地提升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精准选择培养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则突出“场景化”与“真实化”,学生能体验创业的过程和实践各类创业事务,大到搭建公司与洽谈业务,小到每日对账与办公室清扫,都真实地出现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逐步构建起对创业的认知,并形成自身的创业体验与经验,最終形成创业能力。
四是工作室模式实现了创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可评价化”。创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为两类:一是在维系社会的各项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为个体创业行为提供意义,二是个体创业所需各项技能的培养[11]。如何评价效果,一直是创业教育的难点之一。创业教育到底是不是“屠龙术”,在以往难以得到有效验证。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通过依据真实的创业任务,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确定评价结果。同时,评价重视了结果与过程并重,既考核学生在特定创业任务中的贡献,也注重在工作室运营过程中学生在职员角色上的表现,做到创业教育评价有据可依,评价结果真实、可靠。
五是工作室模式构建完整创业教育链。学者在分析影响创业的因素时提出,“财政环境、劳动力市场条例、行政复杂性、知识产权、破产法、教育和技能提升等都是决定创业活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12]。”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必须基于创业的复杂性,从系统的角度,实施创业教育。这过程各个方面的因素应加强沟通、良性循环,形成创业教育链。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通过整合专业平台、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以及个人专业技能优势,创业学习与创业实践得到有机衔接,学校配合政府创业教育的有关政策,通过出台相应措施,协调各方关系,从经费、优惠条件等方面,为工作室创业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并将工作室创业教育积累的经验在校内进行宣传与推广,形成创业与创业教育良性互动的局面与机制,构建创业教育的完整生态链。
3. 独特优势
一是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工作室是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目前高校所实施的专业教育是大学专业教育细分和培养目标专一性的产物,也是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可复制、大批量生产以及清晰的质量控制”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创业教育则重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专业教育改变以往单纯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更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通过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融合创业教育的内容。工作室培养模式契合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发展趋势。从专业教育需求看,工作室是基于专业与专业方向而设立的,学生参与完成项目的过程,也就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工作室承接商业项目,也就相当于一个小型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参与项目管理、工作室运营以及团队运作,是创业的初步训练。
二是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是营造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方式。工作室是高校的基层教育教学单位,各个专业都开设有相关的专业工作室。在实施工作室创业教育过程中,提倡市场导向策略,通过多种方式将创业元素引入到校园内外的各种活动中,相应的教师、资金和场地等资源投入到创业教育,也能不断吸引其他资源参与进来,在校园营造创业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中,有“生产者”、“分解者”以及“消费者”,从这一点看,初步形成了从创意的产生、评估、执行及市场检验的完整链条,即完整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三是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是推动创业人才培养活动再组织化,培养学生自我领导、自我管理与团队管理切实可行的有效方式。从运作模式来看,一方面工作室按照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是基层教学组织;另一方面,工作室按照公司化的方式,学生参与到组织运营中。在这一过程中,专业知识与创业理论知识教学工作在工作室通过小班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实施,是大班化教学活动的再组织;工作室的商业经营则通过教师与学生按照公司化运作模式分别承担相应管理角色,并按照创业训练的实际需求进行岗位轮换,实现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全面训练的目标。
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既将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专业教育进行了较好的结合,又从小处着眼,基于日常的创业实践与创业经验积累实施创业教育,符合了大多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是当前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现实路径与有效方式。
三、推动发展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
展望
1. 逐步建设工作室类小规模创业教育模式的配套课程体系
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室创业教育是学校创业教育进一步延伸、扩展与深化,应突出工作室创业教育与学校通识性创业教育的互补。要根据培养需求,开发工作室创业教育相应的配套课程体系。与此类小规模的创业教育相配套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内容上来说,以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与专业岗位创业知识为重点,以专业知识与创业教育知识相融合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做一体”为基本的设计思路,以典型案例为课程内容的基本载体。从课程结构来说,以“模块式”为主要呈现形式,根据培养目标的分类要求,确定课程分类;并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形成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说,要组织由专业教师为主要力量的开发团队联合有创业经验的有关人士,共同组建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团队,既保证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的权威性与科学性,又能保证其灵活性与实践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操作性强。
2. 树立典型,逐步探索、推广可复制的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
通过不断总结和分析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在实施与推进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发现问题,持续改进与完善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确立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选择在创业教育方面比较有成效的工作室进行个案分析与研究,将工作室创业教育从“个案”扩展到“模式”,并从模式的角度进行总结提炼,分析其教育指导思想、背景、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与市场的关系、运作方式、政策条件、制度与人事架构等,按照不同专业类别进行分析,总结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并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创业教育典型,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性复制一批创业教育工作室,扩散模式的影响。
3. 通过项目带动工作室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外部政策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导致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问题,课程是否开设、相关创业设计活动是否开展,都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但作为现代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创新创业素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项目带动的方式,确保工作室模式的可持续化,通过以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创业项目大赛与承接校内外项目服务两种主要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热情。两类项目围绕不同的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的手段与途径也各有差异。各级各类创业设计大赛,如“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黄炎培创业设计大赛”等赛事重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准确把握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激发创业激情。创业设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寻找项目、收集信息、设计项目的能力,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设计思维,学生全程参与,在完成创业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承接校内外项目则重在创业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项目选择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一方面这是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业技能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对项目创业的整体认识。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需要两类项目的持续关注去滚动投入,最终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研究,改进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与效果
从改进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水平的需求出发,基于实践总结与理论分析等基本路径,加强工作室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实状况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阶段,分析高校学生自身特征与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教学进行协同与融合,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原则、方法论与实践方法原则、具体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等。基于探索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体系、种类、性质,对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典型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中的综合运用进行深入研究,为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教学一体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通过数据收集、案例分析等方式,选择适切的理论视角,深度分析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反思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改进路径。
5. 營造氛围,改进评价,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生态
检验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否能完成一定的创业实践工作。因此,高校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通过参与“微型创业”项目,逐步进入创业活动,突破高校创业教育的“封闭性”问题[13],积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创业的大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创新素质与创业能力。既要努力改进高校自身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引入各类企业资源,将企业专家“请进来”,给学生授课。从有关的研究看,“学生与企业家之间的互动是创业教育一种重要学习方式,”[14]是营造情境性创业教育氛围的重要方式,学生能更直接地接受到创业教育的重要信息。探索适合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方式,既要注重以往校外拓展式创业的有关成果,更要关注学生依托校内资源开展创业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完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多方营造高校良好的创业教育生态,从而进一步改进工作室创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吉春.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1):179-182.
[2] 夏人青,罗志敏.论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创业教育目标[J].复旦教育论坛,2010(6):56-60.
[3] 黄兆信,王志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0-29.
[5] 张昊民,陈虹,马君.日本创业教育的演进、经典案例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11):49-54.
[6] 朴钟鹤.韩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与创新[J].比较教育研究,2013(5):63-67.
[7] 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5.
[8] 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9] 黄兆信,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8):87-91.
[10] 徐小洲.创业教育的观念变革与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5):64-68.
[11] 杨晓慧.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2(9):73-78.
[12] Grilo,I.,& Thurik,A.R.Entrepreneurial Engagement Levels in the European Un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2005,(2).
[13] 严毛新.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势弱”与回归[J].教育研究,2015,(5):48-55.
[14] 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6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