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规范教化:道德教育的应然状态
范文 方熹 潘梦雯
摘要:? 道德教育就是传播道德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地认识道德和道德对于(好)生活的意义,掌握如何成为道德之人的路径和方法。应然状态的规范教化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直接保障和基本目标。但由于规范教化存在方式封闭僵化、内容泛政治化、环境严重缺失等主要问题,使得当前本来就不容乐观的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更加不尽理想。当前道德教育唯有遵循“人性化”的教化本位,回归“生活化”的教化方式,创建“系统化”的教化环境,才能使受教育者习得和内化代表群体意志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则,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品质,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真正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道德教育;规范教化;应然状态;教化本位;教化方式;教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9)02-0043-05
收稿日期:2018-11-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论争及其意义研究”(17CZX054)。
作者简介:方熹(1982-),男,湖北通山人,哲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道德教育和伦理学研究;潘梦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博士生,云南师范大学讲师;昆明,650500。
规范教化即道德规范教育,主要通过“说教”的方法,使受教育者把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并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表现为道德之人。就道德教育的本体而言,规范教化建基于规范伦理学,讨论受教育者行为的正当或对错与否;就道德教育的价值本位而言,规范教化蕴含实践主体的伦理道德精神,凸显社会规范秩序的整体价值取向;就道德教育的目标而言,规范教化理性引导属人的社会行为规范,通过回答“我们应该怎么做”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就道德教育的过程而言,规范教化在于指引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核心是教之“上施下效”,化之“使作善”。作为道德教育的应然状态,规范教化具有现实具体性、社会取向性和行为指向性等优势。唯有强化规范教化的重要作用,使受教育者遵守规范并把道德的价值承载于规范之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規范教化于道德教育不可或缺
对于个人、国家或民族来说,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道德教育则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作为一种应然状态,规范教化就是道德教育的外核。我们只有把规范教化落到实处,道德教育最终才能生产真正的道德之人、智慧之人。
(一)规范教化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直以来,规范教化属于道德教育中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一种基本范式,或者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道德教育活动方式,更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试想一下,如果社会道德建设中道德教育之应然状态的规范教化缺位,那么,我们如何得知社会推行哪些道德规范或道德要求?其中的道理或根据又在哪儿?如此一来,我们又该如何谈及遵从和信服哪些道德规范?从而社会道德建设又该如何得以实现?[1]更所谓人无完人,从古至今的道德圣人屈指可数,甚至只是一种神话或传说。举例而言,对于正值青春、精力旺盛的高校大学生来说,规范教化就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因为大学生个体的道德品性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面对日益纷繁多样的社会诱惑,一味地强调大学生个体的自律显然不太符合现实客观情况。而规范教化就重在提供普遍的、具体的、现实的道德规范内容,明确规定大学生行为主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并且这也是评价大学生行为的基本标准,可操作性强。每一个行为主体追求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与和谐,但现实条件下的差异和冲突是绝对的,统一与和谐往往是相对的。这也就是说,置身于一定的现实情景之中,受教育者总是面临着个体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那么,在确保受教育者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个体性和社会性之间冲突和断裂的承负、弥合,很好地保持两者之间的适度张力,毫无疑问,规范教化是完成道德教育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
(二)规范教化是道德教育的直接保障
规范教化不只是展示道德教育的指引作用,而是充分体现道德教育指导受教育者行为活动的一种普世价值。“道德问题并不能简单地通过高尚人格加以处理,只是依靠良知和品性是万万行不通的,道德问题的解决唯有凭借道德法则才行,虽然道德自律更具深层性,但自律远不如他律对人更具有强制性,对于维护道德秩序与社会稳定则更具有稳定性。”[2]也就是说,规范教化直指受教育者的普遍化、社会化,将受教育者践行道德规范的操作方法明细化和具体化,从日常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做起,不只是简单地停留在提出高尚的道德理想和自律目标,从而忽略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其结果无疑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社会价值和道德践履的德性之人。比如,高校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阶段,在道德意志和理性方面不断成熟,道德社会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还没有完全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误导,规范教化则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他们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固化。也即培育规范执行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相对于强调个体道德自觉的德性涵养来说,规范教化中的遵守道德要求就显得更具操作性、普遍性和广泛性等。一言以蔽之,一个能够充分地实现自身价值之人一定是其社会价值充分得以实现之人,道德教育通过受教育者个体存在之自我实现从而找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效统一的最佳路径,而规范教化正是实现这一路径最为直接、最为根本的重要保障。
(三)规范教化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
从情意、认知和行为这三个方面来说,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由三点构成:一是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伦理诉求;二是培养受教育者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三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普遍化的道德。作为一种先在性的道德诉求,规范教化在面对诸如道德冲突或知行矛盾时,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具有严格的评判标准和明确的指向性。或者说,当代社会诱惑无处不在,只有规范教化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体现出来的硬性规诫,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才能起到明显的约束作用。这是因为,应然状态的规范教化理念面向所有受教育者提供普遍化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任何受教育者超越或违反将受到责备或惩罚。这对于建立整个公共社会的伦理秩序和伦理精神有着一种特殊的把握和承诺,和上述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一致。也即规范教化产生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体现社会公共道义、公共责任和公共伦理精神,主要旨趣在于一种最基本的道德义务,也就是罗尔斯所说的“底线要求”的最终诉求的道德教育形式。概言之,我们很难捕捉任何个体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有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才能影响受教育者的道德状况,引导受教育者的思维与德性习惯养成,使受教育者逐步走向自我完满的德性之路,实现全人类共同繁荣发展和幸福生活。进一步地说,规范教化反映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体现社会的道德价值和群体意志,提出和倡导优良的道德准则,这些正是上述道德教育基本目标的主要体现。
二、当前道德教育中规范教化的问题
透过上述,道德教育中规范教化这一基本范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面对生活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规范教化属于“以知识内容为本”的智育化教育,容易使受教育者成为不违背规范的“道德机器人”,改变或失去道德教育的本有特征和本真价值。因此,当前道德教育中规范教化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化方式封闭僵化
当前道德教育中规范教化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采用一种相对封闭僵化的方式,要求受教育者认同和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忽视道德的主体性本质,造成道德教育主体性的严重缺失。同时,封闭僵化的教化方式还体现在无视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和个体差异,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和交流,采取一种命令式的、随意盲目的灌输和说教,过于忽视受教育者中出现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或一时偏差。或者说,规范教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本(教材),主要表现为说教和灌输的形式,具有显而易见的参照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时,往往又会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和僵化性,与新时代的生活节奏之间有着很大的出入和差别。显然,当人们面对新情况和新境遇之时,既有的行为规范极有可能显得不适应或不够用。举例来说,高校规范教化的课程内容比较系统和全面,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和基本需求,明显地表现为一种课程的知识化倾向,从而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诉求。大学生则容易表现出对课程的不感兴趣,甚至产生一种严重的抵触情绪或排斥心理。概言之,面对人们现实中关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封闭僵化的教化方式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快速准确的调整,或者说应对人们日益丰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很难提供新鲜充足的精神养料,最后道德教育极易沦为一种失信和失语的尴尬境地。真正的教化方式应该建立在受教育者个体主动自觉和完全自愿的基础之上,培育受教育者个体自觉性和道德自律的生成,也即包含着对道德教育规律的尊重和对道德教育主体性的肯定。
(二)教化内容泛政治化
长期以来,在伦理学研究中超越德育的外延部分而通过国家政策方针以行政文件的影响力所指的广义上的德育——“大德育”给道德教育蒙上了政治化的阴影,“大德育”目标构建中的政治素质要求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道德品质的要求越来越概念化和口号化,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真正属于道德教育的內容,要么被泛政治化的内容掩盖,要么因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被排斥。虽然规范教化一贯倡导个体品行优良,但实质内容和外在形式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从根本上并没有达到引领道德风尚的效果。可以说,这种道德内容安排的“去有效性”,所设立的道德规范过于理想,正是道德内容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影响下逐渐走向功利主义的一种明显体现,即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具备公共德性的社会公民,却忽视道德教育在个体善性发展方面是否具有同等效力,道德教育最终极易裂变为一种基础的技术性活动,从而消解个体的活动意义与存在价值。[3]更有甚者,泛政治化严重导致道德的继承和发展、批判和吸收走上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导致符合政治形势需要的加以继承,反之一律批判。从而泛政治化使道德教育变成程式化的操作过程,蜕变为一项没有精神意义的驯化活动,教化的工作只不过是借助于各种灌输方式把那些符合政治要求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好似一根根等待灌装规范和概念的香肠,只能想正确的东西、做正确的事情,即使有机会站起来讲话,讲的也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套话、官话、大话”,并不代表自己的心声,从而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几近毫无能动性、创造性可言,更不用说自身的道德情境体验和是非自主判断了。
(三)教化环境严重缺失
社会环境是个体道德成长的残酷战场。一方面,当前正值互联网发展的鼎盛时期,“互联网+”的提出和大数据时代的悄然来袭,信息传播的快捷让人之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大场域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比如,现在的学生看手机半个小时可能比课堂里接受老师几个小时的教育受到的影响更大。“单单在儿童上学和回家的路途上,他们受的思想教育,就比在学校里待几个小时所受的教育都要强烈、鲜明得多”[4]。还有,新闻报道中某人因沉迷网络而难以自拔,或受到不良信息影响而走上歧途的现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当前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更是道德战场的最大敌人,其中消费文化的渗透是对道德教育的严重冲击甚至解构,在价值的“诸神之争”中,解构代替了选择。“消费主义拔除了道德的根基——德性品质,反而建立了新的伦理准则,那就是欲望满足的品质。”[5]比如勤俭、节约在消费主义面前,以及诚信、奉献在经济利益面前,对于不少个体来说不堪一击。消费主义宣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规范格格不入,基本的道德观被推到虚无缥缈的神圣地位,过去再正常不过的普世价值观念,现在似乎都成了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此外,还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旧交替之际,价值建构领域出现的真空为各种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泛滥留下了可以繁衍的土壤,以及全球化影响日益扩大的今天,中国的道德教育进程充满中西道德文化、古今道德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纠结,当前道德教育不可能阻断多元文化背景和多元道德价值影响这一事实。很显然,在这种现实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规范教化具有很大的干扰。
三、道德教育中规范教化的完善路径
尽管规范教化存在上述问题,但作为道德价值的一种载体,规范教化以客体的形式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构建历史延续性的道德责任,创造性地转化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形成具有进步意义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典范,激励个体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意识觉醒。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规范教化的路径。
(一)遵循“人性化”的教化本位
道德存在是人自身的确证与表现,即人性所在。“人是精神,人之作为人的状况乃是一种精神状况。”“教育依从于某种既超越它而又是它的源泉的东西,即依存于精神世界的生活。”[6]其中的精神存在呈现人的特性,即道德教育的根本旨归就是为人获得“人”之称义,教人自觉为人。由此,道德教育首先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区分开来。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政治视野”中严厉的道德控制,强调个人从属于集体、社会和国家,但道德教育却是教人成之为人,与人之本性密切相关,过多地掺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整体性、渐进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其次,道德教育应融入各学科专业教学中,形成以人为本、全方位的教化方式。“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现有能力与现实社会需要联系起来,把道德价值的社会标准用于学校工作的教材面,……凡是一种课程,都要看作是一种能使学生实现社会行为的工具。”[7]“将道德教育消纳于各科之中,使道德问题无所不在,才能真正达到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8]这和目前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建设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观点一致,即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育人体系;价值塑造为引领,拓展课程内涵”[9]。也就是说,道德不能作为单独的学科来传授,道德教育必须与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此外,道德教育在考核机制上应该有所创新,既重视政治立场和道德知识的正确,又注重道德践行的实际能力,立足人性本位考核规范教化的针对性和成效性。概言之,道德教育是人的生产,也是产生人的活动,规范教化教人以道德,归根结底就在于创造人自己。道德教育的本体根据即生成人性并呵护人性,这是规范教化的真实使命与最终旨归。我们必须遵循人性化的教化本位,体现人之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呵护人性、充盈人性,发扬光大人之本性。
(二)回归“生活化”的教化方法
生活是道德教育成长的生命源泉,生活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道德教育中德性涵养的实现路径之一就是回归道德教育的生活本真[10]。同样,回归“生活化”的教化方法既是连接道德教育与浪漫理想的重要桥梁,又是受教育者体验道德教育真谛的手段和达成生活理想愿景的途径。由此,要使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实然状态,并使人们明晰道德生活的应然状态,引导现实生活和创造“可能性”的生活[11]。简要来说,打破教化资源的封闭僵化走向自由开放的提供方式,由单一性、被动性过渡到多样性、自主性的转变,拓展生活化的教化资源是必经之路。一方面,实施规范教化寓教于生活实践中,让受教育者亲自体验规范教化的各种实践活动,体认道德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理解道德教育的内涵和目的,促进规范教化由外铄走向内化,由强制转为自觉。“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给个人做出道德决定的具体经验和道德推理技能的实践才能促进人的发展。”[12]即要让受教育者逐渐形成自己头脑中的现实社会和意义世界,实现规范教化由外而内到由内而外的重要转化,最后将规范知识自觉地转化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建立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基地,比如通过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实践活动,运用身边的人和事有效地感染人和教育人,进一步引导受教育者正心修身,涵养品德,健全人格,争做明德至善的道德之人。同时,创建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示范性基地,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公共资源,定期安排受教育者参与一系列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概言之,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既具有厚实的学理基础,又具有紧迫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求[13],挖掘、优化和整合各种生活化的教化资源,引导现实生活对“善”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寻,如此道德教育才能摆脱日渐空泛、理想化的“乌托邦”。
(三)創建“系统化”的教化环境
如同科学、艺术、政治等人类活动无法脱离其生存环境,道德教育活动同样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展开。所以,强化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创建“系统化”的教化环境势在必行。一方面,强化传统道德教育环境,针对实效性低下的老问题,必须加以完善和利用中华民族具有的优良道德教育传统和厚重的道德教育积淀。首先,家庭德育,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基[14],必须特别重视和加强家庭道德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重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让每一个人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强化社会环境与制度文化的道德教化和约束,纠正以业务素质代替道德素质的错误做法和以经济指标取代道德标准的功利思想。还有,强化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功能,深化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等方面改革,深化学校内部教育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改革,巩固学校规范化道德教育及其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创新现代道德教育环境,即针对一个复杂的并处在动态过程的问题,根据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创设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教育环境。首先,充分利用和改造民间文化环境,如各种各样的民俗集会活动和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等存在大量的道德教育潜在环境。其次,构建良好的虚拟空间环境,采取相关措施推动网络空间科学治理,向虚拟空间环境提供“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优质道德教育内容。此外,制度性活动含有规范的本真意蕴,制度构成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感悟中锤炼道德品质的外在环境,制度环境对道德教育同样重要。概言之,系统化的教化环境,对道德教育的开展和受教育者的德性养成起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不断强化家庭、学校和社会道德教育这一“系统化”教化环境的重要功能,营造一个更好地适应或满足成就人之德性与德行的道德诉求及道德超越的优美环境。
参考文献
[1] 韩东屏.论道德教育的方式与现代转向[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362-368.
[2] 陶立霞.德性与规范的统一:道德重建的现代选择[J].兰州学刊,2016(04):96-101.
[3] 沈艳艳.试析道德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构成[J]. 江苏教育研究,2018(01):7-10.
[4] [苏]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蔡汀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9.
[5] 金生鈜.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道德教育困境[A].道德教育论丛(二)[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
[6] [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76.
[7] [美]杜威.德育原理[M].张铭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18.
[8] 张静庐.杜威、罗素讲演合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78.
[9] 韩颖,郑如莹,刘花香.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思想——“第十七届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综述[J]. 大学教育科学,2018(06):30-33.
[10] 方熹,汤书波.德性涵养:高校道德教育的实然资源[J]. 大学教育科学,2017(04):70-75.
[11] 李社亮.回归现实生活: 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一个关于道德价值取向的话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18-123.
[12] 杜祥培.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5.
[13] 钟发霞.道德教育生活化转向的应然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7(09):14-16.
[14] 欧阳鹏,胡弼成.家庭德育: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基[J].大学教育科学,2018(04):10-1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