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应用型本科人才 |
范文 | 邵波 摘 要:近年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类型在我国已经被普遍认可,成为越来越多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共性选择。但是,何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理论层面对其基本概念的认识尚不清晰,多种提法并存并互相矛盾,对这种人才类型的内涵特征缺乏深入研究,造成实践上的无所适从,亟待从理论层面继续深化认识,取得共识。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概念分析;内涵特征;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稳步发展,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将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学校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越来越多普通本科院校的共性选择。但在理论层面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概念和性质、特点等的研究与认识仍不深入,甚至存在多种提法并存的混乱现象,急需从概念辨析和高等教育历史比较的双重视角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本身进行深化研究。 一、有关概念的辨析:理论与历史的双重视角 1. 学术人才与应用人才 当前,应用人才是与学术人才相对的人才类型,两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已成为共识。从概念而言,学术人才是指从事揭示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人员,而应用人才是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前者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抽象的价值符号系统构建某个学科或领域的概念、定律和学说,其活动常与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相联;而后者则是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以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其活动与职业和知识应用紧密相关。 考察世界范围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发现,学术人才与应用人才伴随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发展交替演进,并呈现出复杂的属性与特点。“在学院和大学成为复杂的现代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前,它们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少数学术精英”[1]。换言之,学术人才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占据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在此过程中,以自由教育为原则的古典人文主义者为学术人才赋予了以知识本身为目的的特点,并认为这是学术人才与应用人才的本质区别之所在。19世纪初,德国的大学改革运动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确立了培养纯粹意义上的学者和科学家的目标,从而赋予了学术人才以研究性新特征。19世纪后半叶,美国开创的研究型大学模式制度化明确了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在大学的中心地位,并将学术人才培养目标延伸到本科教育阶段,主导了世界范围精英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影响至今。而应用人才则被认为是满足社会底层阶级子女的,低水平、低层次的手艺操作者,具有明显的职业属性和功利追求,长期不得大学之门而入。直到19世纪后半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才开始在传统大学之外新建以应用人才培养为主的新型学院或大学。但应用人才仍不能与学术人才相提并论,也没有硕士或博士等高级学位授予资格。这种状况直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才开始得以明显改变。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先后进入大学并迅速取代传统的人文学科占据统治地位,使得学术人才的范畴大大拓展,传统的学术人才概念也具有了较为明显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另一方面,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各国纷纷在传统的“大学”之外新建或发展非大学类型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由此,应用人才开始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人才类型,即应用型人才,也逐步获得了从学士学位到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资格,而应用人才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也不可避免地具备一定的学术性、研究性内涵。 可见学术人才与应用人才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在研究生阶段,二者的界限很多时候甚至是很模糊的。但在本科教育阶段,二者还是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当然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将学士学位更多作为终结性学位,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还是将之作为更高级学位的候选许可,为学生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做准备。显然,这种差异是类型的不同,而不是水平和层次的区别。特别在当前,社会既需要大量的研究性学术型人才,更需要职业性应用型本科人才,使得应用型本科人才占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 2. 应用型人才与应用性人才 在我国相关研究和实践中经常将“应用型人才”与“应用性人才”相互混淆甚至互相指代。 从概念角度而言,“性”即“性质,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本质特点。”而“型”是指“式样、类型”。[2]引申至人才概念,“应用性人才”是以人才的特殊性质作为种差的定义,强调的是人才所具有的本质特点;而“应用型人才”,则是指具有同样内在本质特点的人才所构成的一种类型。两者具有不同的指向性和内在含义。 从历史的角度,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西方各国普遍采取的是“双轨制”,即大学作为少数人的特权,以培养学术人才为主导;而将应用人才培养交由中等教育性质的专业或职业学校,大多采用学徒制培养模式,不仅培养质量堪忧,而且不被视为高等教育培养对象,只能称之为应用性人才。在经济发达国家先后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应用性人才不仅在传统精英大学落地生根,而且很快超过传统的文理学院的学生。但直至今日,在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仍坚持学术导向,以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为主导,即使是那些选择职业性专业的学生,“不过是选择了一个实用性强,与将来工作联系紧密的专业,他们仍要学习除专业课以外的其它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和自由选修课。”[3]因而这些人才仍更多体现为学术人才特质,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类型在传统精英高等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大量需求与传统精英大学固守传统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在此情况下,高等教育多样化成为共识,应用性人才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才培养类型,即应用型人才,并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才培养类型。 由此可知,应用性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应用性人才是更上位层次、概括性更强的概念,而应用型人才是指向性、针对性更加明确的应用性人才概念。从高等教育发展史而言,应用性人才早于应用型人才,它既可以由传统精英大学培养也可以是新型大众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应用型本科人才则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才形成的一种新型大众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人才培养类型。 3. 工程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前,有高校明确将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工程应用型或技术应用型,由此引发对以工程技术教育为主体的传统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属于哪种类型的论争,也引发了对工程型或技术型人才是否是一种应用型人才类型的争议。 从概念而言,科学、技术和工程是三类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活动。科学是以探索发现为核心的活动,技术是以发明和创新为典型特征,而工程是以集成和建构为核心的活动。从知识论的角度出发,科学、技术和工程相应的发展成为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工程知识,成为以科学家、技术员和工程师为主要培养对象的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理论支撑。科学家、技术师和工程师具有不同的人才规格和培养要求,必须由特定的教育机构加以培养和训练。[4] 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来看,自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至19世纪,在古典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下,大学着重于培养“绅士”,修养比知识更为重要。到19世纪,德国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科学家”成为大学主要的培养目标。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致使技术作为一种独立哲学从科学中分离出来。而随着科学、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又引发了工程从技术体系中的独立。作为回应,工程技术学科开始进入传统精英大学,工程技术人才成为了精英大学极为重要的培养对象,甚至在数量上远超传统的选择文理专业的学生。当然按照前文的分析,这类学生尽管表现出一定的应用性人才属性,但从本质而言,仍归属于学术研究型人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为满足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复杂化、专业化、技术化等发展,高等教育结构由传统的单一性趋向多样化,精英学术型大学和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分野。研究型大学不是培养一般性的“专家”或“科学家”,而是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领袖人才的重任,而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 由此可见,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师也只是一种相对的划分,特别是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已很难对其进行严格区分。但在本科教育阶段,工程技术人才在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作为应用型人才类型加以培养和训练,而在传统精英研究型大学则仍是按照科学家来进行教育,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从知识论和人才培养规律角度出发,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现代工程和技术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已很难清晰予以区别,他们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也相互交错、彼此渗透。体现在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工程人才的技术化和技术人才的工程化已成为国际共同趋势。因而,在本科阶段,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又细分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仅仅具有理论意义,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虽能有所侧重,但总体呈现一体化倾向。 4. 应用型本科人才和本科应用型人才 从“种+属差”的概念构成方式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的是处于同一培养层次人才的不同基本性质与特点,对应的是学术型本科人才;而“本科应用型人才”突出的是具有同一内在属性人才的不同培养层次,对应的专科或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前文的梳理,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一种与传统学术人才并重的人才类型,二者之间是类型而不是层次的差别,因而,强调或突出层次已无意义。同时,“应用型本科人才”在我国具有特殊指向性。由于我国传统的本科是单一的学术性、理论型教育模式,学术精英人才占据统治地位,形成了人才比例结构性失衡,不能适应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本身转型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一批地方本科,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突出强调其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学术型本科人才在类型及性质上的显著差异,具有特殊指向和内涵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 通过概念辨析与历史考察,可以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概括与总结如下: 第一,“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与传统的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相区别的人才类型。从类型上,应用型本科人才属于应用性人才范畴,是面向社会需要的职业性人才。从层次上,作为本科人才,主要不是为研究生教育做准备,而是毕业后大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才,虽然也有少部分将进入研究生层次,但不是主体。 第二,“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应用性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人才或应用人才之间表现出互相漂移或移植现象。但传统精英大学的应用性人才更多的体现出通才性、学术性特点,仍是一种学术型人才。而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实用取向和多样性特点愈加明显,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三,“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具有多样性特征的人才培养类型。作为不同于传统学术研究型人才的特殊人才类型,一切侧重于知识应用,具有市场导向、着眼于学生就业需要的人才都可以归属于应用型人才,呈现出发展性和多样性特征。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依据应用型人才的内在属性,参照国际范围内的本科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及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集中呈现为: (1)应用型本科人才,职业性是其根本属性。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世界各国普遍认为,大学课程必须为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提供相应的训练。因此,今天的本科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的感受到:在大学里不仅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而且还要为某一具体的岗位做好准备。但在学术本位导向下,以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术型高等教育固守精英学术人才培养理念,以为学生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做准备,将职业性课程视为眼中钉。为此,世界各国不得不兴建或发展了一批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以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是其根本特征。因而,职业性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属性,既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性质,又从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高层次职业人才。 (2)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性是其内在属性。专业是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系统开放的西方社会看来,现代大学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社会对“专门职业人”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适应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具有四大特征:第一,教育专门化,即必须接受特定正规的高等学校教育,具备该职业特具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第二,素质综合化,即必须经过和接受比普通职业更多的教育和训练,包括高水平的普通教育和训练;第三,活动标准化,即必须具备符合专门职业要求的知识标准、技术标准和专业伦理等;第四,职业规范性,即必须依法取得社会承认的职业资格证明或开业注册许可。 (3)应用型本科人才,基础性是其发展属性。一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职业性和专业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以市场发展和职业变动为导向,但近几十年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知识爆炸和社会变动速度呈倍速增长,社会职业的变动和工作的性质及要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要求就业者必须有能力迅速适应变化,包括通过在职训练和转岗/转职培训的能力和素质。因而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而不是针对专业职业或具体岗位的发展。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础性则鲜明的体现在,职业性和专业性等是以本科教育本身的丰富性和知识基础性为根基的。有调查证明接受普通教育时间越长、知识基础越牢的人更能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经济回报都比较高。因而,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强调专业性、职业性知识与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本科教育目的,应更加重视作为本科教育普通知识和基础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应用性人才,职业性、专业性和基础性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和交叉影响,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一种与传统学术型精英人才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人才类型的典型特征和群体特点。 参考文献: [1] 约翰·S. 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5. [2]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193,653. [3] 德雷克·博克. 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9. [4] 殷瑞钰等. 工程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6-68. [责任编辑:吴芳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