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谈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 |
范文 | 姚蓉 王天觉 摘 要: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育精神,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其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对吟诵的认识,其要点在于转变学生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须去除学生的怀疑心理、畏惧心理和倦怠心理。组织比赛、适当奖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应以生为本,以技能训练为主,从教材、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评估等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应秉持百花齐放、传承经典的理念,并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大学吟诵教学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任重道远,大有作为。 关键词:大学课堂;吟诵教学;以生为本;信息化教学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吟诵,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其表现之一是2016年,吟诵被教育部、国家语委列入“十三五”工作规划,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吟诵作为一门课程重回教育体系,则起步更早。吟诵进入教学体系的过程,离不開老一辈学者的大声疾呼,其中叶嘉莹先生厥功至伟,她曾于1994年和1998年分别致信赵朴初先生和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呼吁让儿童和小学生学习吟诵。吟诵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促使新时期以来的吟诵教学率先在中小学校扎根,再向大学延伸。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50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吟诵教学,约有几万名学生学习过吟诵[1],其人数远远超过大学生和研究生。在高校中,南开大学叶嘉莹、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和徐健顺等学者长期致力于吟诵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大学里的吟诵教学仍任重而道远。2014年,笔者在执教的上海大学开设“吟诵”课程,面向全校新生、中文专业本科生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等不同群体,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吟诵课程,并于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成功举办了三届校园古典诗词吟诵大会。2018年11月13日,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上海大学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吟诵教学、推广和研究重镇。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希望与教育界同仁分享,以期推进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 一、转变观念和激发兴趣 吟诵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与其他课程不同,吟诵属于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过去曾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私塾或家学中传承,直至20世纪猝然式微。叶嘉莹先生说吟诵衰微的原因在于人为割裂,而非自然淘汰[2]。然而,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他们一开始就把吟诵归入陈旧的、落后的文化行列。所以,改变学生旧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两个关键。 如何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呢?陈少松先生的看法是让学生试听两节课,如果学生不满意,再让他们改选其他课程[3]。他执教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刚好有此项规定。但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高校学生选课之后很难退选或改选。这时,带给学生希望,让他们看到吟诵的价值,就考验着老师的能力。毋庸置疑,前两节课很重要,起着“拨乱反正”、定调定性的作用。第一印象树立好了,以后的教学就很顺利,第一印象差了,以后的教学就颇多掣肘。同时,授课教师也要认识到改变学生旧的观念不应该只是前两节课的任务,而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原因是吟诵课教学一般遵循由简入难的规律,课程开展到中间环节,老师会适度加重授课的分量和难度,压力一大,学生会再次萌生吟诵是“老古董”,没必要学的想法。所以,前两节课一定要给学生讲明吟诵的断裂史和复兴史,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吟诵的价值和意义:吟诵是我国古代独有的读书方式,它不但是古人创作诗文、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还是读者学习诗文、欣赏诗文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个人修养、复兴传统文化都有帮助。除此之外,还要现身说法。笔者常把自己学习吟诵时经历的趣事、萌生的困扰、取得的成绩和心得体会分享给学生,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坚定他们的信念,这比单纯说教效果要好。还要重视互动。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它在“培养学生能力、增进师生交流、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4]。吟诵课的实践性质决定了它的课堂互动要比其他理论课多很多。 初学吟诵的大学生一般会经历这样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害怕,到接触后的欣喜,再到熟悉后的厌倦,终至结束时的回味。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竭力去除学生的三种心理:怀疑心理、畏惧心理和倦怠心理。大部分学生对吟诵都有过怀疑心理,他们会怀疑吟诵是精华还是糟粕?授课老师的吟诵与他们从其他地方听到的吟诵有何不同?当代人学习古人的吟诵有必要吗?吟诵会不会只是一时的风气?吟诵是个别学者在鼓吹,还是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这些思想负担不解除,学生就不会全身心投入学习吟诵,更不要说学好它。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在作业里说吟诵带给她的第一感觉是“奇怪”,另一个学生则坦言自己听惯了流行音乐,很难接受吟诵,内心排斥而不想学习。可谓说出了年轻一代的真实想法,值得教育者反思。还有些学生对吟诵持畏惧心理。一名学生说自己五音不全恐怕学不了吟诵。显然,这名学生把吟诵误认为唱歌。大多数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倦怠心理,神秘感消失、学习兴趣跟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应丰富授课内容。笔者在授课时,以唐调为主,不时穿插其他吟诵调与之调剂,以增长学生见闻、提高学生兴趣。一名学生学期末回忆道:“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一篇篇精妙的诗文,走过由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宋词和元曲搭建的小桥,踏过由唐调、宜兰调、龙游调铺成的小路,逐渐走进吟诵的世界,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领略吟诵的魅力和精彩。”可见,丰富教学内容确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汉语的音韵之美。笔者在授课时,结合古诗词的创作、汉语的四声规律、汉语的音乐性等内容,让学生们不仅学习吟诵技巧,也同时体悟到中华民族语音文字之精妙,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文化自豪感。 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法还有很多,笔者授课时常用的方法有比赛法和奖励法。比赛法是指组织学生参加本校或兄弟院校举办的吟诵大赛或交流活动。开课之初,我就为学生树立了“学而优则赛”的目标,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我指导的学生中常有脱颖而出者。2018年6月28日,罗容韬、王硕等7名学生联袂吟诵的《九歌·湘夫人》荣获“雅韵华章——上海大学第二届古典诗词吟诵大会”一等奖。2018年11月15日,杨春妮、郭繁荣、张媛颖等学生赴上海中原中学参加“唐调吟诵古诗文交流研讨活动”,她们的展演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青睐。比赛不仅为学生们赢得荣誉,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第二届古典诗词吟诵大会上,苏静如、李登瑾等5名学生吟诵了《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他们身着汉服,一人扮演孔子坐于舞台中央,其余4人扮演孔子弟子环坐于夫子两侧。他们的吟诵集节奏、旋律、动作、情感于一炉,以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了古代经典,赢得了现场评委的高度评价。吟诵演出可以增进交流、扩大影响,它对大学吟诵教学的带动不容忽视。奖励法也在吟诵教学中时常用到。真正高明的奖励应化奖励于无形之中,激励所有人进步。例如,吟诵课快要结束时会进行当堂考核。为此,笔者特意购置了精美的“中国风”书签,并用小楷在其背面写上考题。学生抽到书签后,根据题目现场吟诵。所抽书签则归他们所有,留作纪念。这样,每位学生考试时就获得了一份奖励,这就是一种无等差的奖励。它不为奖励而奖励,却起到了调适心态、提升兴趣、激励学习的作用。 二、以生为本和教法改革 大学吟诵课还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以生为本指的是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这不意味着抹杀教师的重要性或教师地位的缺失,而是将授课的效果作为评价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准: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以生为本强化了教师领路人、服务者的身份,是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不同,它变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学、教师主动引导,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师生共同的创造力。那么,如何做到以生为本呢? (1)教学要围绕学生的技能训练展开。吟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空谈理论、不会吟诵,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上海大学将“吟诵”课列为“中华文化技能”之一,就是看到了这门课的实践性。就此而言,吟诵课与英语课、音乐课等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强调学生开口读、发声练,反对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听到尾。以一节课45分钟计算,笔者的时间分配是:教师讲解篇目大意、讲授吟诵方法10分钟,领诵10分钟,学生集体吟诵10分钟,学生单独吟诵10分钟,教师点评5分钟。这个时间安排仅供参考,授课时可以灵活掌握,但总体上体现了以实践为主的思路。 主张实践,并不意味着不要理论。大学吟诵教学与中小学吟诵教学的一个主要区别就在于理论教学的深入。大学生由于具备了诗词格律等方面的知识,他们的理论素养会更高,学习吟诵时决不甘于停留在像唱歌一样模仿重复的阶段,他们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要掌握了吟诵的规律,他们就会举一反三,大胆探索。所以,对他们开展理论教学一定要有深度,要准确无误。理论教学要循序渐进,不要想着一次性或一节课将所有的理论知识讲完,否则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个挑战。徐健顺先生提出吟诵有十条规则[5],我授课时先讲其中三条:依字行腔、平长仄短、情通古人,至于更为复杂的腔音唱法、腹式呼吸等,则留到他们有了一定基础后再讲。归根结底,理論教学应为实践训练服务,只有在活学活用中理论才能焕发出光彩,吟诵课的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2)进行教育方法的改革。吟诵课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在古代,吟诵仅凭口耳相传即可习得,其教学过程相对简单。可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化,吟诵从传统私塾走进现代学校,其接受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门系统的学问,吟诵和其他学科一样,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育精神,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就此而言,进行吟诵教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吟诵教法的改革,因人、因时、因地皆有不同。笔者在执教的上海大学尝试过如下改革: 一是教材的改革。古人吟诵没有专门的教材,授课的书本即吟诵的教材。而今天的吟诵课则必须有专门的教材,因为教材是教法的蓝本,是所授内容的直观体现,是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后自修的第一参考资料。教材可以选用公开发行的图书,也可自编。叶嘉莹的《古典诗歌吟诵九讲》、陈少松的《古诗词文吟诵》都是经典教材,但考虑到自编讲义更有针对性,我还是选择了后者。自编的讲义不宜太厚,但要条理清楚、覆盖面广,所选篇目要有代表性、典型性,适用于规定的课时和接受的对象。笔者编写的讲义名为《吟诵:对中国式读书法的研讨》,内容分“基础篇”和“吟诵篇”。“基础篇”选取陈以鸿、叶嘉莹、徐健顺等先生有关吟诵的代表性文章,涵盖了吟诵的现状、特点、方法、意义和唐调吟诵等诸多内容,是初识吟诵的几篇深入浅出的理论文章,易于对吟诵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吟诵篇”是作品的选录,分四言诗、楚辞、五言诗、七言诗、词、曲、文,共计40篇。个别作品还附加了乐谱,以展现当代学者用乐谱记载吟诵的现象。授课前,我将讲义打印成册,免费发给学生,供他们使用。 二是教学环节的改革。提起教改,人们想到的多是课堂教学的改革,然而课堂教学课时有限,加上吟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决定了要想让学生把吟诵学好,一定要突破课堂的局限。作为教师,则要为学生创造课堂以外学习的机会。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团活动、工作坊建设,是我在教改方面的一大探索。具体方法是:倡导爱好吟诵的学生成立“锵鸣吟诵社”,又借助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的优势建立“吟诵工作坊”,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完美对接。“锵鸣吟诵社”成为吟诵课的“第二课堂”,加入社团的学生志同道合,通过传、帮、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补充。“吟诵工作坊”定期聘请吟诵界、声乐界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沙龙、讲座和培训。通过音准、节奏、语感、乐感、气息、节拍、速度、音值、旋律、情绪、情境等内容的专业训练,学生的吟诵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三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笔者以为大学吟诵课要坚持以“名篇”为主的教学内容和以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选择“名篇”的好处很多,名篇的思想、内容、艺术人所共知,教师不必占用太多时间讲授内容方面的知识。“名篇”脍炙人口,一般会有多种吟诵调存世,更易拓宽讲授的范围,像王维的《阳关三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皆是如此。吟诵课还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首先,不要急于启发,一定要确保学生有一定基础后再进行启发。其次,要有教师的全程参与。比如,学生学习四言的《关雎》容易,可一接触字数不工整的《伐檀》《鹿鸣》就捉襟见肘,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跟进,纠错辅导。此外,古今音不同、入声字的问题都是需要教师重点把关的地方。最后,不同吟诵调之间不能启发、不同文体之间不能启发,这是吟诵的一个特点,教学中必须恪守。 四是课程测试的改革。即把采用单一指标或闭卷考试的测试方式变为综合性、全面性的测试方式。其内容有二:一是强化课堂复习。每节课开始后,都按照个别学生抽查、学生集体吟诵、老师领诵的步骤对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复习。两周后,再进行一次复习。一月后,再进行一次规模更大的复习。每种复习,侧重点都不一样,所安排的时间长度也不一样。旨在夯实学生的基础,使他们温故而知新。二是加强课后测试。内容有:第一,学术论文。要求每位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上交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无固定的题目,但要围绕“吟诵”展开。论文可考查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阅读文献的能力、结撰文章的能力,并据此了解他们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困惑与心得。第二,视频作业。要求每位学生录制一个视频,形式可以是个人吟诵、也可以是多人吟诵。视频作业给学生留下了充分准备的时间,往往能把学生最擅长、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第三,期末面试。最后一节课,以现场抽签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吟诵能力。课堂抽签重在测试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基本功,它和视频作业可以互补。综合考查可以倒逼学生自发学习,它比单一考试更科学、更全面,也更稳妥,可测试出学生真实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估。吟诵课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的意见。听取意见就是进行摸底工作。听取意见时,既要听取全体学生的意见,也要听取个别学生的意见,包括外国留学生的意见,以做到兼听则明。学期末,学生上交的作业集中反映了他们的心声,从中可解读出学生的心灵世界。除了收集意见,还要回应学生,只有及时回应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意见受到了重视。吟诵课上,学生提出的一些意见给我提供了思路和灵感,使我教学相长。例如,有学生认为短期内连续讲授多种吟诵调式学生容易混淆,如能调整讲授顺序,将差异较大的调式放在一起讲解,则有利于学习和记忆。有学生认为老师带领大家吟诵时,边吟诵边做手势提醒学生注意抑扬顿挫的方法非常有效。这些都是我未曾注意而经学生提醒方才意识到的地方。 以上教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吟诵。有些学生除了参加校内外的吟诵表演,还将自己的吟诵录音和视频公开分享。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尹清说:“在吟诵视频中,除了投入感情,我和小伙伴还一起加入了剧情和台词,不仅使情感更加饱满丰富,还增添了趣味和情致。而在整个吟诵表演和视频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全然享受其中,获得了满足和愉悦,我想这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传承文化和信息化教学 吟诵是中国式的读书法,它“读诗写诗最懂诗”。近些年来,古典诗词借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重新热了起来,吟诵也跟着热了起来,各类吟诵比赛和表演此起彼伏。大学作为吟诵教学和研究的前沿阵地和专业机构,一定要保证吟诵传承的正宗、正规和正确。一方面要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传承为主的思想。众所周知,吟诵有不同的流派和吟诵调,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应兼容并包,否则不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遗产。讲授吟诵,贵在传承,要把从前辈学者那里学到的吟诵调原汁原味地教给学生。 吟诵课真正的创新应是设备和方法的创新,是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时代,手机、电脑、投影仪、录音筆等电子设备几乎成了人类肢体的延伸。不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教师就会被时代抛弃,被学生抛弃。上海大学的吟诵课教学从一开始就奉行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PPT。吟诵课不用PPT,宛如珍珠失去了光泽。PPT可以代替板书、腾出更多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呈现更多图文并茂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PPT的制作要美观、有条理、有重点、有创意,要能体现教师的“匠心”。内容上,PPT可补讲义之不足。讲义一旦装订成册就不易改动,PPT则易于随时调整、及时改进授课内容。笔者读清代诗话时,偶然发现一则与吟诵有关的材料:“黄山谷有友人,善诵诗。一日作诗一首,诵于山谷听,问曰:‘有几分好处?山谷曰:‘有十分好。友人曰:‘真正何如?山谷曰:‘诗三分,诵七分,岂非十分乎?予亦善诵诗,无论好诗、恶诗,一经予诵,便是有声、有调,人皆悦耳喜听。予自作之诗固必自诵,然则他人之诗,若要十分好,岂可不出予之口诵哉?”(释明理《梅村笔记》卷一)这则材料反映了清代人对吟诵的态度,十分重要,迄今为止,似无人用过,笔者看到后立刻将其补入PPT中。陈少松先生的《古诗词文吟诵研究》一书引用过《齐东野语》中一则苏东坡的材料[6],与此类似。两条材料可以对读,以观宋、清两代人对吟诵所持的态度。形式上,PPT具有插入图片、音频、动画等优势。其中,动画效果对授课可以起到设置悬念、启发教学的作用。众所周知,吟诵有一条规则叫“平长仄短”,为了强化学生对平仄规律的认识,笔者把平仄符号标在每首诗歌下面,利用PPT中的“动画”功能,使其延迟出现。如讲《送元二使安西》时,PPT上先飞入“渭城朝雨浥轻尘”一句,笔者让学生试着先吟,然后再飞入平仄符号“◎○◎●●○○”,以检验他们的对错。 (2)音频。吟诵课需要录制音频,以供老师和学生课后使用。笔者授课时,往往会将一篇作品吟诵若干遍,课后对录制的音频进行处理、筛选,建立“吟诵音频资料库”。讲义上罗列了40篇吟诵篇目,留下的音频材料就有40个之多。一般情况下,一篇作品对应一个音频材料,但个别篇目采用了两种以上的吟诵调,一篇作品就对应有多个音频。用多种吟诵调吟诵同一篇作品,学生极易混淆,录制音频则解决了这一难题。 (3)视频。包括播放吟诵专家、授课教师、往届学生的视频。前些年,笔者习惯播放名家的吟诵资料,名家吟诵的优点在于权威性,缺点是多以音频为主,观赏性不足,与学生存在代沟。这两年,笔者改用了上海大学历届吟诵大会录制的视频。由于参赛的学生经过了严格训练、水平较高,且多身着汉服、合作表演,具有很强的视听冲击力,能使学生直观了解学习效果,因此比单纯的口头讲解要生动形象得多。例如,我在第一节课上教学生用唐调吟诵《关雎》,随后放映了我校第一届吟诵大会上哈萨克斯坦留学生DINA与中国学生合作吟诵的《关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时,笔者还会在课堂上展示往届学生提交的吟诵视频作业,学生看到师兄师姐们摇头晃脑吟诵诗文的场景,一下子就拉近了他们与“吟诵”的距离。 可以预见,吟诵课的未来必然是朝着信息化、电子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线上教学等教学方式将很快对现有教学方式展开新一轮的革新。大学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突破旧的思维,勇做信息化教学的先锋。 综上所述,只要授课教师善于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方法,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就大有作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当老一辈学人曾担忧吟诵已成“广陵散”的时候,笔者欣喜地发现吟诵在青年一代中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作为古代士大夫雅致生活的一部分,它将悠扬的旋律、绵长的韵文与端方的君子之风融为一体,展现出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它对提升大学生的气质、培养大学生的情操、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千载之下,令人动容! 参考文献: [1] 南开大学“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N].光明日报,2013-05-28. [2] 叶嘉莹,张静.遗音沧海如能会 便是千秋共此时——浅议中华吟诵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N].光明日报,2012-04-26. [3] 陈少松.从事吟诵教育二十四年感言[M]//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16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45. [4] 姚蓉.谈如何搞好大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J].中国大学教学,2018(7):71. [5] 徐健顺.吟诵的规则初探[C]//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2009:39-57. [6] 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23-24. [本文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建设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