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
范文 | 贵彩虹 许可芳 高慧
[摘 要]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根据教育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和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应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在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常规教学模式和培养机制与“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及其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有机融合,使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能具备与行业领域用人要求充分接轨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素养,符合“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要求。文章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培养、教学模式和评价系统五个方面构建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的保障体系得以实施的思路,为同类院校的创新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应用型本科;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3-0080-0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能够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懂技术、善管理、晓经济,兼备人文素养和技术能力的高水平工程人才。区别于名牌重点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是培养量大面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主战场[1]。走进“互联网+”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行业领域工作实践的主要途径,成为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合格标准的必备前提条件之一。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既存在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培养的共性特征,又有各专业的特殊培养要求。为此,本文以甘肃的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三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给排水工程、城市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等7个工程类专业为例,将现行教学模式和培养机制与“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及其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有机整合,进行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重构的研究,以达到使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能具备与行业领域用人要求充分接轨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素养,切实符合“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要求。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必然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把“互联网+”教育看作是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新范式,以此来回答教育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如何进行“耦合渗透”和“互联互通”的问题;其次,应把“互联网+”的思维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此来回答人才培养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如何实现“互链互补”和“互动互融”的问题;第三,“互联网+”的实质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模式以及办学模式创新,以此来回答教与学、学校和社会、供给和需求之间如何实现“多维对接”和“立体协同”的问题[2]。 “互联网+教育”远远超越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层面,也绝非对现行全部教育的取代,两者之间的融合共生还将是一个漫长的渗透和融合的过程,需要不断变革教育模式,持续更新教育内容,逐步丰富教育资源,不断变化教育形式、互动耦合教育组织、日益多元教育评价等[3]。现阶段,“互联网+教育”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尚未渗入培养模式、学习模式和办学模式的浅层。为此,高校要着力形成并不断完善融合“互联网+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发展路径以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设计。 二、应用型本科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与市场需求接轨,确定多样化弹性培养目标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的追踪反馈,应用型本科工程类专业人才就业3~5年内,主要从事工程现场的相关技术实施型工作,其对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主要集中为基本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随着工作需要,有时也会互换从事更为专业的工程技术开发研究、工程基础研究开发工作,以及以技术背景为主,从事规划、管理、经营等的工程高级管理工作,但后两者仅占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新入职毕业生的25%[4]。可见,应用型本科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目标不仅应立足所在学校工程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而且要面向“互联网+”时代下的工程类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工程技术实施性工作,以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支撑工程实践必备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5],具体如图1所示。 这一总的培养目标指导工程类专业计算机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编排,它同时也是课程效果评价的依据。在各工程类专业对培养总目标进行子目标制订和教学目标逐级具体化时,需尽量避免目标式培养对师生创造性和个性的限制,摆脱培养体系一切都围绕目标、目标完全决定过程的模式,要探索体现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弹性化、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在某些维度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弹性调整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和行为目标,同时目标应该内在于培养实践,这是教师和学生所认同的。 (二)融合MOOC优势,搭建三层课程体系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简称 MOOC )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新兴的教育模式。自2012年以来,全球教育界受到MOOC这场数字海啸的席卷,国内外相继出现一些如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中国大学 MOOC(慕课)、智慧树和网易云课堂等的MOOC 学习平台[6]。MOOC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为优势,通过在线交流提供免费的学习体验和全面及时的学習反馈。但MOOC因学习者规模大、不能因材施教、证书可靠性和学分认证方式遭质疑,课程设置的专业总体规划欠缺等不足,无法取代传统教育,在高校的MOOC应用推进中遇到了阻力[7]。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MOOC 具有优质资源和网络教育的优势,而传统课堂又可弥补MOOC无法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和工程类专业实践活动等不足,有必要将MOOC的价值看成“互联网+时代”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契机。基于此,本文提出将现行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MOOC优质在线课程资源融合的三层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其核心目标是促进高等院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切实提升应用型本科工程类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育教学质量,具体如图2所示。 三层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尽可能从设计之初就考虑MOOC应用的效果、效率与效益问题,要在更深层面关联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的整体长远发展,既要关注对校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接入程度,又要关注校外学生对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度;第二,在MOOC介入下,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研究,以此来促进学校教与学的发展和优化;第三,考虑以后建设哪些MOOC能够充分体现自己学校的特色与优势;第四,考虑利用基于MOOC的创新式教学方式如何来发展校内的创新教育。 三层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应将MOOC的应用与工程类专业子目标关联起来,在充分结合相应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规划。第一,基于计算机课程对MOOC中心平台构成要素和功能进行系统分析。第二,在对社会环境、教育需求和资源等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之后,对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在线教育系统进行设计决策。第三,在设计和决策的基础上,对MOOC中心平台、MOOC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如何同步有机结合进行具体规划,并制订系统开发的组织实施方案。 三层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科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核心是MOOC中心平台,可从通识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逐步深入,分三个阶段进行建设。一是引进优质MOOC资源,在对已有优质MOOC资源选择利用的过程中,要征求学校师生的建议,考虑师生的需求。二是选择那些有一定团队支持的国家级、 省级精品课程进行MOOC改造。三是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发展前景,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进行全新的建设。 三层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由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组成。其中理论课教学通过MOOC的应用来实现,同时要开设相应的实践课来弥补在线教育无法与学校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实践课无学习场所、难以把控学生学习进度和效果等弊端。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流程如下。一方面,由工程类专业的计算机相关教研室结合计算机课程的培养目标,对MOOC中心平台的课程进行筛选确定,之后MOOC带课教师将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概要、课程资源、教师介绍、授课时间和注意事项等)通过MOOC中心平台发布,然后学生根据发布信息去在线听课。另一方面,MOOC发布教师按照MOOC课程进度,结合学校该课程教学目标和大纲进行相应章节理论知识点的总结,同时结合MOOC理论知识和课程章节实践的重难点,开展与MOOC课程进度相匹配的融合移动学习的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混合式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及时调研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信息反馈,结合工程类行业的市场发展和需求,科学更新计算机课程的设置,针对工程类专业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培养的共性特征,通过对计算机通识课进行MOOC统一选课来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的模块化学习,并统一开设实践课进行高级应用的创新实践。针对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进行MOOC单独选课和开设与工程项目结合的专业创新实践应用教学。另外,研究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开设多元深层关联的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并辅以产学双方共同参与和推动的工程实验实习。 三层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课程体系还需建立 MOOC 学习虚拟社区。由于课程论坛、社交网站、QQ 群、微信群等这些软件具有容易登录、受众面广、传播信息迅速等优点,在 MOOC虚拟社区中教师可以积极发言,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加强互动性建设。此外,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助教来加强与学习者的互动。同时,学校应加强网络建设来确保学生能顺利学习和交流。 (三)立足教育新要求,着力加强师资培养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深入应用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对于MOOC应用的理性关注程度、综合教学能力和应用技能水平。应用型本科工程类专业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计算机课程师资培养。 第一,学校需要注重引导和帮促教师对MOOC形成正确的认识,即应用 MOOC不是取代传统教学或者替代主讲教师的主导地位,MOOC也不是单一的内容展示平台和仅锻炼教师教学技能的平台。“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趋势需要教师真正具备开放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MOOC会给高等学校教师发展带来诸多有益的机会。 第二,教师不管是应用已有MOOC资源,还是参与到MOOC开发中,都需要知道基于MOOC的教育教学原理,具备相应的开展MOOC教学和混合式实践教学的综合技能。 第三,要重视建设面向MOOC开发和开展相应混合式实践教学的教师团队。对于应用型本科工程类专业,优质MOOC教学开发和相应混合式实践教学迟早会是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它并不是由教师个体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优秀的教师团队的支撑,需充分考虑教师团队成员构成的多元化,提早培养和组建教师团队。 目前,就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师而言,对MOOC这种教学模式还不太适应,甚至不了解。学校在推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践过程中,应将 MOOC 发展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来帮促计算机教师参加培训和进行体验,并参与MOOC应用和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支持教师逐步形成MOOC教学应用实践的共同体,以促进共进步与同发展。 (四)回归工程实践,创新教学新模式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教学,提倡采用將教学内容与技术实施型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MOOC理论、工程项目案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此模式是以“互动”为核心,将在线教育、面授学习、小组协作交叉互融,使网络化学习与传统教育从二元对立转向二元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它由三部分组成:在线教学、能监督的实体场所进行的教学和一体化的教学体验。其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准备阶段、面授阶段、总结阶段和网络互评阶段,在每一阶段互联网都发挥不同的作用。组织流程主要集中于三部分:线上学习、课堂学习、线下总结。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学习,依次包括教师组织教学材料、分发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提出问题;课堂学习依次包括学生问题反馈、小组互动、教师重难点问题讲解、问题解决和布置作业;线下总结依次包括强化盲点、知识梳理、完成作业(作品)展示[7-9]。 上述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把握“互联网+”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计算机的实际教学软硬件环境和现状,结合原有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建构原则,借鉴翻转课堂或者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来设计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其混合的程度需要由学校按照“轻度混合、中度混合、高度混合”三个级别循序渐进地在教学中进行不断实践和创新应用研究。轻度混合仅是在原来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适当融入一些翻转课堂的教学元素;中度混合是用翻转课堂或智慧课堂的教学活动去代替已有的教学方式;高度混合是从根本上在教学设计和规划时,将工程实践需求和MOOC应用深度结合来建构的新型教学模式。下面,经查阅文献,将智慧课堂与翻转课堂、传统课堂进行对比,从教学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见表1。 (五)重视过程型考核,完善教学评价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和环节之一。上面所述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应包括线上教学评价部分和课堂教学评价两部分。在教学评价中,一部分评价指向期末考核成绩,另一部分指向学生在通过使用MOOC平台及移动平台进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涉及的自控能力、信息资源收集和处理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软因素指标。这种评价是通过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过程性评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评价,是真正从注重“知识本位”继而转向“学识+能力本位”的综合考量。这套教学评价系统可提供一个相对合理真实的检测结果供学校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 三、应用型本科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实施的保障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整体上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协同化教育教学变革需求的研究。它需要有计划地去推动教师MOOC應用和混合模式实践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逐步形成,需要学校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提供适宜的信息化环境支持,还需要探索和设计集多层次投入、保障机制和体系为一体的全方位保障系统。 [ 参 考 文 献 ] [1] 王鸣. 从培养体系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1-74. [2] 秦虹,张武升.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16(6):8-10. [3] 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教育:现实争论与实践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16(9):55-60. [4] 贾卫平.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38-40+47. [5]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44-150、342-346、366-379、824-830. [6] 王学通,刘景矿,王东,等. “互联网 + ”背景下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项目管理技术,2018(11):38-43. [7] 曾明星,周清平,蔡国民,等. 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5(4):102-108. [8] 秦楠. “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12. [9] 陈婷.“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 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127. [责任编辑:陈 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