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成课程”理论在艺术、体育类研究生英语听说课程中的践行探索 |
范文 | 郑军 [摘要]由伊丽莎白·琼斯等教育学者倡导的“生成课程”教学理论目前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领域,但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应用较少。将“生成课程”理论应用于艺体类研究生英语听说教学中是一种尝试探索。通过对课堂“意外事件”和“预设与生成”等问题的思考可知,“生成”并不排斥“预设”,两者具有互补性。通过中外教师对学生语言错误的不同教学策略的分析可知,应用国外教学法不能盲目照搬,应辩证看待,客观分析,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关键词]“生成课程”;研究生;英语听说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1—0084—04 20世纪90年代,伊丽莎白·琼斯、约翰·尼莫所著的《生成课程》一书使“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的教育理论开始广为人知,其应用范围逐渐由最初的学前教育领域开始向中小学及高等教育方面发展。这两位来自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教授虽然自身理论功底深厚,但其在这部书中并未长篇累牍地大谈理论,而是通过一次次课程和教师会议的实录对生成课程的许多问题展开讨论和对话。诚如《生成课程》中文主译周欣教授在“译者序”中所言,这种动态完整的实录过程是教师有关课程思想和实践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生成课程实践的探索和反思的过程。 一、“生成课程”理论及应用方法概说 “生成课程”的主旨是以“一切将成”的理念替代“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思维。其内涵是与传统“预设课程”(planned curriculum)相对而言的。倡导即时、动态、互动的生成學习。生成课程的实施是动态变化,而非一成不变。换句话说,每一堂课对师生而言都是全新独特的。即使每学期使用同一套教材、面对同一水平的学生,他(或她)也不能原封不动地使用上学期的备课讲义。这种动态生成理念不但要求教师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其对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特别是随时发现和抓住稍纵即逝的“生成点”能力以及掌控课堂、收放自如的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教育机智和智慧”,特别是“高效教学的生成智慧”。生成课程不同于有规定教材和参考书的预设课程,它是由课程“参与者创建的”。琼斯说:“我们不能写一本生成课程的书,然后装订好拿去销售。”此外,它还“需要有持续的敏感度”。教师必须在长期不断地对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及教师研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才能上好生成课,建构“一个践行生成课程之艺术的构架”。但也正是因为它需要教师艰辛探索,每一堂课都可能遇见未知的问题和课堂突发情况,少有先例可循,生成课程才充满着惊奇和新的挑战,因此也更有趣,更有教育意义。生成课在实施中强调“教员会议”的重要作用,也就是教师课后的集体研讨会。这些教学研讨会“算作教师的进修”,主要是讨论生成课“理论和实践问题”。任课教师通过展示课堂记录,提出各自遇见的问题和情况,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分享经验成果。鼓励争论争鸣,并且对讨论的结果要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因此,每个实施生成课教学的单位都应建立生成课“教员会议”制度。笔者以相关课题成员为主体成立了艺术、体育类研究生“生成课”研讨小组,成员包括历年承担过此类教学工作的教师,定期开会研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教学经验等。 由于艺术、体育类研究生(以下简称“艺体类研究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大多专注于专业训练,相比于其他专业研究生,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在口语表达上普遍缺乏自信,这打击了他们用英语表述、交流的积极性。在以往规定话题的讨论上,学生普遍沉默,课堂气氛沉闷压抑。针对艺体类研究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的状况,教师运用生成课程理论,努力营造适合英语听说学习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所识所想,激发学生英语听说兴趣,提高学生对听说训练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意外事件”引发对“预设与生成”等问题的思考 琼斯与尼莫把生成课程的资源来源归结为九大类,其中“意外事件”是指教室里、社区内或自然界发生的出乎意料的事件。他们把这些可遇不可求的“意外事件”称之为生成素材的“偶然奇遇”。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或突发状况是常见的课堂生成资源之一。看似简单的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又蕴含了丰富的生成性。课堂上充满了有价值和无价值的“意料之外”,教师要善于分辨、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诚如朱志平博士所言,看似简单的课堂其实并不简单,恰如其分地捕捉和运用生成点“说易做难”。因为实际的课堂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一个闪光有价值的生成点随着课堂情况的变化也可能走向反面。在一次研究生听说课口语作业的PPT课堂展示中,一位学生引用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言:“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asking for its return in songs.”(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在接下来的互动问答环节中,有学生询问这句名言的出处,这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书名Stray Birds,并解释说中文传统译名为《飞鸟集》,但她认为如果译成“迷途的鸟儿”似乎更准确。该课程教师S灵光一闪,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知识“生成点”,他马上请学生借助字典查找“stray”这个词的内涵外延,判断哪个译名更好。一分钟后,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应该译成“漫游的鸟儿”或者“迷茫的鸟儿”更富有诗意,还有人认为上述译名都欠佳,看词典本意应该是“流浪的鸟儿”。本来教师以为讨论到此便可结束,可始料不及的是,还有学生对这句名言本身的翻译也提出了质疑,他借助网络资源觉得这句话最好译成:“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马上有学生也参考网络资料认为不如直译更恰当:“世界用它之痛,亲吻我之魂,让我还它以歌”。结果又有学生反对……面对活跃的课堂气氛,s老师却开始犯难,因为他发现学生的课堂讨论虽然热烈,但已经开始偏离了本堂听说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课堂讨论用语基本都是汉语而非英语。这时,是继续任由学生发挥,将听说课改成翻译课?还是终止学生讨论,完成今天的听说教学目标?经过短暂思考,S老师选择了后者。他首先肯定了学生探索质疑的精神,然后向学生说明本次课还有其他内容需要学习,关于泰戈尔书名和诗句的翻译问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讨。s老师的处理方法在生成课交流例会上引起了争议,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抓住这次“突发事件”作为生成契机,索性将这次听说课变成一堂翻译课也未尝不可,生成课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对学生的束缚,释放学生的天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生成课理念之一就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重点,因为当他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时,他们就会去主动学习。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s老师的及时干预是正确的,虽然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有时是很好的生成教学契机,但教师使用这些“突发意外”应该是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非阻碍其完成。听说课改翻译课的提法并不可取,每学期的听说课时有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只能按时完成。而且学生后来用汉语进行的课堂讨论虽说与英语学习有关但已经与听说课的教学目的相违背,任由学生继续讨论译名等问题,收益不大,不能因盲目求“生成”而牺牲教学目标。这场教师例会上的争论涉及生成课中一个常令人困惑、感觉难以把握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或者说生成课程是否排斥预设的问题。在生成理念的阐述中,有一个著名的“吃罐头”比喻,一些学者把预设课程比喻为按预定配方一成不变制造的“罐头”,预设课堂就是让学生吃这种“配方罐头”,而不管它是否有“营养”。以此比喻指出预设课程漠视学生主体,没有因材施教、机械僵化的弊病。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让学生吃“配方罐头”固然不好,可是在教学中一味迁就学生的偏好导致知识结构“偏食”而造成“营养不良”也非上策。学者蒋宗尧先生在其编著的《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基本功》一书中就提出,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并且认为二者最理想的关系是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伊丽莎白·琼斯确实说过希望教师能摆脱预设课程的“强大诱惑”,但她主要反对的是预设课程的僵化设定、条条框框,而教师(特别是新入行的年轻教师)会错误地认为“只需跟着别人已经确定的方向走就行”,反映在实际教学上就可能会照本宣科、盲目照搬教学原理,机械复述备课内容。但她也并非完全排斥预设教学计划:“有些教学计划的模式使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遵照计划去做”。在研究生听说生成课堂教学中,学生被给予了较多的自主权,他们不仅参与课程的实施,而且参与课程的设计,如听说材料的选择、口语展示的形式(包括音视频),但仍然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他要在多变、不确定的课程情境中纠正偏差,帮助、引导学生学习。《生成课程》一书的作者也认为,在生成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出选择,什么时候该禁止?什么时候该不予注意?什么时候该暗地里鼓励?或者把这些行为作为课堂课程的一部分对其重新塑造,而且教师必须很清楚自己的这些“权利”。例会最后,大家都认可了s老师的做法,认为适时的课堂干预是必须必要的,不能因盲目求“生成”而牺牲教学目标。但大家也提醒s老师:那句“课后继续探讨”应该有下文、有说法,不能空许诺、敷衍了事。教师们达成共识:虽然生成课程要求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弹性预设课堂内容,但根据英语听说技能提高的特点,应制定导向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才能学有所得。预设与生成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和谐兼容的。另外,这次争论实质上还涉及生成课中的师生主体定位问题。对生成课理念理解不深的教师易表现出片面理解倾向。认为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淡化教学计划,忽视每次课的教学目标。生成课强调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于是就认为关注学生兴趣就是跟着学生偏好走,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学内容完全由学生决定,学生喜欢学啥讲啥,还以为这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其实是初接触生成课程时的教师(包括笔者在内)容易产生的误解和曲解。学者朱志平在其主编的《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论》一书中指出,彰显学生主体观与确立平等的师生观二者同样重要。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享有人格尊严的平等主体,这种平等和相互尊重是“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前提”,唯有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以及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虽然生成课程是弹性动态而非事先定好的,但也并非排斥预设。可见,动态生成教学课堂不是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心中没有教学目标,也不是学生可以为所欲为,左右教学方向,教师被动辅助,而是由教师智慧引导、师生默契合作的新知识、新思维的现代课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