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大类招生背景下学风建设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范文 | 于明慧 胡雄海 刘丽 蔡齐荣 任艳 [摘 要]大类招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学生专业教育、日常事务工作管理造成影响,尤以学风建设最为明显。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寻求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培养模式,分析计算机学院办学模式下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情况,构建了“5+2”本科学生学风建设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融入日常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人才全方位发展水平,构建良好学风。 [关键词]学风建设;班级管理;大类招生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8-0141-04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在扩展专业口径、增强专业基础、培养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方面有显著的作用。诚然,大类招生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管理、学风建设等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以下简称“计算机学院”)在2018年实行大类招生,笔者为计算机学院开始进行大类招生后的首位辅导员,全程参与相关学生的招生与培养,深入开展学风建设,扎根学生管理。笔者在学生基础问卷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大类招生模式下学风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开展大类招生背景下推进学风建设的相关探索。 一、高校大类招生概况 计算机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下简称“计科”)、网络工程(以下简称“网工”)、软件工程(以下简称“软工”)、数字媒体技术(以下简称“数媒”),从2018年暑期开始,以上3个专业(计科、网工、软工)以计算機类招生,实际招收654人,编为15个行政班,在大一第二学期后,包含转专业学生共有699人。本科生入学时并不分专业,实行“1+3”培养方案,大一通过大类课程培养,在一学年结束后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学业成绩、专业兴趣,在大类中重新分专业,并完成后续的3年专业课程学习。学院为2018级配备两位思政辅导员,全程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并在大一时为每一个行政班配备班主任助理,进一步细化班级工作建设。 二、高校大类招生背景下对学风建设影响的现实问题分析 高校大类招生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不容忽视。十几年来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开展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大类招生也给高校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学风建设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例如专业分流不均,导致优势专业竞争过大,班级凝聚力较低,学生宿舍管理难度增大,课堂管理难以有效推进,学生旷课率高等。 (一)大类招生导致教育资源失衡,考验办学质量 大类招生对办学质量、师资配备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大类招生,各专业都希望能够在分流时得到更多优质的生源,但部分专业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出现这种现状多因教师考虑到自己精心教授的学生最后会被分流到其他专业,教师的使命感降低,进而导致专业教育不完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风建设。以专业介绍会为例,计算机学院在大一时共安排了5次专业介绍会,分别请各专业主任、学科带头人来进行宣讲,但这容易演变成教师吸引学生的宣讲会,且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容易造成部分内容重复。如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二)专业分流导致优势专业竞争过大,不利于良好学风持续发展 计算机学院依照学生学习成绩、平行志愿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学习成绩以专业课成绩为主要依据,保证公平公正,但是对于一些工作能力强而专业课成绩欠佳的学生而言,他们失去了选择专业的主动权。笔者在大二上学期对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许多学生因选不上软件工程专业而被调剂至网络工程专业,导致“冷热专业”对比明显。专业分流后,班级同学对专业的认同归属感并不强,这直接影响学风建设的发展。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较少选择计科、网工,这还是学院在学期中多次广泛宣传,并采取了一定的调整方案后取得的结果。在专业分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以“是否好就业”作为专业评判标准,而对其他专业提不起兴趣。虽然网络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学生仍不看好这一专业。随着我国5G、人工智能行业的飞速发展,其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多,选择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仍占据第一位。 大类招生分流的依据条件导致优秀的学生聚集,进而造成班级竞争压力过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习成绩好、专业素质高、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集聚,但在部分班级,学习成绩不理想、专业素质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也呈集聚现象。最终导致分流后,专业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异巨大,部分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的迹象,这对学风建设造成不利影响,班级之间的班风、学风差距也会随之不断加剧,从而造成整体班级管理困难,不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不利于良好学风的持续发展。 表2是专业分流结束后,各专业的学业警示人数及奖学金人数统计表。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网工专业在专业分流后生源数量最少、质量最低,获得奖学金人数最少,仅达平均值的三分之一。软件工程专业学业警示人数最少,只占专业人数2.45%,奖学金获得人数占比最高,达38.23%,差异明显。 专业的发展,需要优秀的学生引领,若整体风气得不到有效引领,专业发展必将会受到波及,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师的热情也容易受到影响。长此以往,易造成选择这一专业的人都是差生的刻板印象,不利于学生发展与专业建设,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与之相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集聚的班级,班级竞争力增大,以学生手册为标准的评奖评优名额紧张,留给学生的锻炼机会也相对较少,这也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可见,专业分流的规则通过成绩排名会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不利于班级的管理与建设,同时会导致营造良好学风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专业分流后班级凝聚力较低,对班风学风建设有负面影响 新生从高考结束后进入大学,首先接触到的是大类阶段班级的同学,而大一又是破冰环节的重要时期,也是适应大学生活的首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班级同学有着十分强烈的班级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在专业分流之后,原有的班级会被重新安排,虽然宿舍并不会重新分配,但是原有的朋友圈被打散,学生对于新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差。完全学分制模式下,同学间上课不同班,同宿舍也非自己的班级同学,同时因为新同学间相互并不是特别熟悉,关系不密切,导致新班级班委开展工作难度大,班级凝聚力较低。分流后,学生仍十分喜欢与原班级的同学进行交流,这进一步造成同学间互相学习、促进的学风建设滞后甚至倒退。 (四)专业分流后会加大班主任工作的难度 在专业分流前,班主任能较好地开展事务管理,但在专业分流后,师生间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与时间。这一阶段,众多学生已经能够熟悉大学的生活,但平时与班主任交流的时间与机会较少,这严重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同时影响学风建设。 专业分流后,班级重新分配,这导致班主任原有的工作被迫中断,进一步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在大一基础教育阶段,辅导员教师、导师、班主任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一方面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与学生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在专业分流后,班主任面临更新调整,新班主任需要重新熟悉班级学生,师生之间的联系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建立,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完全自立,不再需要班主任,这直接导致辅导员威信下降,而培养得力班委也需要一段时间。辅导员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渠道减少,这给辅导员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思政教育及日常事务管理带来了难度。同时,这也给新的班级信息资料的归档梳理带来了困难。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的构建策略 落实学风建设,需要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专业特点。我校结合现状,通过多方面资源协调,打造具有特色的育人平台,构建实践与专业结合的培养模式,落实“5+2”学风建设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即以“五大制度”(全程导学制、社团引领制、融媒体引导制、班团一体制、家校共建制)为育人平台,配合“二大计划”(心声计划、青马工程计划)为主要锻炼途径,对学风建设进行深入探索。同时结合计算机学院学科优势,通过多年的沉淀开创出“全程导学制”“读书会”等品牌活动,积极构建完善的育人体制,全面推进学风建设,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一)有效落实“五大制度”,搭建育人平台,建设良好学风长效建设机制 1.全程导学制是实现学风建设的有利条件 计算机学院开创性地通过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学教师”完善专业教育,导师选择与学生选择相结合,最终全面落实导师制。導师从专业方向、课程跟进、发展规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细致的指导,进而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学科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利用电子平台“导生信息管理系统”,更好地实现全程导学制,每位教师负责指导的学生信息皆可在此查询、记录,该系统可以更好地查询学生选课、课业成绩等信息,为大数据发展模式下高效沟通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师资水平的提升,我们通过教风与学风相互促进来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稳固学风建设的根本。 2.社团引领制是学风建设的有力渠道 通过学生会、大体联、自强社、传媒中心等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例如,为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创新活动方式,进一步提升班级凝聚力,计算机学院开展读书会活动,定期举办读书交流分享会,在辅导员教师、高年级干部、班委的引领下,为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定期进行打卡、心得交流,通过“全勤奖”“最美心得奖”等奖项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通过线下读书分享交流会,进行总结与表彰。 3.融媒体引导制是学风建设的有力支撑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下,微信、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不断发展,学生可以更便捷、更快速地制作、发布信息,信息的传播面与影响力也大幅增加,表现为移动性、聚焦性、多样性的特点。计算机学院在学风建设中,通过整合QQ、钉钉、微信、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实现高效化、数字化管理,为班级、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加大思政、学风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度。 计算机学院还通过融媒体传播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对活动的满意度。同时利用融媒体平台,将日常教育引导碎片化,通过简练、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价值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风意识。 4.班团一体制是学风建设的有力保障 班长与团支书合并设立,将思想引领与班级建设融合,这能进一步增强凝聚力,突出团支部的核心力量,让团支部在思想引领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这便于班级决策的完善,带动党建、团建,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班团融合,让团支部与班委会协同工作,可以有效推进班级工作开展。 同时强化辅导员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班级骨干力量的选择、培育、引导,以此指导学生进行班级建设,给学生提供方向性与策略上的指导。明确班委岗位职责,班委应担负起树立良好班风学风的责任。在班干选举方面,通过联合选举的方式,形成契合度高、高度自治的班级干部,体现民主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5.家校共建制是学风建设的后备支持 建立多种联络平台体系,通过快捷、方便的信息渠道为学风建设提供后备支持,辅导员应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开展家访工作来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及时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并为家长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 家长交流会能让家长进一步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就业现状、人才需求等信息,同时增进家长间的交流,使得家长明晰家校共建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 (二)开展“二大计划”,不断强化创新工作模式,以品牌活动促学风发展 1.通过心声计划落实思想引领,创新学风建设工作模式 通过宿舍联系,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班风学风交流。宿舍选取宿舍长,宿舍长根据宿舍实际制订宿舍规则,并针对宿舍中学习落后的学生,实行帮扶制度。通过班委会、班会、级会强化学生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以级会为例,让学生自主制订分享主题,与同学们交流心得,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积极推动以学生为核心的引领模式。 2.通过青马工程计划培育新力量,构建良好学风 依托于学院、社团活动,通过“羊群效应”,进一步影响中立群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学生的文体生活。通过建立学院品牌活动,以主题教育为指导方式,强化学生思想引领,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活动中活动条目繁多的情况,以保证活动质量,将专业实践与活动结合,开展特色活动。 在专业分流前,扩大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专业分流后,需注意缓解班级过于优秀而引发的竞争压力过大的问题,同时加强关注成绩不佳、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避免这些学生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应建立科学的分流政策,激励学生学习,但仍需考虑专业最大承载的学生数,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特长等进行综合测评分流。在保证大类招生优点的前提下,促进办学效益与专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催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风发展。 要想为培育下一批人才做准备,就要在辅导员教师、导师、班主任助理的引领下,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团队,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单一的学生管理制度已无法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应构建一种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可以由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日常事务,导师负责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专业引导,班主任助理通过优秀学生的选拔,对低年级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指导与帮助,以此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学风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朱军,上官璇峰.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7-18. [2] 周伟.经济与综合类高校“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方经济,2012(10):3-5. [3] 杨赫岩,齐春雷,王勇,等.大类招生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工作新思路[J].高等农业教育,2017(2):89-91. [4] 洪盛志,李金.高校“大类招生”影响学风建设的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68-70. [5] 刘刚领,张馥琳,朱梦宇,等.“三全育人”格局下的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4):96-98. [责任编辑:陈 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