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范文

    程光旭 石云

    摘要:卓越教师的培养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选择可行的培养途径,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本文结合陕西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改革与实践经验,阐明了品德结构、专业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多维度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和规格;探讨了立足学科优势,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研究生教育的应用性,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资源,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培养改革路径;提出了以增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开放性为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发力点,以构建高校、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三位一体”通力合作的协同育人新体系为突破口的培养改革举措。

    关键词:卓越教师;教师教育:协同育人;课程资源:个性化培养

    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培养普遍存在着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2014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并在全国高校设立了80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我校承担了“中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面对国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需求,我们很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在理论上建构教育体系和明确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在实践上拓展和完善培养思路,在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实施中大胆改革创新,努力破解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和协同育人机制不顺等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形成和落实卓越教师培养的有效措施,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全面实施开辟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明确以多维度培养的目标要求,实现品德、专业和潜力的全面提升

    1.品德维度:师德和人格高尚

    卓越教师应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全球意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身心健康,情趣高雅;大学毕业之后要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并成为先进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与发展者。

    2.专业维度:理论与实践素养俱佳

    卓越教师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正确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和多元文化的存在价值,具备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素养和开展教学实践的国际视野;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思维,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突出,能够产出有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卓越教师还应具备优秀的教育信息化素养与运用国际话语体系从事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发展维度:职业规划与反思能力超前

    卓越教师要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与专业发展合理定位,树立远大而崇高的教育职业目标,拥有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动力,善于借助各种专业发展手段提升自己的职业品位;具有较强的职业自我反思意识和专业自我发展意识,能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艺术。

    二、发挥学科高端引领优势,探索分层推进的培养路径

    1.借力学科发展的优势

    学科优势是卓越教师培养的立足点。要实现高层次的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在文理基础学科、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把学科建设形成的师资队伍、研究平台和科研成果,与培养卓越教师的实践改革融为一体,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成果为卓越教师培养提供专业保障和支持,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实施需求,带动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促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与卓越教师培养水平的同步提升。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为契机,积极探索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

    2.强化本科教育的基础性

    针对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培养一批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教师。

    从我国学位制度体系来看,本科学士学位与研究生硕士学位属于教育的两个阶段,中间有明显的“物理界面”隔开。从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需求来看,本科教育应该是教师教育的主要起点。因此,现阶段我们一方面要以本科师范生为对象,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学专业能力,形成师范生开展学科教学的实践能力和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情感;另一方面,还要以文、理基础学科的本科非师范生为对象,通过多种方式,全面夯实本科教育的学科专业基础,为实施研究生教师教育提供良好的生源保障。

    3.突出研究生教育的应用性

    研究生教育是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提升途径。实施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是满足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高端需求的必然选择。近十年以来,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阶段教师教育的主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包括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内,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从学术学位教育演变而来的痕迹还很明显,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应用性亟待加强。因此,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实施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要以攻读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的研究生为主要对象,着力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强化教育理论运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和践行成为卓越教师的价值追求,成长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教师。

    4.坚持师资队伍建设的开放性

    把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主要依托。从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情况来讲,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仍然是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师范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关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促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科教育和学科教师教育的共同提升,高等师范院校很有必要面向中小学选聘高水平一线教师,承担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任务;制定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的政策,建立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新机制,形成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开放的共同体:在大力加强自身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面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聘请专家学者,参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工作;鼓励在学术研究上有突出成绩的学科专业课任课教师,开设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为卓越教师培養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

    三、采取体系构建与模式创新并举的措施,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卓越教师的培养需要在一个开放、协作和高效能的体系中进行,培养模式应该具有高度的先进性。因此,在我国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卓越教师的培养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实质性突破。

    1.建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

    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和培养过程的实践性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特征。按照“平等参与、深度融通、共同受益”的原则,构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卓越教师培养共同体,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高校主导、政府协调、中小学主动参与的培养体系,对于打破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瓶颈和体系封闭性,实现多元培养主体的有效协同,实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实施主体,主要负责培养对象的专业规划教育,以提升其职业境界,培育其教育家志向;更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优化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丰富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形成教育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技能相沟通、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在职前培养阶段全程引入选拔分流机制,借助专业表现、课程考核与心理测试等手段,促进具有卓越教师发展潜质的学生全面发展;为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教育硕士、教育博士阶段的教育服务,构建高品质的卓越教师在职教育体系。

    中小学作为培养卓越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参与主体,要成为卓越教师培养的直接受益者,主要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落实工作。具体任务包括选派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实践教学导师,为实习生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指导;与师范大学共建教师教育实践模块的课程资源,通过优质课例共享、教学交流研讨等形式协助改进实践教学质量;与师范大学合作开展针对实习生的教学研究训练,观摩实践,同课异构活动与微型课题研究,协助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创新能力与教学元认知能力;参与对师范生实习、研训效果与专业发展水平的考核,确保卓越教师培养对象在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期内,能够胜任本学科的各种教学实践任务,形成乐于探究、勇于变革、追求卓越的基本素养。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和组织机构,在卓越教师培养中主要承担“赋权、搭台、督导、问责”四个职能。具体包括:在政策上支持师范大学选拔更加优秀的生源;协助师范大学搭建教育实习实践平台,督导卓越教师培养参与中小学的协作任务;委托第三方组织针对卓越教师培养的评价活动,向师范大学反馈卓越教师培养改革实施意见。

    2.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资源配置

    这里所说的教师教育课程是指在文理基础学科的专业教育之外,为培养、培训教师所设置课程的总称。教师教育课程资源配置是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资源配置是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从所谓的“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逐步发展成为模块化、系列化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进一步充实,课程结构趋于合理。但是,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视野仍然不够开阔,国际化进程缓慢,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教学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围绕卓越教师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与发展素养的形成,在全面落实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要以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学校文化特征的教师教育课程群为着力点,不断提升课程资源品质,努力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把服务于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资源划分成教育基本理论课程群、学科教学论课程群、教育实践课程群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群,每个课程群都应该是开放的,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在教师教育的不同阶段,按照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教师专业养成的基本要求,进行课程和课程模块的动态组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以增强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和发展性。其中,教育基本理论课程群旨在提升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素质和思想境界;学科教学论课程群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教育实践课程群则以增强学生的教育实践体验,培养教育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群重在培育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强化从教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其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风格,升华教育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

    3.实施个性化培养模式

    个性化成长是形成卓越品质的重要措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就必须创建基于个体差异的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方式,大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在近两年的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改革实践中,陕西师大采取的措施有:一是按照“自愿申请、考核选拔、择优录取、动态管理”的办法,选拔好具有鲜明个性和发展潜质、有可能成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对象;二是实行以大学教师为主导、优秀中小学教师、学校所在地教研员共同参与的卓越教师培养导师工作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全方位导航;三是通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短期游学、交换学习、本硕连读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成长动力,提升其发展空间;四是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利用“慕课”进行学习,修读自己感兴趣的第二专业或者辅修专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完善知识结构;五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设立专项课题,组织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培养其科研素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目前来看,这些措施,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其个性化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提升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教学能力

    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成效和卓越教师个性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要依靠体制机制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从卓越教师培养过程来看,现阶段,教师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特别是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的作用显得更为直接和重要,但事实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相比较,大多数师范院校这支队伍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表现得比较弱势,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任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这支队伍的实力和水平,是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为契机,积极完善专、兼职有机结合的教师选聘机制,建设“数量足够、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形成稳定长效的师资队伍共同体,建立和落实中青年教师到中小学从事一年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实践的工作制度,丰富中青年教师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是尽快提升这支队伍整体实力的重要突破口。应该说,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深入实施,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特别是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师范院校这支队伍的建设必须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同时,师范院校也要积极利用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业务平台,大力促进学科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与教育实践能力的改善,发挥好学科专业教师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要通过置换培训、合作交流等多种可能的方式,切实提升以中小学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师资队伍水平,从师资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确保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

    [責任编辑:李文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8: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