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视野下人文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 |
范文 | 贾登娉 [摘 要]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文章以人文通识课程为基点,从时代要求、教学改革、课程目标这三个层面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同时综合考虑人文通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以慕课、校园网络平台、QQ和微信等移动通讯平台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互联网+”;混合式教学;人文通识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8-0034-05 一、引言 “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实现领域创新。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计划[1],掀起了各行各业探索互联网与本领域结合应用的浪潮。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正是“互联网+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具体实践。 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Face to Face)与网络化教学(E-Learning)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2],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各种优越的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研究认同以下描述: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師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3]。 截至2018年1月22日22:00,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混合并含教学”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与此同时,检索到关于混合式教学的论文3938篇,其中CSSCI类的高水平论文共422篇。以时间为线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与扩展,大概可梳理出如下演变轨迹:从混合式教学理论及教学模式设计的研究等基本的理论引介阶段,进入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以及基于不同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验证和反思阶段,再逐步深入到对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混合式教学能力培训及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者主体行为等的研究。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已然成为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二、人文通识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通识教育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其概念由美国教育界提出,即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前者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后者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4]。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两大领域的显著发展[5]。人文通识课程是指内容涉及文化、文学、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历史等方面的课程。它能够打通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提升人文素养,并为学生的现实人生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偏颇与不足,其中人文教育薄弱尤其突出[6]。如何满足时代发展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新要求,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现以人文通识课程为基点,从时代要求、教学改革、课程目标这三个层面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 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离不开特定的教育目标[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8]。人文通识课程正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旨在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有研究表明:个体结构化的学习活动仅占10%~30%,其余70%~90%的学习活动是通过非正式的课堂授课形式进行。学习者对非正式学习活动的支持有助于其自身知识的增长[9]。在混合式教学中,浅层的知识学习发生在课前,知识的内化则在有教师指导和帮助的课堂中实现,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实现深度学习。混合式教学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的掌握学习理论[10],符合国家倡导的人人成才教育理念,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8]。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人文通识课程,能够优化人文通识课程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人文通识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 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8]。教育信息化,不仅意味着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的涌现,不单单是一种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更是对高等教育领域的传统教育体制、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等的重构。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它因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条件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方式,也就是说教学评价所采用的方式决定着教学的取向,影响教学模式的实施[7]。混合式教学采用过程性评价机制,实现了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比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更加科学有效。人文通识课程普遍采用以论文为主的综合测评方式,比采取闭卷考试的专业课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与自由度。这就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提供了保障。将人文通识课程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多元化,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有利于有效发挥人文通识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当今社会,教育的使命不再仅仅是为今后的社会培养预订的人才,还应为个体终生的学习和成长奠定现实的基础[7]。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11]。人文教育是针对灵魂的教育,解决的是人成长中的思想困惑,这些困惑包括对世界、人性、自我等方面。人文通识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之一,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人文通识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人性的培养,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应对复杂环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思想层面建立起一种持续增长的内省与创新机制。而这个过程要通过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在交流中独立思考,在内省中完善自我。 混合式教学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混合式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协助和指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参与到真实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中,并与同伴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与内省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自我超越[10]。将混合式教学运用于人文通识课程,能够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平台选取 混合式教學并非新概念,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每当某种新技术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混合式教学就会成为研究热点。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也在随时代与技术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更新和拓展。如今是一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而将诸多新技术分别作用于教育领域,则会演变出多种类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综合考虑人文通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本研究选择以慕课、校园网络平台、QQ及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来开展混合式教学。 (一)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面向世界开放的在线学习方式,整合了优势教育资源。它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全新教育生态环境,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和分散性等特性[12]。慕课的优势在于开放、免费、受众面大、学习意愿强、课程不局限于一个教育机构、多元化、新颖且质量较高[13]。但慕课并不能取代课堂教学,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冲击甚至重构教学生态,师生面对面互动的环节都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慕课+本地大学教授面对面深度参与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高校最有前途的教学模式[14]。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慕课和互联网教学平台的优势结合起来,使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形成互补,师生充分互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15]。 (二)基于校园网络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校园网络平台是指高校为本校学生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校园网络平台呈现出多样化。然而,校园网络平台都是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产生的,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因此又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如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开放性的互动交流、支持教学和学习的智能协作系统、便捷的网络课程制作等。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人心,各高校纷纷开始建立或完善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现有的可应用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在线网络教学平台有云课堂、Blackboard、Moodle、Sakai、雨课堂及4A等。 (三)基于QQ和微信等移动通信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QQ和微信都是由腾讯公司开发的即时网络通信工具,拥有广大的受众。QQ和微信成功地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连接,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互动交流平台。将QQ和微信应用于教育领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QQ、QQ群、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即时交流功能,能够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基于QQ和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便捷、实用性强、操作难度小、可行性强等优势,为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综合分析以上三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后发现它们在教学可操作性、教学资源储备和师生互动频率三方面的表现程度不同,如表1所示。根据分析结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可采用在校园网络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在移动通信平台开展即时互动及答疑,而将慕课作为补充与拓展的教学资源,这样结合三者优势有助于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一)理论基础与技术条件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其理论核心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旨在培养学习者的高阶学习能力。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3]。建构主义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2.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16]。建立“矫正—反馈”系统是掌握学习理论的一个特色[17]。这就要求教师全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学生互动,同时根据教学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活动,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中,这种即时反馈机制可依托互联网平台实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全程引导式”教学。掌握学习理论为混合式教学尤其是课前知识传递阶段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0]。 3.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18]。在无线网络和通信设备普及化的全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已渗透至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对信息技术敏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更是如此。当代大学生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度和使用率都比较高。可以说,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娱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移动通信设备中丰富的应用程序资源,能为混合式教学提供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资源,同时也为教师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 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3]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5-10. [4] 孙有中,唐锦兰,蔡静.英语专业人文通识教育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1):8-15. [5]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 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1-4. [7] 李小龙,张宸瑞,耿斌,等.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MOOCs时代”的探索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52-58.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2010-07-29)[2018-09-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o1/S7. [9] 门路,王祖源,何博.MOOC本土化的可行性和关注点:基于MOOC平台的大学物理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5(1):53-59. [10] 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8-24. [11]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12] 陈吉荣.国外慕课研究最新发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1):118-127. [13] 郝丹.MOOC:颠覆与创新?——第4次“中国远程教育青年学者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5-17. [14] 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3):11-29. [15] 欧群.MOOC环境下混合式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研究[J].圖书情报工作,2015(14):85-89. [16] 本杰明·S.布卢姆.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王钢,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17] 井维华.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1999(3):39-41. [18] 刘华,敖谦.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以“网线制作六步法”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1):48-54. [19] 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中教学交互研究的价值与关键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5):47-54. [20] 王鶄,杨倬.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华师云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85-89+102. [21] 杨丽,何红霞.MOOC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7(11):115-120. [责任编辑:庞丹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