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调研及其应对 |
范文 | 吕宁 由馨媛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特别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根据针对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开展的问卷调研结果,提出以文化育人为手段,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学生个体需求为出发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以课程思政为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应对00后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00后;大学生;特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098-03 2018年,首批00后大学生已经迈入了大学校园。在自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这批青年人的行为、习惯带来了全新变革。00后大学生的关注点、接受习惯与以60后、70后为主的大学教师群体有着巨大的代沟,同时也与身处互联网时代的90后大学生有明显不同。未来几年,00后大学生将逐渐成为高校学生主体,而针对00后大学生特点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高校需要破解的课题。 一、0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质调查研究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抽样方法,在松江大学城七所高校(包括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18级新生群体中开展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96份,有效问卷492份,有效回收率达98.4%。本次调研问卷内容广泛,包括人生观与人生追求、价值观与价值选择、政治观与政治行为、道德观与道德行为、文化观与文化素养五个方面。 (一)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但个人理想与之脱节 调查结果显示,00后大学生对“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的认同感较强(96%);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较为强烈(82%);但个人理想(包括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与社会理想存在脱节情况,当被问及入党动机时,选择“增强就业竞争力”(26%)和“寻求个人荣誉感”(42%)的比例较高,当各种媒体对同一社会事件的報道有出入时,00后大学生更愿意相信“网友爆料”(86%),而非“国内主流媒体报道”(61%)和“政府的官方回应”(42%)。在与00后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但他们需要向外界获取存在感、独立性,急于向外部世界证明自己的长大和成熟,努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理想信念和个人理想两者之间辩证存在且并不矛盾。 (二)有明确的价值观,但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在调查中,0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认同(95%),且践行意愿较为强烈(92%);当被问及“是否认同雷锋精神”时,绝大多数都选择了“非常认同”(82%)和“比较认同”(12%);同时,00后大学生对参加“抗震救灾、山区支教、环境保护等相关活动的志愿者”意愿不高,选择“一般”“不太愿意”“很不愿意”的学生居多(71%),大多数学生没有参加过公益活动(88%)。00后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特别是所处的网络社会,跟70后的父母以及90后的学生截然不同,00后大学生所处的自媒体时代,让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看似开放却又封闭的环境里,这使他们不会站在自我之外去感受理解外部世界,更注重对自身价值感的追求。 (三)有较强的道德意识,但存在利己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00后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较强,选择“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勤奋乐学”等各个选项(多选)都达到了90%以上。但同时,在被问及“当遇到老人跌倒时,您是否会伸出援手”时,选择“不会”的比例达到了74%,这表现出他们有很强的自我保护心理。在与00后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表现出很强的维权意识,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他们愿意接受外部条件;但当自己的权益可能会受到侵犯时,他们会立即变得敏感,并形成防御、不信任、不认可甚至对立的心理。当受到侵犯时,他们的情绪会变得激动。 (四)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感,但文化取向更加多元 在调查中,00后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必要(86%),对“琴棋书画、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学习很感兴趣(92%)。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的思维并非“二元设定”,即在他们认可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沉浸在“B站”“二次元”“抖音”等新奇事物的世界里。当别人认为玩游戏是玩物丧志时,他们却认为从虚拟世界里能吸取到更多成长的养分,并把虚拟世界同一种所谓的“互联网文化”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并不矛盾。 二、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和行为规律的成因分析 1.西方价值文化的冲击。00后青年人求新、求异甚至求怪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对现代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充满好奇,这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行为倾向。这种影响积极的作用在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具备国际视野、不断追求改革创新;但消极方面在于现实中有的大学生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放弃了自身的理想信念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自媒体时代的兴起。从2000年至2018年,我国网民的数量和构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7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其中移动互联网占比达到97.5%。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95后不同,成长在自媒体时代的00后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互联网的基因已经融入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让他们更加充满梦想和追求创新,更加追求个性的表达。 3.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首先是社会环境,近年来社会上争相对90后、95后、00后持质疑的态度,认为他们是“垮掉的一代”“堕落的一代”“自我的一代”。社会不断地为青年人贴标签,对这批新生代充满怀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0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其次是家庭环境。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00后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条件相对90后更好,受到来自祖辈和父辈的关爱更多,相比而言,他们受到的挫折更少。 三、应对00后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00后大学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有先入为主的思想认识,有充满个性的多样需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过多地依靠理论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渐脱离大学生实际,对学生群体的变化反应相对迟钝,没有积极主动地进行系统应对,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将更为突出地体现在00后大学生群体中,因此高校要努力构建符合00后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 (一)以文化育人为手段,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知”的基础上,解决“信”与“不信”和“行”与“不行”的问题,综合运用社会主义核心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相互交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在知行互动中实现道德内化和升华,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文化的绝对引领,在育人过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要以主流文化价值引领校园文化,当前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引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参与大众文化的同时,接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文化,达到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升华。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00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用和谐的心理和态度看待社会,培育当代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是构建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契合的教育体系,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共存。大众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其目的在于丰富和改善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大众文化往往缺少一种高尚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广大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大众文化以其多样性得到大学生的普遍接受,要进一步加强主流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只能以大学生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并深深扎根于大众文化之中,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受教育对象通过亲身体验、内心感受,自然而然地接受和认同主流文化。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建的“知行大课堂”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组织大学生深入居民社区参加街道组织的各类垃圾分类活动,并通过大学生创新课题发明了“自动分类垃圾桶”,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组织党员志愿者们在企业党员的带领下,放弃休息穿梭于轻轨二号线、九号線中山公园、静安寺等各主要繁忙站点疏导客流。这种模式使大学生们在掌握学科知识、服务城市建设的同时,感受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上海城市发展的变迁,无形中激发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是注重学校文化和企业行业文化的融合,在深度校企合作中延伸育人空间。不仅要把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延伸到企业,分课程、分年级设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带着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的理论问题走向生产第一线,自己寻求答案;在实践中引发新的思考,然后带着问题回到课堂,教师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困惑,组织课堂讨论,进行有针对性的释疑解惑,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好上活。如把主题班会、主题党日、主题组织生活等“搬到”企业生产现场,邀请一线工人、企业管理人员讲述企业历史、企业文化,组织大学生和青年职工联合开展辩论赛等文体活动,在校园文化中导入企业文化元素;开展学生和企业支部结对活动,聘请校外优秀党员担任党员导师,不仅带领学生党员学党章、学党史,更带领他们深入基层、服务社会,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校企两种文化相互激荡、无缝对接,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以学生个体需求为出发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新时期大学生作为具有高度自觉意识的群体,对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很高的需求。一方面,可以从满足他们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比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教育安排,把思想教育与教育教学和个人成长成才相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提高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课程思政”为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00后大学生往往需要更多样的教育方式,他们对实践体验、交流辩论、自主活动等形式有更大的兴趣,通过“反转课堂”“课堂讨论”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参与性,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推出优秀的“实践锻炼项目”、设计丰富的“主题活动”等方式可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投入实践,亲身体验,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大融合,更多地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通过“深度辅导”“心理服务”“学业帮扶”等形式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通过深入研究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信息化工具的教育作用,创建形式新颖的网络教育载体,开展积极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以课程思政为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方面,着力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强化“隐形”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要明确校内教学管理部门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责任,紧紧围绕“课程思政”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方案、教学大纲中重点突出“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改革推进项目,逐步在专业教师群体中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思维。 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的工作能力,调动校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实效。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取得各方的支持。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组织的组织者,需要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社科部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党政领导,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认识和支持。校内外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赵会利.“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2):37-38. [2] 谢师平.网络上“00后”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9):162. [3] 殷鑫,窦立军.0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17):81. [4] 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17. [5] 韩晶.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J].科教导刊,2018(14):174-175. [责任编辑:陈 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