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全周期教学设计与实践 |
范文 | 唐巧梅 [摘 要]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是任务驱动法和分组教学法的有效结合,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工科教学中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笔者对基于任务的分组协助学习教学组织效果进行调查,针对该教学组织方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任务实施准备、任务实施以及成果评价与反馈三个阶段对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进行全周期闭环式教学设计,并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分组协作学习;小组划分;任务设定;过程管理;评价与反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1-0087-04 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法是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该方式有助于帮助教师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创新型教学方式。不少教师对分组教学法和任务式教学法进行了讨论和经验总结[1-4]。“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已经成为工科教育的共识。工科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对采用任务式、项目式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也要求教育教学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综上,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法在工科教学中有较好的实践基础,但该方法在实际教学场景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在分析相关局限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全周期教学设计的理念及实践方法,以增强该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一、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法局限性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法满意度和局限性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学院运输系大三学生和部分教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曾参与或组织过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151份。调查结果表明,仅有28.5%的人(43人)对相关学习或组织经历表示满意,有43.7%的人(66人)表示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效果无差异,另有27.8%的人(42人)对自己采用该学习方法的效果表示不满意,总体满意度较低。在调查中,影响该学习方法实施效果的因素包括了课程性质、小组设定方式、任务内容及设置方式、任务完成的过程管理、完成过程中的支持力量、作业的评价方式等。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依次为任务完成的过程管理、完成过程中的支持力量、评价方式以及任务内容及设置方式,选择相应因素为影响学习效果关键因素的比例分别为97.4%、95.4%、94.0%和92.7%。 二、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法全周期教学设计 由调查可知,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的成功运用必须依靠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精细的设计,使得学习过程和结果可控。结合调查结果,笔者从分组协作学习角度对课程进行了全周期的设计,将教学全周期分为任务实施准备、任务实施和成果评价与反馈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做好小组划分和任务设定工作,在实施阶段做好过程管理和学习支持工作,在成果评价与反馈阶段设计好合理的评价机制,并及时总结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学生反馈意见,结合这些问题和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全周期的教学闭环管理,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更佳的状态。 (一)任务实施准备阶段 任务实施准备阶段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学习小组的划分,另一方面是学习任务的设计。 1.小组划分 小组作为后续任务学习的组织单元,其成员搭配情况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效果,因此小组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前述调查中,接受调查的师生反映有时小组作业变成了小组内某个成员的任务,其他成员很少参与;一些小组成员间交流很少,学习无组织无计划,大家进行粗略的分工后再将各自的资料进行拼接来完成作业,这显然与采用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法的初衷相违背,也不可能达到让人满意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这与小组划分方式存在莫大的关系。小组的划分要基于利于小组任务的完成且所有成员均能受益的原则进行,在教师对班级学生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小组划分最简单的方式是随机划分,将自然班打乱以增加小组成员的多样性。如果授课教师对班级同学比较了解,可以在分组时考虑更多因素,比如学生的組织能力、学习的态度、成绩甚至性别等[5-6]。 在本次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中,教学班学生数为53人,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考虑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将全班同学划分为10组,每组5~6人,其中安排学习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1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1名,其余3~4名学生随机产生,自行确定组长1名。 2.任务设定 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法适用于班级容量适中或较小并且课程任务易于分解成多个相对独立小任务的课程。对于教学内容连续性和关联性较强的课程,一般不宜将教学任务平行划分,这样难以平衡不同任务的难易程度,同时考核难度也非常大。 除此之外,在设定小组任务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与课程的契合程度。小组任务内容需保持与课程内容本身较高的契合度,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偏离主题的感觉,不利于学生思考并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 (2)任务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题目设置难度相差不能太大,任务类型要保持一定的统一性,以便能使用相同的考核标准对各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任务内容不宜雷同,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完成任务时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能保持较强的新奇感。为了营造竞争的环境,一个题目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两组同学完成,这样的安排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3)任务的可操作性。任务选取时要注意其可操作性,最好能让学生找得到比较丰富的文字、图片、案例和视频资料,以便于小组学习和进行课堂展示,同时也可提升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学习兴趣。 (4)任务的挑战性。任务除了可操作性要强以外,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不能让小组学习成果变成课本内容的简单PPT展示,也不能成为网络资料的简单堆砌,最好能让小组在学习课本内容和其他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总结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任务题目和具体要求时要考虑得更加细致,同时做好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5)任务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是教育者一个很高的境界,为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小组学习任务还要考虑到趣味性的要求。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游戏环节,进行情景模拟、现场演练等。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课程内容涵盖站务、乘务、控制中心三大核心运输部门的运营生产活动以及安全、乘客、票务、培训、计划和规程方面的运营管理活动,内容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结合该课程性质和内容,最后选取了非正常情况下车站行车、非正常情况下的站务运作、非正常情况下的乘务运作、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调度、综合应急管理、乘客服务及管理等模块,设计了10个不同的题目,并对各题目的展开思路及展现形式给出建议,最后各组代表抽签确定小组具体题目。设置的10个题目相对独立,布置的时机选择在课程基本理论知识之后,小组任务的设定旨在锻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内容及相对关系见图1。 (二)任务实施阶段 任务实施阶段主要是对小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以及支持,这两项内容在前述调查中被认定为最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因此对该阶段进行细致、精巧的设计是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法成功实施的关键。细致的过程管理和良好的学习支持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为小组达成学习目标助力[7]。 1.过程管理 分组协作式学习的过程管理主要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细化,制订具体的管理方法,切实起到监督学生学习,促进小组成员共同进步的目的。过程管理体现在操作层面就是对小组学习进行过程监督,监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组内监督,另一方面为教师监督。明确的组内学习制度有助于组内监督的有效进行,组内学习制度应包括明确的组内分工和有计划、有记录的小组学习讨论,教师监督则要求教师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抽查、指导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监督也是对小组学习支持的体现。 2.学习支持 由于任务设置差异性的要求,一般各小组的学习任务不同,而每个小组的学习展示情况都会影响到全班同学对某个特定问题的认知,因此各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不仅会影响本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小组的学习态度也会影响班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为了保证小组在最后展示阶段的成果质量,使学生学有所得,在班级内形成小组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对各学习小组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支持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在任务设定的同时,建议给出完成任务的要点和思路,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参与小组学习讨论,及时发现小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好答疑解惑的工作;在小组作业展示时,对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不当的观点要及时指出,并进行公开说明,避免误导学生;在小组作业完成展示后,教师要注意及时总结,将不同小组任务进行串联,提炼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在学生评价阶段,要正面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促进学习评价的公平性。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门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全周期的学习支持,并制订了明确的小组学习制度,要求各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做到 “四个必须”:(1)必须有明确的学习分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2)必须有小组讨论,让小组成员有机会分享学习成果,共同总结提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3)必须有学习记录,小组指定1名同学负责记录小组学习过程,填写《小组学习情况登记表》,强化学习过程监督;(4)必须至少与教师就小组任务的理解认识、学习内容和成果展示方式等方面进行一次深度交流,以强化学习过程指导。 (三)评价与反馈阶段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分组协作式学习要求每位学生都要积极投入,产生合力,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设置评价机制时需要考虑团体和个人的双方面因素。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形式,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式[8]。小组作业结束后要及时吸纳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提升。 在评价环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课程中的每个小组都需在课堂自选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公开点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成果+过程”的方式进行,成绩构成如下:(1)自评和组内互评占比30%。在作业完成(班级展示)后小组成员就小组作业期间每位成员基本技能的学习使用情况、个人完成任务情况、团队协作精神三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評,为保证该评价的真实有效,该评价为匿名评价。(2)组间互评占比30%。在小组进行班级展示时,其他小组按任务展示形式和表达以及展示内容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该评价也为匿名评价。(3)教师评价占比20%。教师对小组任务展示形式和表达以及展示内容和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4)小组平时学习情况占比20% 。结合每个小组的《小组学习情况登记表》及小组作业过程中的答疑情况,教师对各小组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评分,结果计入最终成绩。为提高评价效率,方便教师的统计分析,在本门课程的实践中,自评与组内互评利用了“微助教”互联网学习平台进行评价。 三、效果分析 为了解本门课程采用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全周期教学设计的实际效果,在课程结束后,授课教师向教学班53名学生发放了匿名调查问卷,对课程的设计和管理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授课教学班有64.2%的学生曾经接受过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其中85.3%的学生认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门课程的分组学习效果为满意或非常满意;之前未接受过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的学生中认定本课程分组学习效果满意或非常满意的比例为89.5%,课程总体满意度高达86.8%;84.9%的学生评价本门课程与其他运用传统教学方式的课程相比自己的参与度更高;分组学习组织过程中小组划分、任务设定、过程管理和评价反馈等环节的重要性都较高,重要程度占比几乎相同,分别为20.8%、24.5%、28.3%和26.4%;有过分组学习经验的学生中58.8%的学生认为教师加大在分组学习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可以有效提升分组学习效果,26.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分组学习设计中明确考核标准可以有效提升分组学习效果,另有14.7%的学生认为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度可以有效提升分组学习效果。总体看来,学生在本门课程中有较强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并对分组协作学习全周期的教学设计思路有较高的认可度。与在本次课程改革实践前进行的分组协作学习满意度调查结果相比,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全周期教学设计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可见全周期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四、结语 实践证明,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法对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工科课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全周期的教学设计是基于任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法成功推进的重要前提。通过对任务实施准备、任务实施以及成果评价与反馈三个阶段的准确把握,细致做好学习小组划分、小组任务设定、学习过程管理和学习支持以及评价反馈机制的制订等环节,使学生在分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参与感与获得感明显增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永建,彭敏.分组教学在“项目教学法”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4(15):195-196. [2] 贝静红.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6):89-90. [3] 吴援明,肖华.“分组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8(3):58-59. [4] 周毕文,李金林,田作堂.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04-107. [5] 郑家福,江超.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分组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54-56. [6] 神惠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的教师角色与学习评价[J] .中国大学教学,2016(2):94-96. [7] 师红霞.基于过程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1. [8] 赵呈领,贾永娜,程明凤.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42-146. [责任编辑:钟 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