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跨文化能力构成维度的跨文化交际策略 |
范文 | 孙明明 王芳 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联系紧密,交流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强。跨文化交际者的跨文化能力对交际的效果和成败至关重要。跨文化能力基本维度的划分问题由来已久,不同研究者就此问题观点也不甚一致。综合其较为一致的观点,跨文化能力可以概括为意识、态度、知识以及技能四个基本维度。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维度;交际策略 一、 引言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能力不可或缺。为参与全球竞争,人们必须通过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来符合某种特定文化之下的行为规约。全球文化多样性使跨文化能力势必成为一项重要技能,即成功应对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种族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技能。这一技能不论对于公司员工、政府职员、留学生还是出国旅行者等来说都必不可少。但是怎样提高跨文化能力一直是跨文化交际者常有的一种困惑。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能促成恰当的、有效的交际过程,并产出理想的交际结果。 二、跨文化能力的概念界定 Gert Jan Hofstede (1997)认为跨文化能力是根据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来参与其他社群的社会生活的能力。在他看来这一其他社群通常具有某種共同的、并非成文的、隐性的价值及道德观念,并且遵守这些观念至关重要。Ting-Toomey (1999, 2005) 在身份协商理论中将跨文化能力界定为“基于身份的跨文化能力”,指为适当、有效应对问题,对知识、意识和交际技能的结合能力。J. M. Bennett (2008) 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一系列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技能和特征,这些技能和特征往往促进不同文化情境中有效、恰当的交际互动。Kupka (2008)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印象管理”,这种能力可以让不同文化系统成员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差异,通过认同不同符号系统的意义来进行有效、恰当的交际,以促进令双方彼此满意的关系。Kupka的概念可以说是对其他研究者概念的一种延续,但不同的是他在概念中明确了三种产出结果标准,它们是适当及有效印象、对不同意义系统的意识和认同以及彼此相互满意的关系。 三、跨文化能力构成的基本维度 Byram (1997, 2003)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以下部分构成:态度、知识分析和联系的能力、发现和交往的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的批判能力。Byram在跨文化能力模式中区分了“双文化”与“跨文化”的概念。双文化话语者经历两种文化,并且拥有一定动机、知识和技能,这些诸如态度等的动机、知识和技能能够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互动能力。但是,与此同时交际者的身份受到一定冲击。Byram还认为当一种文化面对另一种文化时,交际者的价值观和身份之间也往往会产生冲突。 Howard Hamilton (1998)提出跨文化能力构成的三大维度,即态度、知识和技能。在态度维度中,跨文化交际者需要评估自身所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平等性、风险以及跨文化交际在生活中所承担的角色。知识维度包括了解文化身份、群体界限、压迫历史和交际过程中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技能维度主要涉及自我反思、识别并言说差异、采取多视角、在多元文化情境下了解差异、质疑歧视性行为和跨文化交流。这三大维度的划分加强了跨文化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 Ting-Toomey (1998)在提出“面子协商理论”的同时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维度。其中包括知识维度、意识维度、面子能力标准以及互动技能。这一维度划分削弱了动机因素,与此同时强调认知因素、行为因素和产出因素。意识维度包括反思意识、采取多视角意识、分析性移情和有意识创造。对新鲜事物的开放性属于意识维度的一个方面,但却具有对世界明显的动机取向。知识维度反映出认识到差异的重要性,这些差异主要指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权力距离差异、面子风格差异。技能维度指跨文化互动能力,例如听、观察、建立信任、联合对话、面子管理。这些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大大增加了使恰如其分、效果甚佳、彼此满意和相互顺应的结果产生的可能性。这一维度划分增进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重叠与交叉关系,因此每一组成部分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他部分。 从以上跨文化能力维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跨文化能力基本包含四个维度:意识维度、态度维度、知识维度以及技能维度。 四、跨文化能力提高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经验或教育习得来得到提高。跨文化能力提高策略可以帮助跨文化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有效互动。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意识策略 跨文化意识指将自我文化置于世界语境之下。跨文化意识的习得与语言教育息息相关,他们的共同目的是让学习者不仅掌握语言技能,而且掌握跨文化能力,以促进交际者在其他文化中有效交际。同时,我们应该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中个体的不同视角、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并且从交际过程中积累经验。一旦缺乏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之间的误解甚至冒犯常常不可避免。 同时意识策略还强调对交际中的自我和交际过程的认知。交际过程中的自我认知通常要关注交际过程中的自我位置、对方对自我产生的印象、表达方式的得体性以及怎样能够控制谈话等问题。其次是注重交际过程,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要关注差异,尤其是解读差异背后的真正含义,继而采取新的交际方式。 (二)态度策略 态度策略指对文化差异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包括对本国文化的敏感,还包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继而对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适度的态度。除此之外,要对某些特殊情况保持敏感度,例如个人偏见、民族身份和政治影响等。必要之时还要从其他文化成员中寻求帮助。态度策略强调交际过程中参与他者文化交际者的个人经历之中,并作出切身体会。这一能力也被称作跨文化移情,通常指与他者文化交际者之间建立情感联系、表达同情、积极倾听,并从多视角对待具体文化情境的能力。 (三)知识策略 知识策略指了解不同文化行为。首先,采取这一策略时不仅要了解某一社会的权力结构,还要了解非权力主体的文化,尤其对合作或交流的某一特定群体的信息要有充分了解。其次,了解文化的内在差异。文化差异体现在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而这些差异无法从语法规则和句法学习中找到。因此,我们要多途径习得并掌握这些知识。 (四)技能策略 掌握跨文化技能的交际者应该对文化差异采取不同言语的或非言语的反应,并准确发出或接受言语或非言语的信息。交际者应做恰当的干预并站在不同文化立场上思考和发表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确实是建立在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基础之上,但拥有这五项技能远不等于可以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这里要特别注意提高交际者的适应能力、互动能力及运用语用规则的能力,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语篇组织原则等。技能策略中还包括提高应变能力:即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或意料之外之事的时候,为实现交际目的能够随机应变的能力。 五、结语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往往重视不同文化身份的各个方面,但是这些身份之间又不总是具备相容性,因此导致交际者的身份和文化表现经常遭遇困境。只有掌握一定跨文化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者才能够在两种文化之间协商关系,并能够能灵活结合多重文化中各个方面的个人身份。 参考文献: [1]Deardorff.The SAGE Handbook ofIntercultural Competence[M].Los Angeles: Sage,2009. [2]牟薇薇.浅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 [3]许宏晨.基于情节能力系统的LCP交际模型—兼谈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 [4]姚玉玲.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8. 编辑∕姜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