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特级教师于永正阅读教学的“趣”从何而来
范文

    蒋倩云

    摘 要:苏联教育家斯佳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则是该句名言的有力践行者,他和蔼、幽默的教学语言、形象的教学板画以及新颖的教学形式,使得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师生距离得以拉近。

    关键词:于永正; 阅读教学;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074-001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中的第一“重”就是“重情趣”,听过他的课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他的阅读教学课堂趣味横生,那么他的阅读教学的“趣”从何而来呢?

    一、趣从“幽默的教学语言”中来

    如果说课堂的整个教学流程是一根线,那么教学语言就是串在这根线上的珠子,这些作为装饰的“珠子”能够让“这根线”变得丰富多姿,不至于单调无味、无人欣赏。于永正使用的“珠子”常常能让原本看似无趣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在他的教学实录中常常可以见到“众笑”,“众大笑”,“笑声”等字样。

    例如在借班上课的开场白中,他常常会和学生闲聊几句,以此缓解一下学生的紧张感,在执教《全神贯注》一课前,他问学生知道他姓什么吗?一生回答说:“于老师。”“姓于,可不是姓‘于老师!”这看似营造轻松氛围的应对,实际上是在教导学生要学会准确回答对方的问题,随后他又问学生他们的班主任向学生都说了些什么,当学生都不好意思举手时,他的一句“保密?”又让学生消除了顾虑,开始大胆发言,正式上课前这段看似简短的交谈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了于老师的可亲和可敬,变得积极踊跃,也让于老师自己能更加轻松地掌握课堂的节奏和气氛。不难发现,于老师的幽默是一种智慧的、有品位的幽默。学生正是在他这样的教学语言环境下逐渐产生了对语文的兴趣和喜爱。

    二、趣从“形象的教学板画”中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到:“在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的儿童只有基于具体事物的初步逻辑思维,尚不具有基于命题假设的抽象逻辑思维。”[1]由此看来,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的发展尚未成熟。经验丰富的于永正老师正是出于对学生思维特点的这份了解以及自身对绘画艺术的喜爱,在他的课堂上常常可以见到惟妙惟肖的板画。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他1986年执教的《草》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他首先画了一幅茂盛的草原图,通过图画,学生便很快理解了“离离”便是茂盛之意,随后他又分别画了春、夏、秋、冬四季小草的变化来启发学生理解“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接着他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行理解了“野火烧不尽”和“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话的含义,他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画出了春风吹拂下的小草的情态。类似的还有《燕子》一课,当师生读到燕子的外形时,于老师邀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和他一边听一边画出作者笔下的燕子,这一举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在这边读边画的过程中学生对燕子外形的描写也就熟记于心了。

    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刘尊立老师认为“板画是于老师的‘绝活。”[2]的确,于永正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的“一画胜百言”,形象的板画无声无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许有很多教师并没有于老师那样扎实的绘画功底,所以在课堂上不敢尝试板画。其实不然,小学阶段的板画相对来说基本都属于简笔画,只要在备课前提前设计好绘画的环节,自己勤加练习,有一天也能让板画成为自己课堂上的“一绝”,成为吸引学生的致胜“法宝”。

    三、趣从“新颖的教学形式”中来

    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新厌旧,这个特点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每一堂阅读课如果都只是千篇一律地讲和读,学生必定会失去继续听讲、积极思考的耐心,于是,于老师在教学形式的创新方面可算是动足了脑筋。

    于老师在课堂上常常会担任导演或者演员的角色,通过逼真的表演让学生来体会词语的意思、段落的含义或者文章的情感等。例如在《小稻秧脱险记》的课堂上,他和学生们分角色扮演了“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通过形象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让同学们理解了“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警觉”等词的意思,这种方式远比直接告知学生或者让学生查字典了解词义来得更加有趣,也更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以外,像《珍珠鸟》《新型玻璃》等课文,于永正老师还会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文章中的主人公,换个角度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例如《珍珠鸟》是作家冯骥才笔下的一对可爱的鸟,于老师灵机一动,对学生们说:“如果你是文中可爱的小珍珠鸟,你想对冯骥才说什么?”学生表达的热情瞬间高涨;执教《新型玻璃》时,于老师则把学生分成了五组,每一组写一种玻璃的自述,学生们对此乐此不疲。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于老师还会通过演唱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内容,《小燕子》中他钢琴伴奏,學生合唱《小燕子》这首歌以及《梅兰芳学艺》中他亲自唱的一段戏便是最好的例证。

    于老师在课堂是一个多变的角色,他时而做导演、时而成演员、时而任戏角……就是这样变幻莫测的角色让学生和教师们都捉摸不透,充满了期待和兴趣。他在丰富的教学形式下永远保持着语文该有的本真本味,踏踏实实的听、说、读、写一样没落,每一样都坚持做到至臻至善。

    “这个世上,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于老师可以说是拥有有趣的灵魂的少数人之一了,他课堂的这份“趣”从他幽默的语言、形象的板画和丰富的形式中得以体现,但这份“趣”不是凭空而得,而是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和对语文的痴迷,如果不是一个善于观察、博览群书、心胸宽广的人,又怎能拥有一副和善的面容、一颗乐观的心和一个有趣的灵魂呢?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心理发生和科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9

    [2]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