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结构助词的读音?意义?搭配?功能和应用 |
范文 | 孙宗志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于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读音和用法很不清楚,以至于他们在写作中用得不准确。这样,导致他们的作文成绩受到了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费尽了好一番周折,终于有了收获。这真有“妙手偶得”的感觉。[1] 关键词:背景; 结构助词的读音; 意义; 搭配规律; 功能;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0-028-001 在语文课堂中,我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读音和用法很不清楚,导致他们在阅读和写作中用得杂乱无章。在考试中,不少学生在应当用“的”的语句中,却用了“地”,结果,被批阅试卷的老师扣掉一分。有的学生失去了六七分。这致使他们的作文成绩受到了不小的损失。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在小学阶段,老师没有系统深入地讲解过,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在那时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也达不到。 有人说过,一个中国人用十年的工夫就能够把一门外语学得比较精通,但是,一个外国人用二十年未必能够把汉语学得比较地道。因为汉语太难学了。其中的多音多义字,语句的表层意义,深层意义以及言外之意,由于语境不同时而产生的不同意义,诸多的修辞手法等等。这些就足够让外国的朋友觉得好像陷入了八卦阵。[2] 有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外国学生参加汉语语言考试,有一道题(汉译英):“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中午,一位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而精神矍铄的老人走在烤得要化的马路上。”他一看就傻了眼,冥思苦想,但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哇哇地哭着走了,发誓:再也不学汉语了!可是,如果我们学习得多了,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就能够摸索到其中的一些规律,一些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第一,我们来说一下“的”“地”“得”的读音。它们在作结构助词的时候,读音是完全一样的,都读“de”(轻声调)。[3]第二,我们再来看看它们的意义。现代汉语的词语分为两种,即实词和虚词。实词:与“虚词”相对。就是意义比较实在,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它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六类和副词的一部分。虚词:与“实词”相对。就是意义比较抽象,一般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有帮助造句的作用。它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副词等六类。 第二,在助词之中,又包括三种: 1.语气助词:包括“吧”“吗”“呢”等词语。 2.时态助词:包括“着”“了”“过”等词语。 3.结构助词:包括“的”“地”“得”等词语。 故此,结构助词:“的”“地”“得”等词语的意义比较“虚”-抽象,一般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有帮助造句的作用。 第三,我们着重来讨论它们的搭配规律。 1.结构助词“的”的搭配规律 它用在名称或者代词后面,名词的前面,例如:(1)他是小明的爸爸。(2)你要看准了:这是他的书包,不是我的书包。 2.结构助词“地”的搭配规律 A.它用在副词的后面,动词的前面。B.例如:(1)你要好好地学习呀! (2)A.因为儿子没有考好,他大大地发火。B.它用在数量词的后面,动词的前面。例如:他欠你的钱,我四倍地偿还给你。 3.结构助词“得”的搭配规律。A.它用在动词后面,形容词的前面。例如:(1)这件事,你做得太好了!(2)天气预报报得太准确了。 (3)嗯,你说得不错! B.它用在形容词的后面,动词的前面。 比如:(1)大黄狗来了,他惊吓得哇哇地哭。(2)上课铃响了,他着急得飞跑起来。(3)考试得了个“A”,她高兴得跳起来了。 第四,我们说说它们的语法功能。 1.结构助词“的”构成定语,在语句中起到修饰·限定作用。 例如:(1)他是小明的爸爸。在这个语句中,说明了他是小明的爸爸,而不是人的爸爸。(2)你要看准了:这是他的书包,不是我的书包。在这里,强调了书包的所有者是他,不是我。 2.结构助词“地”构成状语,修饰,限定动词,形容词。 例如:(1)你要好好地学习呀!在这个句子中,好好地修饰限定了学习的态度和深广度。 3.结构助词“得”构成补语,补充说明行为动作的结果、状态或者性质的程度。[4] 例如:(1)这件事,你做得太好了!在这里,“太好了”说明了“你”做事的水平和程度:太高明了。(2)上课铃响了,他着急得飞跑起来。在此句中,“飞跑起来”,补充地说明了“他”听见上课铃响以后而焦急的动作和状态。(3)考试得了个“A”,她高兴得跳起来了。在这句中,“跳起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他”看到自己得了一个“A”以后高兴、激动的程度和状态。 最后,我认为,弄清楚了结构助词的读音·意义·搭配和功能等问题有这些好处: 1.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我们抓住了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我们阅读的质量和速度就会有质的飞跃。在解决阅读理解这一难题时,我们就会胸有成竹了。 2.同时,有利于学生划分句子成分和找出语句主干能力的培养 在“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中午,一位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而精神矍铄的老人走在热得要化的柏油马路上。”这句中主语是:老人;谓语是:走。这个语句的主干就是:老人走。而其他的修饰成分——状语: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中午;定语: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而精神矍铄;补语:在热得要化的柏油马路上,可暂时忽略。 3.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用语句能力的全面升级 我想哪位学生要是能够抓住句子的主干,就不会被“考糊”了。总之,类似的情况可能还有不少。但由于本人能力和水平极其有限,笔者就不再赘述了。文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南宋.陆游《文章》 [2]罗贯中.《三国演义连环画51》 [3]《新華词典》第168页 [4]《新华词典》第1280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