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培养动手习惯 发展操作能力
范文

    黄友梅

    摘 要:小学科学有助于科技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主要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探讨,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教学; 科学素养; 动手操作;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10-058-001

    小学科学是实验为主的学科,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综合能力。实验、操作和实践是科学的主要特点,小学生也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为此,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是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也是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热点所决定的,探讨如何开展操作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科学教学中的主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创设操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操作的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如在“溶解”的教学时,对于“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一节的教学,笔者给学生创设了下面的情境:在三个装有清水的水杯中,分别加入食盐、沙子和淀粉,先猜想一下,出现的结果会不会相同?然后鼓励学生分别观察放入水杯前的食盐、沙子以及淀粉的形态,然后,分别在三个杯子里加入食盐,观察现象,和未放入水之前的形态是否一样,再用小棒进行搅拌,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观察,并说出“食盐没有了”时,教师给以指出:食盐放在水中,并被搅拌,水中看不到颗粒了,均匀分布在水中,这就是“溶解”。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另外两个水杯中放入沙子和淀粉,分别观察现象:是否有沉淀,是否有颗粒,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再与食盐放在水杯里的实验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沙子和淀粉、水是不是可以溶解……对于“溶解的快与慢”的问题,同样引导学生在杯子里放入适量的食盐,并且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不同的水温——温水和冷水,搅动的方式不同——搅动慢和快……这些操作活动营造了学生互动的氛围,促孩子们自主探究,在操作实验中构建知识,在操作实验中激发兴趣。

    再如对于“点亮小灯泡”的知识点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堂之初,首先与孩子们一起探讨串联、并联等常识性问题,然后设计问题情境:这有两个灯泡,你认为是串联亮,还是并联更亮。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动手实验的欲望,也为实验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加强操作技术指导,促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小学生虽然喜欢动、喜欢探究和动手操作,但毕竟认知能力和行为支配能力不够强,注意力也容易分散、精力更容易涣散,操作也带有盲目性,这就要求学生在操作前或者操作过程中给以技术的指导、方法和要领的点拨。

    如“轮轴的作用”的教学时,探究轮轴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为了保障学生探究实验的顺利开展以及科学、准确地得出结论,教师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需要给以一定的技术和注意事项的说明,让学生明确实验的设想、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分析等,只有学生明确了具体的方法和技术,才能真正提高操作的有效性,提升动手操作的价值和意义。

    三、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

    小学科学是实验为主的学科,增加动手操作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发展综合素养。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自主探究、自主操作和实验,也可以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此,教学中应以问题的探究为导向开展探究学习。

    如“米饭淀粉和碘酒”的教学时,课堂上学生们了解了淀粉能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颜色是蓝紫色的。学生也明白了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那么,课后,要求学生运用这个性质,检验生活中常用的食物,如大米、馒头、马铃薯、玉米、苹果、菠菜、西红柿、花菜、大头菜、胡萝卜、小麦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有淀粉,通过反复实验,从根本上认识一些食物会变蓝色的主要原因,通过思考,也指导自己的操作和实践,从而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发展成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操作成为习惯的培养,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小制作、小实验等,如“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教学后,学生制作“孔明燈”;学习“光的反射”后,让学生制作“潜望镜”;教学了“米饭、淀粉和碘酒”后,启发学生制作“神秘的信件”;学习了“浮力”后,启发学生课后在水盆里放进小泡沫块、小木块、小石头等,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设计实验,验证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自主实验、小制作等,让学生获得操作实验的成就感,更激发学生和探究的兴趣。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科学要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起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注重情境的创设、实验操作任务的设计,鼓励学生自主实验、自主设计、创新一些小制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也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可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赵高翔.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探[J]新课程导学,2018(07)

    [2]吴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