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30年代电影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
范文

    郝帅

    摘 要:电影“新浪潮”是源于法国,陆续在世界各国出现的,由新锐导演拍摄的敢于突破传统模式的艺术电影运动或电影革新现象。本文对30年代中国电影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该时代电影是中国最早的电影新浪潮。

    关键词:新浪潮; 民族电影; 中国30年代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8-131-001

    电影“新浪潮”是指源于50年代法国,在世界各国陆续出现的,由新锐导演拍摄的敢于突破传统模式的电影革新现象。狭义上,电影“新浪潮”是特指一国的民族电影旨在变革传统电影范式的先锋艺术运动或实验电影现象。目前,我国学术界代表性观点是把80年代第五代电影作为我国“新浪潮”的起点和代表。但是,30年代电影也具备了电影新浪潮的特点,将30年代电影作为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点,也具有科学性。

    一、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征

    我国电影新浪潮与世界电影新浪潮的核心特征由新锐导演拍摄的敢于突破传统模式的电影革新现象,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电影新浪潮是社会大动荡时期的产物

    不仅是新浪潮运动持续的时期,就大部分国家的情况看来,在新浪潮时期,还伴随着国家发展和人民思想的重大变革。例如:五十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都是重振、复兴民族国家电影活力的电影革新浪潮。意大利的解放“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此外解放的进逼是缓慢的,经历着绵延无尽的岁月。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

    (二)新锐导演是该时期电影的主流特征

    新浪潮导演大多是具有先锋性质的新锐导演,他们大多表现出对过去或深处时代的反思和抗争,在电影艺术方便,新浪潮导演极大程度上颠覆了经典,改变了过去电影的规则,为后世的電影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而有趣的是新浪潮导演也并非是科班出身,法国新浪潮的很多导演大多是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也许正是由于“非专业”的特性,对于传统的破坏和改变也变得顺理成章。对于传统影像和旧的电影体制的革新,大量具有先锋性,创新性的实验电影的出现。

    (三)新浪潮运动是持久、颠覆性的全国性创新

    之所以成为电影新浪潮运动,需要三个重要的特征:(1)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影响更大,具有一定时间的沉淀,从而达到观众延迟审美的要求,保证新浪潮运动的有效性。(2)有一大批代表性的影片产生,并且形成新的体系。在颠覆和创新的同时,需要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电影创作活动与氛围,每一次新浪潮都是对于电影艺术探索的先锋运动,同时也是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新的起点。(3)对后世影片的艺术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无论是一次成功或是失败的探索,“新浪潮”运动都应该为后世的电影艺术留下更多的可能性,新浪潮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特定的时期,而是一种长远的艺术思维的引导和对于电影的探索。

    对于满足上述三个标准的并且对后世电影运动产生影响的整个持续时间段内的电影作品、电影人、电影运动的集合,我们可以称是新浪潮。

    二、30年代电影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点

    在此我们把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中国电影出现的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归类为中国新浪潮电影的开端。并由以下三方面论证:

    (一)以战争动荡为特征的30年代是新浪潮电影的历史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日矛盾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矛盾,在全国掀起了反帝呼声的时候,电影也担负起了民族救亡、启迪民智的责任,民族主义成为30年代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特征。出于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指导,30年代的中国电影也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阵营,如共产党领导的“新兴电影运动”、国民党主张的“教育电影”,以及深处政治博弈、不断转换立场的各个电影公司等。

    而由于抗日战争的巨大影响,1937年后电影行业遭到了重创,所以30年代的新浪潮电影运动持续时间大约是1932年到1937年这5年多的时间。

    (二)30年代的一大批新锐导演是电影新浪潮的主导力量

    30年代,此时期的电影运动主要由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兴电影文化运动和左翼电影运动为主导,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影导演,程步高,夏衍,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袁牧之、郑君里、吴永刚、张骏祥等。中国电影从单纯的娱乐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最大特点是写实主义,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中国电影开始显现出他独立又独特的价值。在1930年—1937年出品了66余部影片,无论是在电影导演、电影影片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从电影公司的数量,规模和影响力上,都达到了广义上“新浪潮”运动的标准。

    (三)30年代新浪潮电影是持久、颠覆性的全国性创新

    三十年代新浪潮电影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中国电影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诚然三十年代电影的确没有出现像《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宏篇巨著,但它无论从题材样式、类型风格和艺术语言等艺术追求的不同方面却都有着中国电影前几十年历史中最多样化的艺术尝试。当然那时不少的优秀影片虽然有的在思想表达上还显得直白浅露,有的在艺术技巧方面还保留着许多粗疏、稚嫩之处,但是其间渗透出的旺盛的创造活力和生机也赋予了它们以不朽的艺术魅力。吴永刚的《神女》被称为无声片的最高峰年,郑正秋的《姊妹花》在上海连映六十多天,蔡楚生的《渔光曲》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中国影片。这些成就都为后续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庞艳芳.1930年代中国电影的民族主义追求[J]电影文学,2017

    [2]郭越.中国电影新浪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03.01

    [3]周丽琴.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