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显性和隐性文化学习双结合的案例分析 |
范文 | 史颖 本文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以高中所占比率最大的阅读课型为例,通过若干教学片断谈如何结合显性文化学习和隐性文化学习途径展开文化导入。 1.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主是主动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背景主动构建并理解客观存在的世界。基于这样观点的指导,刘学惠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中倡导文化教学也应注重隐性的路径。从内容上看,不同于显性路径,隐性路径的文化学习并不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而是与语言学习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它关注的重点不是结构化的文化知识,而是学生能否对于文本材料所表达的思想主题及其现实文化意义进行自我理解与感悟。从形式上看,它不具备系统性、结构性,而是随着课文的阅读零散进行。可以看出隐性的文化学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兼具培养了学生文化思维的能力,学生的每一次语篇的阅读都成为了一种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之旅。学生身临情景,根据自身的知识贮备和文化背景进行现象的分析判断,换位思考,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但不可否认,由于形式上的间接性和零散性,隐形的文化学习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建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隐形和显性文化学习途径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两种方法的优势充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案例分析 结合刘学惠所提出的隐性和显性的学习途径理念,笔者在本部分将针对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几个教学片段进行案例分析,实际探讨如何将隐性和显性的途径融入到课文教学中。 2.1 片段教学一 【教学内容与设计】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Module 2 Unit 2 Reading “An adventure in Africa”是一篇写于两个亲密朋友之间的非正式信件,信件介绍了作者即将在非洲经历的旅行。在导入部分,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提问:T: What is your impression of Africa? S: Poor, diamond, long-distance running athletes, animals, desert, etc. T: Is Africa a wonderful place or a bad place to go to? S: ... 【设计目的与意义】谈及非洲,大部分学生脑海中首先呈现的只怕是非洲令人触目惊心的贫穷。在图片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想到非洲的美好一面。盛产钻石的南非,来自非洲著名的长跑运动员, 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各式各样的野生动物,寸草不生的撒哈拉大沙漠,充满神秘的土著人等。 该问题和相关辅助图片,均是从显性的途径激发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补充和拓展其对于非洲的地理,风景特色的文化知识掌握,意识到非洲风土热情的地域差异。但笔者并没有在此止步,进一步提问“究竟非洲是个好去处还是坏去处呢?”该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对非洲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评价和分析。非洲有其可怕的贫穷,但也有其诱人的风景和人文活动。是好是坏,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进行剖析。 2.2 片段教学二 【教学内容与设计】在“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课文中,作者在第二段进行了详细的沙哈拉大沙漠形成描述。“I expect it will be very hot, dry and dusty there. Well be travelling by camel with local guides, camping in tents and sleeping on the ground. Ive heard that, in the Sahara, there is no shade during the day...that means Ill have to sit on a camel for almost a week—how uncomfortable! I hope my camel likes me!对于该段,笔者做了以下的设计: T: Will it be a comfortable journey to go through the Sahara desert? S: No. T: Why? S: Sahara Desert is hot and dry, with no shade during the day. During the night, he has to sleep on the ground. Whats more, he has to sit on a camel for almost a week. T: If it is so uncomfortable, then why is the author excited to travel there? S: ... 【设计目的与意义】非洲沙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文中具体介绍了它的气候特点和面积,辅以图片学生也能清晰定位沙哈拉大沙漠位于非洲的最北部。这些描述清晰地向学生提供了与非洲相关的文化知识。但笔者并没有单一性地提问沙哈拉大沙漠的特点、大小。而是从情感角度出发,让学生评估去沙哈拉旅行舒服吗?更进一步提问,既然不舒服,为什么还要去呢?这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旅行的真正的意义以及作者为其文章取名非洲冒险的含义。而这些正是作者写作该文的深层含义。旅游有苦有乐,身体上的苦是为了得到更多心理上的乐。 文化知识的学习有程度的区分,理解话语,知道说了什么,文中的人物做了什么等都只是对于文章表面的理解。在更深层次上,学习者要去感受和推断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态度和价值观。这种深层次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产生移情,真正对异国文化产生更本质的理解。同时,该深层次的理解还渗入到学习者构建的本族文化中,从而产生一种文化的对比和融合。 总之,显性和隐性的文化学习途径相结合,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水平和思辨能力,促动教师对于文本的处理不再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无论是显性的途径还是隐性的途径,课堂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任何一种文化的习得都是学习者本身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外界强加给他的。 刘学惠.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01).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