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简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
范文 | 【摘要】自卑与优越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说中的重点,在美国短篇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丽的自卑感却达到了反常的地步,其自卑情结导致了悲剧的一生。本文通过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和优越理论,对主角艾米丽进行评析,从生存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三方面,解读艾米丽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一支玫瑰》;阿德勒;自卑情结;自卑与超越 【作者简介】梁静,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博士认为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把人格汇成一个总目标,即追求优越,而人对优越的渴望,起因于人的自卑感。“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阿德勒肯定追求优越的积极作用,但认为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需求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写于1930年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公认是福克纳的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在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南方贵族的没落和衰败。小说以倒叙的叙事手法再现了美国旧南方社会里没落的贵族小姐艾米丽的一生,着重描写女主人公艾米丽的爱情故事,营造出哥特式的离奇氛围,加深了文章的悲剧色彩。本文借用奥地利个体精神分析创始人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和优越理论来分析艾米丽悲剧的成因,从生存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三方面来理解艾米丽无法克服的自卑感。 一、艾米丽的自卑和优越 自卑心态的产生通常是与个体在生理上存在的某种缺陷或是在其他方面存在的某种不足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一定只有自身存在缺陷或不足的个体才会产生自卑心理。在心理学家看来,自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见自卑感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对生存质量的更高目标的追求,同时也是对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阿德勒的另一个著名心理机制是自卑与补偿,个体只要出现自卑感,补偿的心理需求就会启动,而错误的补偿是指个体通过消极的补偿行为(即利己行为)而获得的心理满足和补偿,阿德勒将它称为“优越情结”。阿德勒说:“自卑感的反常感觉用‘自卑情结(inferior complex)这个词来形容。”每一个人因生存环境、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不同,他对人生优越目标的定位就有不同的内涵,其自卑感的产生是各有特殊的原因,对自卑的超越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艾米丽由于她所处的生存环境,被父权压迫的生活经历以及不可改变的社会地位造成她自身自卑感的日益强化,形成无法超越的自卑情结,造成艾米丽的悲剧。 二、艾米丽的悲剧 从生存环境,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来说,艾米丽很高贵,但正是她的贵族血统,古老家族和高贵身份使得艾米丽在自卑情节与优越情节中无法自拔,铸就了她的悲剧。艾米丽的爱情不完美,没有职业,没有朋友,她不愿意和周围的人接触,活动范围十分狭窄,因此艾米丽把自己包围起来,避免和别人接触,保护自我,免受伤害。她自卑到变态的地步,唯一能解决自卑的方法就是进行补偿,培养出优越感。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后,对个人来说,在他的生活的风格中,就不存在什么错误。个人的习惯和病症,对达到其具体目标而言,都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他要达到他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做。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它们都无可非议。艾米丽不纳税,买禁用药(砒霜),毒死未婚夫,并和已死的未婚夫同床共枕,但却没有人能够说服艾米丽停止她的怪诞孤僻的行为,她轰走了前来讨税的政府官员。“就这样把他们‘连人带马地打败了,正如三十年前为了那股气味的事战胜了他们的父辈一样。”直到她死人们才知道艾米丽的悲剧。 可悲的艾米丽采取错误的补偿, 因此没能超越自己,克服自卑,反倒在因自身的生存环境、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地位形成的自卑里越陷越深,形成了自卑情结,在自卑情结里越陷越深,错把虚幻当作现实,麻痹自己,在傲慢虚无的优越感中度过了自己凄凉悲惨的一生。 三、总结 主体势必通过种种方法来克服自卑。当主体以付诸实践的努力改变现实从而超越别人也超越了自己,克服了自卑感时,自卑感不但不是人格的障碍,相反是人格发展的推动力,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将在不断的超越过程中得到升华而指向完美。艾米丽反常的自卑感必然会导致其内在的心理不正常, 当主体无法通过现实方法来克服自卑,只能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麻痹自己,错把想象或幻想的优越当作真实,以不真实的优越感来掩饰自身自卑感,因为无法逆转美国转型时期的生存环境、父权制压抑下的生活经历和自身的社会地位使艾米丽产生扭曲的自卑感,在自卑感无法消除和不切实际的优越目标作用下酿成了艾米丽人生的悲剧。 参考文献: [1]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2]刘久明.论卡夫卡的人格心理与自卑情结[J].外国文学研究,2002 (2). [3]陈向玲.阿德勒的自卑理论之于文学的意义[D].陕西:西北大学, 2012. [4]叶颂姿,刘乐群,阿德勒著.心理与生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0. [5]岑玲.论林黛玉的自卑及其超越[J].貴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6). [6]高适.阿德勒说自我超越[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威廉·福克纳,陶洁.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