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核心素养”给中学英语教师 带来的挑战和建议
范文

    张占云++张燕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它更多关注了人的发展,同时也给中学教师带来了挑战:一是教师思想需要转变;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三是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据此,笔者提出了教师加强学习,正确理解核心素养和整体备课、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的建议,以期对教师们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1. “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Competences)这个概念引自西方,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1997年经合组织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理论和概念的基础研究项目,2003年的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的社会》使用了“核心素养”;2005年该組织又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行动纲要》,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2006年,欧洲会议和欧盟理事会通过的《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建议方案标志着8项核心素养正式发布。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核心素养”正式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并且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25项,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2.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王蔷教授也谈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英语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包括了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个小的方面(王蔷,2016)。

    与三维目标相比,英语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知识技能等转向重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把知识技能与主题、语境、语用和语篇紧密联系起来;二是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三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四是学科间的融合更紧密,比如高中英语教材中就涉及到了地球保护,文学欣赏,地理知识,甚至是物理、化学、科技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主题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在活动中做事,把英语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而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本身。

    3. 中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3.1教师思想的转变

    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实践者,有的教师可能会把课程改革当作负担和“折腾”,这种思想的转变会很难,需要一个过程,但思想意识不改,最后课改又会成了“穿新鞋走老路”。

    3.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学科都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程晓堂,赵思奇,2015)。这就要求教师们转变教学方式,转变过去单独传授知识的做法,知识的学习最终要回归到情景运用中。教学方式当然就要做相应的转变,不能坚守过去的通过大量习题练习的“题海战术”落实教育,否则将永远落入培养“高分低能”学生的怪圈,也难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3.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过去的孤立学科学习到“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王蔷,2016)学习,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知识本身外,文化知识也需要更多渠道学习,批判地学习了解相应的文化知识,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学生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拓展性学习,学习方式由“单一”模式转向多渠道随时、随地的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筛选信息提供指导。

    4. 给中学英语教师的建议

    面对新的形势变化,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4.1加强相关理论学习

    “立德树人”关键的实施在于人,教师需先认真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核心素养”的本质、特点和要求,才可能在日常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建议研读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意见》、《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以及即将颁布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等相关资料。

    4.2正确认识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在“三维目标”基础上的发展。余文森认为:“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余文森,2017)” 。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仍然需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学得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3整体备课,提高自身文本解读能力

    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中作为学生的“必备品格”被提出,而思维品格的培养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活动设计中。学生思维的训练需要教师注意教学的整体设计,注重情境的创设,活动尽可能情景化,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更多体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注重逻辑性,比如在做阅读设计时,除了引导学生读文本、文本之间的信息外,尽可能设计一定理解文本深层内涵的问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需多思考,尽可能让活动、设计与文本语言知识、文化内涵相融合、相统一,不能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情景而情景。

    5. 结语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需求,它更多的关注到了人的发展,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它给教师们带来了新挑战,引发了教师们对教学的再思考,教师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真正培养学生具备学科素养,这样方可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确实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余文森.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1).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