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实验的方式打开“静电”之门 |
范文 | 王立峰 冯春海 摘要:初高中对静电知识的介绍,一个侧重现象,一个侧重本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电学,基础知识储备不够,所以简要介绍现象;而高中阶段,经过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铺垫,具备了深入探讨的知识条件而开展对静电现象的研究. 关键词:带电方式;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尖端放电 初高中衔接,是指加强初高中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培养等方面的教育衔接.初高中物理知识的递进关系十分明显,本文以“静电”的相关内容为例,谈谈初高中在教学过程中有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 1 初高中教材对比 1.1 初中教材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塑料尺、塑料笔杆、塑料梳子与头发摩擦会吸引纸屑和使头发飘起,引出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接着又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了自然界有两种电荷,且存在相互作用. 关于静电的介绍,仅限于“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对物体的除摩擦以外的带电方式,以及静电现象应用却没有涉及,且容易使学生误以为静电仅存在于绝缘体间. 1.2 高中教材 高中物理选修3 -1《静电场》一章,着重讲解了电荷间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来实现的,电荷在电场中不仅受力,且具有能量.具体表现为电场的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应用力和能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静电问题. 初高中对静电的介绍,一个侧重现象,一个侧重本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电学,基础知识储备不够,所以简要介绍现象;而高中阶段,经过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铺垫,具备了深入探讨的知识条件而开展对静电现象的研究. 2 衔接课程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发现问题,借助于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问题,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归纳和总结结论,是物理规律发现的一般流程.鉴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笔者采用了几个有学生参与的演示实验,面向初中三年级,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 2.1 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感应带电(如图1) 器材:丝绸、玻璃棒、验电器 操作: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小球 原理:金属杆中的自由电子在玻璃棒中正电荷的吸引下,移向顶端,使指针端带上正电荷,两指针在相互排斥力作用下張开 结论:带电体靠近不带电导体一端时,会在导体两端感应出等量异号电荷 2.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2.1 玻璃棒吸引泡沫小球(如图2) 器材:丝绸、玻璃捧、泡沫小球 操作: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泡沫小球 原理:泡沫小球中的分子在玻璃棒中正电荷的作用下发生了极化现象 结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2.2 玻璃棒吸引金属杆(如图3) 器材:丝绸、玻璃棒、圆顶支撑物、金属细杆 操作: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置于支撑物上的金属杆 原理:由于金属杆发生静电感应现象,使靠近玻璃棒的一端出现了负电荷,在正电荷的吸引力作用下而发生转动 结论:带电体对金属有吸引作用 2.2.3 静电乒乓球(如图4) 器材:支架、贴有铝膜的轻质小球、细线、两块金属板、手摇感应起电机 操作:将小球用细线悬挂置于两金属板间,并将两金属板与起电机的两极相连,摇动起电机手柄 原理:两金属板带电后,在小球的两个侧面感应出等量异号电荷,在吸引力作用下与某一侧金属板接触,中和后,会带上与其相同电性的电荷,再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至另一金属板 2.3 电荷及电场能的存储 2.3.1 自制莱顿瓶:用感应起电机充电,请学生参与电击实验,感受电荷的存储(如图5) 制作:在矿泉水瓶的外部贴上铝膜,内部装入自来水,从内部引出一金属杆,与铝膜分别构成电容器的两极 操作:将两极与手摇感应起电机相连,充好电后让学生触摸两极 结论:分离的正负电荷是可以存储起来的 2.3.2 用于电池对电容器充电后,将其与石英表连接,观察指针转动,说明存储电荷的同时,也存储了电能(如图6) 器材:石英表、干电池两节、导线、电容器 操作:用于电池对电容器充电,然后将电容器与石英表连接,指针会转动 结论:电容器在存储电荷的同时,也存储电能 2.4 静电现象的应用——尖端放电 原理: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电荷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由于静电斥力的作用,导体外表面凸出的地方电荷的面密度大,越是尖锐的地方电荷越集中.这些尖锐位置附近空间的电场强度就很强,周围气体被强大的电场电离而形成离子,如果附近再有带相反电荷的导体,这些离子就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形成尖端放电. 2.4.1 静电风吹蜡烛(如图7) 2.4.2 静电转盘实验(如图8) 2.4.3 避雷针(如图9) 2.4.4 静电除尘(如图10) 3 课堂效果 这是一节面向初三学生的教学延伸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静电学的兴趣,同时向学生展示高中物理有关静电部分的知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了学生对静电学的兴趣和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向往. 参考文献: [1]范青林,当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困难及应对策略探讨[Jl.中学物理,2017,35( 01):9 - 11. [2]高春花.从教材插图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J].中学物理,2018,36(04):63 -65. [3]李慧,杨晓梅.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实验在“A LevelPhysics”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比较[J].中学物理,2018,36 (15):15 - 17. [4]孟军.有效利用学生的问题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一以用电器被短接现象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2017,35 (19):26 - 28. [5]吕露,周新雅,蔡孝文等.关于初中物理教材课后习题分析比较[J].中学物理,2018,36(14):24 -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