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化自信为导向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
范文 | 【摘要】在多元文化并行与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高校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汲取世界文化精华的同时,必须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弘扬,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要从教学目标、师资培养、课程改革、教材选取与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将培养文化自信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的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文化自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彭坚(1973-),女,汉族,湖南沅江人,长沙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课题(编号:997)《大数据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网络文化精品建设项目“聂导说事儿‘小故事大道理(编号:17WL27)。——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思政微信平台”。 一、引言 文化自信是当今社会和时代的主题,也是国家的方针大略。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力量的主要阵地,應深刻领悟并积极回应这一时代主题,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承担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任。英语专业学生是传播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力量,如何使英语专业学生在汲取世界文化精华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关乎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关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扬与发展,关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以文化自信导向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成为新时代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研究领域重要的主题。 二、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它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源自鲜明独特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坚定文化自信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主要内容:一,充分肯定本民族文化,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观。二,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世界文化,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开拓国际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吸取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三,要具备本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输出的能力,英语学习者是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力量,只有具有文化使命感,担当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民族文化中焕发蓬勃生机。 三、 以文化自信为导向进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最新颁布的全国外语教育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指出:办好高校英语专业,要首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英语专业办学的基本理念就是旗帜鲜明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体系,探索英语类课程思政新模式。英语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英语不但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英语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看似价值中立,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属性,却含有鲜明的国家利益导向与价值取向。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同时,不可能不接触、不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高校英语专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课程内容设定、实施评价、教材教法等潜移默化地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英语专业学生培养所处的文化环境较为复杂,存在着文化差异、矛盾与冲突,对教学产生着显性与隐性、有利和不利、短效和长效的影响。因此,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民族复兴的要求,英语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对该专业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培养应贯穿专业教学教育的全程,在培养体系中,教学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教学改革与发展对于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至关重要。 四、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实现文化自信的问题与路径 1.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中,英语学习的目标更注重培养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往往忽视了语言的人文内涵。新时代的英语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培养为新时代国家发展所需求的,具有坚定的文化立场与自信的,有人文素养、世界眼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只有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才能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学生的全学程培养、教学改革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2.师资培养。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思想文化意识的培养者。有个别教师依赖于固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把语言技能的学习放在中心位置,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够深刻,甚至出现在课堂上对西方国家文化侃侃而谈,而对中国文化失语,过分渲染推崇西方文化,对本国文化淡化和漠视的现象。英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认同中华优秀文化,深刻理解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才能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练就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功力,才能严把教学实施中的文化取向关,才能在每一个教学活动、每一堂课、每一个课程中正确积极引导学生,承担起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的重任。 3.课程改革。要将文化自信的培养落到实处,课程改革是其主要阵地。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英语技能课比重大,文化课比重小,且文化课有一边倒的趋势,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门类大多以英语技能和西方文化课程为主,而文化类课程一般都开设如英美文学、英美概况、西方文化简史等课程。新时代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改革的刚性要求,在课程中体现将英语专业技能和人文性,既要培养本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又要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从而达到培养专业能力、核心素养和人文情怀兼具的英语人才。在课程改革中,增设中国文化、中外经典阅读、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在全校乃至全省开展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通过“第二课堂”中提升对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在各类考试中添加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容等,都是课程改革实践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教材选取。在某些大学英语专业教材中,编者偏重于选取英美文化题材的内容,选用的材料中集中于英语国家的历史概况、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存在教材内容的选取有大量的影响中国学生文化知识与文化价值取向的内容,导致学生对西方文化在价值、信念和情感态度的盲从,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漠视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空白,甚至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在世界文化多元性、多样性的今天,维护与发扬本国文化,坚持教材的文化取向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但是我们也不能将西方优秀文化拒之门外,在教材的编写与选用中,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切入:一,应在选用教材内容选用中考虑到选用中国文化、中国元素,科学配置英语基本技能,英语国家文化,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的比重和内容。二,教材的编著中不应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停留在表面,而要关注他们深层文化的内容,能够触摸其内核,能使学生深刻全面地认识英语国家文化,客观认真汲取英语国家文化中人类文化的共有的宝贵遗产。三,教师对教材中的内容应该有甄别认识能力,能看到语言背后的价值观与文化体系的差别,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自我文化的核心价值。英语专业的教材要帮助学生以本国文化为本,兼容国外优秀文化,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创新和输出本国文化,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5.校園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对营造浓郁文化育人氛围、对文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引领,让每一位师生都能主动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英语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将专业语言学习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在校内打造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的有英语专业特色的文化品牌。如开展英语古诗文经典诵读大赛、讲中国故事英语演讲大赛、中国童话配音大赛、经典阅读大赛、跨文化交际大赛等,力求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还可以打造网络文化活动,开辟网络思政的新阵地,通过公众号、线上文化活动、微宣讲等形式,使网络文化教育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文化自觉性和认同感的一个有效途径。校外实践活动同样可以将专业特色和文化素养培养相结合,组织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景点和人文景点、博物馆、艺术馆、民俗馆,做志愿者,提供英语讲解、景点、标识翻译等公益志愿活动,让学生在校外实践活动中最快速、最直接地领略中国文化,以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五、结语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是时代所需,是教育强国所需,新时代高等英语专业教育应该肩负起这一使命与责任,坚持以文化自信为导向的教学观,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方法模式、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将文化自信的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英语专业学生能以我为本,兼容并蓄,面向未来,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3]蒋洪新,杨安,宁琦.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战略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20(1). [4]刘敏.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基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对策研究的视角[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