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审视“大学英语文化翻译”课程
范文

    【摘要】本文首先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内涵以及其发展做出分析和说明,而后进一步以此作为基础,结合“大学英语文化翻译”课程,对学生在翻译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主动思考的价值展开讨论。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翻译

    【作者简介】段燕,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课程“大学英语文化翻译”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可以说,是帮助学生展开英语进一步的学习的一个阶段。大学英语文化翻译课程的开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迫切需要走出去的时代中,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浅析

    认知语言学理论,可以说是心理学和语言学两大学科的一种结合,或者说是交叉地带,其主要观点在于,认为人们的思维结构主要来源于自身的经验进行认知活动。将这种理论落实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即认为学生自由主动参与语言的应用活动,才能从中有效地获取到知识。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其他被动性质的行为,诸如对教师讲授的听取或者默读默写等,都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就是说,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并且借此提升英语整体水平,其中也包括学习的兴趣和综合能力等方面。

    认知语言学理论源于认知科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认知心理学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为标志,当时的研究重点,主要局限在对于人脑的思维机制领域。当时的研究与行为主义针锋相对,将人类的心智纳入到先天因素之中,但同时也肯定后天环境具有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成熟的作用。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所改变,在这个时期,认知科学开始转而承认人的心智源自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而知识则是后天习得的。并且这个时候的认知科学已经具有了比较成熟的形态,其提出了与现代对于学习过程的认识十分相似的观点,即知识的习得是以学生既有的认知和经验作为出发点,或者说作为基本结构,新的知识习得内容以及结构针对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展开补充或者替代作用,并且最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具体在语言学习的研究领域,即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语言的认知机制。这一概念同样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并且随后在Lakoff、Johnson 等语言学家的推动之下迅速实现发展,成为语言学界重要的理论之一。其认定语言人们与世界“互动体验”中由心智“认知加工”而成,这是一种同时强调外部环境的刺激价值,以及学習主体对于构建语言知识结构本身的主动性价值两个方面的过程。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当前阶段大学英语的学习,如果止步于大学英语课程,就等于学生放弃了对于这个时代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的机会。二、认知语言学角度的“大学英语文化翻译”课程

    “大学英语文化翻译”课程的开设,是面向当前时代需求的一个积极表达,其核心内容和意义在于推动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世界。这种翻译不仅仅是对于语义和语篇的翻译,更是对于文化的翻译,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将国外的文化引入中国,更加是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在“大学英语文化翻译”课程中,要秉承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展开,才能获取到最优的结果。因为文化不是仅仅存在于文字表层的,其存在于这个社会每个人的心智之中,是一种基于社会文化的契约。如果对于这个文化的契约无视,就无法准确翻译出文字的内涵,就无法传达出文字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而这种对于文化契约和文字内涵的把握和表达,只有让学生通过更为主动的思维方式才能获取到。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走出世界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我们是浸润在这个文化环境中的,已经对很多深层的文化契约视而不见,形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甚至于已经成为阻碍有效翻译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因此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过程中,众多翻译问题层出不穷,例如对于中国美食的翻译,曾经有一个阶段停留于直译领域,也因此出现很多翻译方面的偏差。例如将麻婆豆腐翻译为“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而从认识语言学的角度考察,菜名的翻译,无论是音译、直译还是意译,都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而进行确定,这个具体情况,本质上看就是文化的内涵。例如麻婆豆腐现在通常翻译为“Mapo Tofu”,其中“Tofu”已经成为约定翻译形态,因为在西方国家中没有豆腐,因此并不需要再去用“Bean curd”这样的组合词进行表达。从这一翻译中可以看到,翻译的根本在于一种语言的表达,并且这种表达应该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更多的文化要素,还出现在文学经典著作中,例如对于《红楼梦》翻译,如果从字面上翻译为“The Dream of Red Mansion”,虽然也没有错,但是就失去了作品的特征,因为对于《红楼梦》作品而言,这并不是一场梦的描述,而“红楼梦”这三个字,只是太虚幻境一支曲子的名字,并且作品第五回题为“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本意是将人世间的世事无常恰如一场梦,而“红楼”两个字更是包含了中国以“红”为尊的思想,因此想要将这三个字翻译好,着实不容易。对于这一典籍的翻译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完成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翻译。这是一个关于“宝玉”的故事,也是关于一块“石头”的故事,如此翻译,不可谓不贴切。三、结论

    翻译本身是对于文化的传达,只有深入思考文化的内涵,才能给出有效的翻译。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翻译”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必须秉承认知语言学的思想,才能获取良好效果。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