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聚集有效对话,构建高效课堂 |
范文 | 梁红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话教学的理念广为传播,展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无限活力.对话,能促进师生双方的精神相遇,能产生视域的融合、思维的碰撞,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展示数学课堂的活力.但当前对话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诸如独白式对话、泛濫式对话、虚假式对话,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对话始于数学问题 教师设计对话的话题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对话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吐词清楚,能让学生听明白.教师要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不能以生活语言替代数学语言,要避免学生产生误解.教师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能让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反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要逐渐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知识上能派生出新的知识.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正数与负数”一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观察课本的四幅图片,找出你熟悉与不熟悉的数字,试着说说它们的意义,哪些数字比0大,哪些数字比0小?你能根据它们与0的大小关系把它们进行分类吗?教者创设情境,以生活化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尝试给有理数进行分类,并将负数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教师要善于“留白”,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当提出非回忆性的问题后,要让学生去推理、计算,根据问题的难易、学生的层次决定留时的长短.如果教师留时不充足,他们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可能会提供错误的或不完善的回答,教师要为学生适时补充一些辅助性的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要不吝啬自己的表场、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二、建立和谐的对话氛围 传统的主客体关系主宰着课堂,使对话活动的本质受到扭曲,在“师本位”的影响下,学生难以摆脱客体地位.如何让“教”与“学”得到均衡发展,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关系,优化课堂对话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建构的过程,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受到应有的尊重,才能让他们大胆表达,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让每位同学都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说出自己的质疑,才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探索,体验探索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生生合作的氛围,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在小组中彼此分享、共同对话,使自己的思维得以深入.三、给学生留有自由的天空 对话教学不囿于固有的形式,教师要跳出“满堂问”的框框,要适时为学生留白,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间.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数轴上的点与实数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平面内的点是否也与实数存在这种关系呢?大家阅读书本,在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后试着确定平面内点的坐标.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在小组内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这与数轴上点的表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它是用有序数对来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也有学生认为,点的表示有顺序,先讲横坐标,后讲纵坐标.也有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如何确定点的横坐标?”此时有同伴进行了解答:“从这点向x轴作垂线,垂足所对应的数就是它的横坐标.”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摒弃了“牵拉式”,不强拉硬拽,而是采用自由的“放牧式”,舍弃了“标准答案”,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感悟,学生在对话中能敞开心扉,去感知、交流,产生有价值的见解.教师的“留白”,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现,引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所思考、有所否定、有所突破,从而促进知识的生成.四、紧密结合学生的社会经验 初中生已经逐渐摆脱稚气,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着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在彼此分享中获取新知,找到值得借鉴之处,从而对自己的见解进行补充.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对话情境,为学生搭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对话桥梁,引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点燃思维的火花.数学源于生活,教育源于社会,对话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才会变得有意义.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为学生留有对话的空间,设计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引发学生的对话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