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妙得语文教学之“趣”
范文

    王秀萍

    前不久,我依据我校“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执教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课后,特级教师陈跃红老师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这节课上得扎实、有趣、高效。模式体现到位,陈老师的评价与我的教学主张不谋而合。我认为,扎实与有趣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融通的,扎实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营养”,是课堂教学的保底要求;有趣是课堂教学的“色香味”,是课堂教学的提高要求;高效则是扎实、有趣的必然结果。扎实是“根”,有趣是“花”,高效是“果”,课堂教学要实中有趣,趣中见实。下面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案例谈一谈如何妙得语文教学之“趣”。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目标诱发学习兴趣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题选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出示诗句)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3.学习一首诗,只能读正确流利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板书:知诗意、悟诗情)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思考】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这样不仅教师做到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指向性强,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学生上课就开始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习有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二、自主学习、尝试练习——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师:读好这首诗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这里面有秘诀,想知道吗?

    生:想!

    师:秘诀就是——读书。

    生:(笑)

    师:从大家的笑声中我知道,你们看不上我的秘诀。不过,我还没把话说完呢。我所说的读书要经历三个过程,可不是简单地读一遍就算了事。第一遍轻声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跟前面课文之间的关系:第二遍默读课文,圈画能体现古诗意思的句子,标上序号;第三遍出声读课文,把圈画的句子跟古诗一一对应,检验你的学习成果。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开始吧,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学习!(生自学,教师巡视)

    【思考】在语文教学伊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优质的问题情境要体现三个指标:一是有目标,即问题情境体现学习的方向;二是有方法,即问题情境指明学习的方法;三是有意思,即问题语言的表述富于儿童化,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上述教学片段中的问题创设就体现了这三个指标:“理解课文中的古诗,读好这首诗”揭示了学习的目标。“第一遍轻声读课文,初步感受古诗跟前面课文之间的关系;第二遍默读课文,圈画能体现古诗意思的句子,标上序号;第三遍出声读课文,把圈画的句子跟古诗一一对应,检验你的学习成果”提供了学习方法。“学习有秘诀”、“心动不如行动,赶快开始吧,看哪个小朋友最会学习”等语言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在这种问题情境的引领下,学生自然学得兴趣盎然。

    三、合作分享、反馈点拨——文本探究充满情趣

    1.释词见情趣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哪些语句写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

    生:我圈画的句子是“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你有一双慧眼!这句话大体写了第一句诗的意思。从这句话中,你能读懂“异乡”的意思吗?

    生:“异乡”就是“家乡”。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在家乡写的这首诗吗?

    生:不是。

    师:在哪里写的呢?

    生:在京城长安。

    师:那么,“异乡”指的是哪里?

    生:京城长安。

    师:说得对。王维的家乡在山西蒲州,今天的华山东面;京城长安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两地相距千里。异乡不是家乡,指的是家乡以外的地方。那么,身在异乡的人就是——

    生:异客。

    师: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句诗。

    生:(齐)独在异乡为异客。

    【思考】“异乡”是理解的难点。当学生把“异乡”理解为家乡时,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把诗句和文本对照进行阅读验证,得出“异乡”在诗中指“京城长安”。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出“异乡”的一般意思,即“家乡以外的地方”,进而顺势理解了“异客”的意思,水到渠成地突破了又一难点,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

    四、总结提升、适当拓展——教学收尾培养志趣

    师:王维年少离家,求学求官,历经坎坷,多年没有回家。当他见到从家乡来的人时,又会用怎样的诗句表达思乡之情呢?(出示《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然后教师领读,强调“绮”、“著”的读音)

    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君”是谁?

    师:君的意思是“你”,指从家乡来的人。

    生:“绮窗”是什么意思?

    师:就是雕刻着精美花纹的窗户。

    生:什么是“著花”?

    师:就是开花的意思。现在谁能大体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你从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你来的时候,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

    师:语言简洁,意思清楚。这首诗简单吗?

    生:简单。

    师:这首诗看似简单,其实很耐人寻味。“君”可能是谁?王维多年没有回家,要问的事情、要问的人有很多,为什么偏偏问窗前的梅花?王维难道不知道自己窗前的梅花什么时候开放吗?既然知道了还去问,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请教他人,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这首诗。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这首诗编一个像课文那样动人的小故事。

    【思考】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结尾处,教师巧妙地拈连出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在质疑、解疑、大体知晓诗意的基础上,提出“‘君可能是谁、王维为什么偏偏问窗前的梅花、王维难道不知道自己窗前的梅花什么时候开放吗、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等一连串富有刺激性、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另一番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八桥中心小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6: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