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职数学课堂提问中的问题与对策 |
范文 | 杨少宽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我们的课堂提问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揭示了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提问;现状;调查;对策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手段。当前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论从设计还是技巧来看,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过多过细,启发性不强 在实践中,不少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很恰当,要么是简单的、封闭性的问题,学生不经思考就可以立刻回答,没有启发性;要么提问偏离教学主题。我们对所听的30节课的提问进行了统计,共提问330次,一节课最多20次,最少8次。 83%的问题目的是指向问题的内部,即用于获得结论、引发思考;17%的问题的目的是指向问题的外部,即用于课堂管理、调节教学。为获得结论而提的问题占62%,而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不到25%,反映了教师对知识结论的重视程度较高,对过程和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够。用于课堂管理的提问占10%,有些以问代管的做法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用提问来提醒做小动作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学生顺利回答时,教师失望地让学生坐下,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会数落一通,引起学生反感。 2.问题设计过繁过难,没有面向全体同学 有在课堂中时教师过分注重提问的思维含量,走向另一个极端,提出的问题过繁过难,课堂变成了个别学生进行思维的体操,大部分同学变成了课堂的看客,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提问应面向全体同学,这样学生才能集中精力学习。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68%的问题思维水平停留在识记水平,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的理解、应用和分析的提问只占25%,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帮助的综合、评价水平的提问仅占7%,说明教师课堂提问的水平有待提高。 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以激发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成了中职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对策 1.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内驱力 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在寻求到答案后,就会为获得的新知识而激动。 例如:在教学方差的概念时,笔者先提出问题:为了从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进行了测试,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8 6 7 9 6 5 8 10 7 4 乙:7 7 7 8 7 6 8 6 9 5 你认为该选谁参加比赛? 生1:比较两人的总分或均分。 生2:两人总分都是70环,平均成绩也都是7环。 师:两人的成绩一样,能否说明射击水平是一样的呢?(学生思考片刻) 师:我们画出这些数据的散点图,观察两人的成绩是否一样? 生3:不一样,甲离7环上下波动大,乙离7环上下波动小。 师:很好!观察很仔细。为什么平均数不能反映这种数据的波动大小呢? 生4:有的比7环大,有的比7环小,它们与7环的差有正有负,相互抵消了。 师:很好!能消除这种抵消吗? 生5:求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再求平均值,这样正负偏差就不会相互抵消。 生6:先求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再求平均值,这样正负偏差就不会相互抵消。 至此,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参与了对方差的研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消除正负偏差的抵消,可采用绝对值或平方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内驱力,而且增强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2.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性 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轻视的效果。问题太难,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无从下手,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反而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动力。因此提问要控制好难度。确有难度的问题,必须分解难度,设置成多问,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使学生顺着“梯子”爬,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进行抛物线的教学时,可设计如下问题:你对抛物线有些什么认识?(学生联想到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是怎样形成的呢?(类比椭圆、双曲线的定义与离心率的范围)怎样描述定点(焦点)与定直线(准线)的位置关系呢?怎样求抛物线的方程?(学生讨论后建立不同的直角坐标系求方程,再比较发现以顶点为原点,与准线垂直的直线为x轴时方程最简洁)变动开口方向,还能得到几种形式的方程?这时教师用表格列出抛物线的图象与对应的标准方程,学生观察它们的方程与图象,能得到方程有什么特征? 3.提出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提问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性问题能够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学习了解三角形后,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亚洲第一塔,现给你皮尺和经纬仪,请你设计一套方案,来测量它的高度。(2)现有皮尺,经纬仪,请你设计一种方案,测量大河另一边不能到达的A、B两点的距离。(3)现有一块不规则四边形的草地和一把皮尺,请你设计出测量与计算这块草地的面积的方法。 这些开放性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合作讨论,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4.提问应有解答距,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解答距指问题提出到问题解答的过程。课堂提问无解答距和微解答距的现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但不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因此,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当延长解答距,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设计的问题成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解答距长短是否适当,可用问题的难度系数来衡量。教育测量中,难度H=1-P/W,P是会答人数,W是总人数。研究表明,提问难度一般在0.3至0.8之间较适宜。学生是否会答,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了解及从举手的人数和学生的肢体语言判断出来。 随着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从“中等技术人才”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调整,中职数学教师要不断分析当前中职教学面临的专业不同、学情不同、市场需求不同等复杂教学情况,更新观念,秉持“以能力为本位”、“够用为度”的原则,从做好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开始,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7 [2]全莉娟.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 [3]方均斌.《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及延伸》.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我们的课堂提问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揭示了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提问;现状;调查;对策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手段。当前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论从设计还是技巧来看,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过多过细,启发性不强 在实践中,不少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很恰当,要么是简单的、封闭性的问题,学生不经思考就可以立刻回答,没有启发性;要么提问偏离教学主题。我们对所听的30节课的提问进行了统计,共提问330次,一节课最多20次,最少8次。 83%的问题目的是指向问题的内部,即用于获得结论、引发思考;17%的问题的目的是指向问题的外部,即用于课堂管理、调节教学。为获得结论而提的问题占62%,而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不到25%,反映了教师对知识结论的重视程度较高,对过程和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够。用于课堂管理的提问占10%,有些以问代管的做法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用提问来提醒做小动作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学生顺利回答时,教师失望地让学生坐下,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会数落一通,引起学生反感。 2.问题设计过繁过难,没有面向全体同学 有在课堂中时教师过分注重提问的思维含量,走向另一个极端,提出的问题过繁过难,课堂变成了个别学生进行思维的体操,大部分同学变成了课堂的看客,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提问应面向全体同学,这样学生才能集中精力学习。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68%的问题思维水平停留在识记水平,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的理解、应用和分析的提问只占25%,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帮助的综合、评价水平的提问仅占7%,说明教师课堂提问的水平有待提高。 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以激发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成了中职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对策 1.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内驱力 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在寻求到答案后,就会为获得的新知识而激动。 例如:在教学方差的概念时,笔者先提出问题:为了从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进行了测试,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8 6 7 9 6 5 8 10 7 4 乙:7 7 7 8 7 6 8 6 9 5 你认为该选谁参加比赛? 生1:比较两人的总分或均分。 生2:两人总分都是70环,平均成绩也都是7环。 师:两人的成绩一样,能否说明射击水平是一样的呢?(学生思考片刻) 师:我们画出这些数据的散点图,观察两人的成绩是否一样? 生3:不一样,甲离7环上下波动大,乙离7环上下波动小。 师:很好!观察很仔细。为什么平均数不能反映这种数据的波动大小呢? 生4:有的比7环大,有的比7环小,它们与7环的差有正有负,相互抵消了。 师:很好!能消除这种抵消吗? 生5:求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再求平均值,这样正负偏差就不会相互抵消。 生6:先求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再求平均值,这样正负偏差就不会相互抵消。 至此,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参与了对方差的研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消除正负偏差的抵消,可采用绝对值或平方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内驱力,而且增强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2.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性 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轻视的效果。问题太难,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无从下手,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反而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动力。因此提问要控制好难度。确有难度的问题,必须分解难度,设置成多问,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使学生顺着“梯子”爬,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进行抛物线的教学时,可设计如下问题:你对抛物线有些什么认识?(学生联想到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是怎样形成的呢?(类比椭圆、双曲线的定义与离心率的范围)怎样描述定点(焦点)与定直线(准线)的位置关系呢?怎样求抛物线的方程?(学生讨论后建立不同的直角坐标系求方程,再比较发现以顶点为原点,与准线垂直的直线为x轴时方程最简洁)变动开口方向,还能得到几种形式的方程?这时教师用表格列出抛物线的图象与对应的标准方程,学生观察它们的方程与图象,能得到方程有什么特征? 3.提出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提问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性问题能够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学习了解三角形后,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亚洲第一塔,现给你皮尺和经纬仪,请你设计一套方案,来测量它的高度。(2)现有皮尺,经纬仪,请你设计一种方案,测量大河另一边不能到达的A、B两点的距离。(3)现有一块不规则四边形的草地和一把皮尺,请你设计出测量与计算这块草地的面积的方法。 这些开放性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合作讨论,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4.提问应有解答距,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解答距指问题提出到问题解答的过程。课堂提问无解答距和微解答距的现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但不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因此,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当延长解答距,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设计的问题成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解答距长短是否适当,可用问题的难度系数来衡量。教育测量中,难度H=1-P/W,P是会答人数,W是总人数。研究表明,提问难度一般在0.3至0.8之间较适宜。学生是否会答,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了解及从举手的人数和学生的肢体语言判断出来。 随着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从“中等技术人才”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调整,中职数学教师要不断分析当前中职教学面临的专业不同、学情不同、市场需求不同等复杂教学情况,更新观念,秉持“以能力为本位”、“够用为度”的原则,从做好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开始,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7 [2]全莉娟.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 [3]方均斌.《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及延伸》.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我们的课堂提问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揭示了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提问;现状;调查;对策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手段。当前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论从设计还是技巧来看,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过多过细,启发性不强 在实践中,不少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很恰当,要么是简单的、封闭性的问题,学生不经思考就可以立刻回答,没有启发性;要么提问偏离教学主题。我们对所听的30节课的提问进行了统计,共提问330次,一节课最多20次,最少8次。 83%的问题目的是指向问题的内部,即用于获得结论、引发思考;17%的问题的目的是指向问题的外部,即用于课堂管理、调节教学。为获得结论而提的问题占62%,而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不到25%,反映了教师对知识结论的重视程度较高,对过程和方法的重视程度不够。用于课堂管理的提问占10%,有些以问代管的做法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用提问来提醒做小动作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学生顺利回答时,教师失望地让学生坐下,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会数落一通,引起学生反感。 2.问题设计过繁过难,没有面向全体同学 有在课堂中时教师过分注重提问的思维含量,走向另一个极端,提出的问题过繁过难,课堂变成了个别学生进行思维的体操,大部分同学变成了课堂的看客,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提问应面向全体同学,这样学生才能集中精力学习。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68%的问题思维水平停留在识记水平,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的理解、应用和分析的提问只占25%,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帮助的综合、评价水平的提问仅占7%,说明教师课堂提问的水平有待提高。 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以激发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成了中职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对策 1.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内驱力 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在寻求到答案后,就会为获得的新知识而激动。 例如:在教学方差的概念时,笔者先提出问题:为了从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进行了测试,在相同条件下各射击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8 6 7 9 6 5 8 10 7 4 乙:7 7 7 8 7 6 8 6 9 5 你认为该选谁参加比赛? 生1:比较两人的总分或均分。 生2:两人总分都是70环,平均成绩也都是7环。 师:两人的成绩一样,能否说明射击水平是一样的呢?(学生思考片刻) 师:我们画出这些数据的散点图,观察两人的成绩是否一样? 生3:不一样,甲离7环上下波动大,乙离7环上下波动小。 师:很好!观察很仔细。为什么平均数不能反映这种数据的波动大小呢? 生4:有的比7环大,有的比7环小,它们与7环的差有正有负,相互抵消了。 师:很好!能消除这种抵消吗? 生5:求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再求平均值,这样正负偏差就不会相互抵消。 生6:先求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再求平均值,这样正负偏差就不会相互抵消。 至此,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参与了对方差的研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消除正负偏差的抵消,可采用绝对值或平方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内驱力,而且增强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2.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性 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轻视的效果。问题太难,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无从下手,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反而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动力。因此提问要控制好难度。确有难度的问题,必须分解难度,设置成多问,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使学生顺着“梯子”爬,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进行抛物线的教学时,可设计如下问题:你对抛物线有些什么认识?(学生联想到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是怎样形成的呢?(类比椭圆、双曲线的定义与离心率的范围)怎样描述定点(焦点)与定直线(准线)的位置关系呢?怎样求抛物线的方程?(学生讨论后建立不同的直角坐标系求方程,再比较发现以顶点为原点,与准线垂直的直线为x轴时方程最简洁)变动开口方向,还能得到几种形式的方程?这时教师用表格列出抛物线的图象与对应的标准方程,学生观察它们的方程与图象,能得到方程有什么特征? 3.提出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提问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性问题能够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学习了解三角形后,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亚洲第一塔,现给你皮尺和经纬仪,请你设计一套方案,来测量它的高度。(2)现有皮尺,经纬仪,请你设计一种方案,测量大河另一边不能到达的A、B两点的距离。(3)现有一块不规则四边形的草地和一把皮尺,请你设计出测量与计算这块草地的面积的方法。 这些开放性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合作讨论,得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 4.提问应有解答距,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解答距指问题提出到问题解答的过程。课堂提问无解答距和微解答距的现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但不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因此,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当延长解答距,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设计的问题成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解答距长短是否适当,可用问题的难度系数来衡量。教育测量中,难度H=1-P/W,P是会答人数,W是总人数。研究表明,提问难度一般在0.3至0.8之间较适宜。学生是否会答,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了解及从举手的人数和学生的肢体语言判断出来。 随着中职学校培养目标从“中等技术人才”向“高素质劳动者”的调整,中职数学教师要不断分析当前中职教学面临的专业不同、学情不同、市场需求不同等复杂教学情况,更新观念,秉持“以能力为本位”、“够用为度”的原则,从做好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开始,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7 [2]全莉娟.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 [3]方均斌.《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及延伸》.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