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二文科生在人文地理的过程问题学习中综合分析能力的迁移应用
范文

    李瑞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关系的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区域问题更加突出,要求区域人文地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在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所以,应结合课本中对某一具体案例的分析,去思考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工业化和城市化是随时间和空间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人文地理过程,它体现地理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教师引领,培养地理思维

    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先以讲授方式为主讲授中图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探索》,带领学生学习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问题及解决措施,明确了学习过程,为下一节自主学习做好引领和铺垫。

    二、小组学习,提升地理思维

    小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课题进行研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并向全班宣布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以人教版《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为例,把学生活动设计为三大组,每组呈现资料(包括图、表、文字等),提出问题,设计学案。

    第一:通过阅读文字资料:“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其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找出本段文字中体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呈现“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图1)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这部分内容,在阅读图1的同时设计了两个小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贴近图1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图表并运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对思维具有概括、深化的作用。在人文地理过程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应重视让学生把复杂的思维过程逐步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三:根据所给资料,完成表1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表格1(学案),这又从语言表达上升到运用文字进行描述,需要学生根据分析组织语言转变为文字落实在卷面上,是地理思维的更高层次。

    学生从资料中找出关键句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再到运用文字落实在卷面上的学习过程,逐步体现地理思维的变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为什么选择人教版《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主要原因有:教师不用到处去找案例,一是案例不一定很合适、二是不一定很科学,需要论证,再有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对于90后的孩子来说从书本上、媒体上都能知道,但具体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学生就说不太清了,正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脑中断断续续的片段用时间空间线索串起来,形成完整的影片,对文综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人文地理知识点好理解,但内容多,不易抓住重点,通过剖析《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探索》典型案例,理清线索,抓住核心,并由此迁移到《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对区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做出阐释、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6第二版.绪论2~5

    [2]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

    [3]学科素质教育丛书.中学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〇五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