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打造生动活泼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 |
范文 | 【摘 要】打造生动活泼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艺术,是语文课程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探寻课堂改革和创新的契机,打造生动活泼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他山之石;中西结合 1.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钱理群先生说过“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意义的,有的意义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有时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的,甚至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这个观点在《乡土情结》中可以得到充分印证。 《乡土情结》是柯灵先生一篇经典散文,原是作家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位世纪文化老人对故园挥之不去欲说还休的款款真情,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故乡那种绵延不绝难以缱绻的挚爱。 如文中有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如何把诗人那种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复杂幽妙的心境讲透,让学生达到“于心有戚戚焉”的效果呢?我引用了另两首诗作诠释。 其一《近试上张水部》(唐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其二《新嫁娘》 ?(唐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第一首诗是唐 朱庆馀赴京考试,考试前,想走朝中很有名望的水部郎中张籍后门,把自己26篇诗文呈给张籍,但还不放心,又写了这首诗询问试探。诗中将自己比作新嫁娘,把张籍比拟夫婿,公婆比拟考官,塑造了一个既沉溺于新婚之喜又因拜见公婆忐忑不安忧心忡忡,心理复杂的新娘形象。第二首诗同样表达了新娘行将接受公婆“考察”时那小心翼翼聚神凝气难以言状的心情。试问:这和我们自己参加重大考试,在分数尚未揭晓之前那坐立不安提心吊胆的心情有何两样?学生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深谙诗歌的内涵,体会到那千肠百转的怅惘,感悟到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希冀与落寞,察觉到那若有若无的恍惚与真切,渺茫与企盼,从而有效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在分析《长干曲》时,由于课文只选了其一,不能有血有肉的展示其完整而丰满的意境,有断章取义之感。因此我将此诗补充完整。 唐 崔颢 ?《长干曲》 长干曲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干曲 (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这一问一答相应成趣,把男女之间的质朴、敦厚、激动和兴奋的情绪表达的水乳相交,融为一体。如不做补充,如只见虎尾不见虎身,真是大煞风景。就它语言通俗、简洁,文白意晓的特点,我还选取了另一首词作比较。 卜算子 ? 宋 李之仪 ?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作者以一江春水连接相思的双方,空间距离之辽远、彼此思念之绵长,尽在不言之中。男女主人公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缠绵悱恻,双方的情感融入滔滔江水,是那么的清醇、真挚。这种富有民歌风味的清新隽永之格调,玩味起来,难道不正与《长干曲》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2.中西结合 洋为中用 让我们看一首当代抒情诗。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江河 (3) 我们结识了。岩石 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 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 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的肩头 飞去又回来,我们就这样和天空对话 我们相识了。江河 蔚蓝地在黑土地上流过 太阳和星星睡在我们的怀里 闪闪发光,颤动着金碧辉煌的梦 点点白帆像纯洁的姑娘们伴随着我们 山上长满倔强的针叶树 在冬天也是绿色的战士 此诗作者江河,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中国现当代诗人。此诗的创作正是朦胧诗派在中国诗坛崛起的年代。因此作者不可避免的受到朦胧诗派的影响。 本诗除具有朦胧诗所具有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地方,那就是作者别具匠心的把诗行排列成岩石状,巧妙的把诗歌的意象和主旨(诗歌所表达的坦诚、和谐、信任、纯洁的关系)糅合起来,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这就是形体诗。 在教授这首诗的过程中我精选两首国外形体诗,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他们开了眼界,请看下面两首外文诗歌: A CHRISTMAS TREE William Burford (b.1927) Star If you are A Love compassionate 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 . We face a glacial distance, who are here Huddld At your feet 这首诗的形状正和诗歌题目《圣诞树》一致,作者巧妙运用单词和句式的拆分把诗歌组织一棵“圣诞树”的形状。 诗无达诂,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有此一说,外国诗歌赏析亦然。不同国别不同时代的诗歌都有其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涵、一定的表达技巧;在欣赏时,它们留给读者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多义性。随着欣赏对象的不同当然会产生不同的想象、理解和享受,读来颇有趣味。 【作者简介】 陈权,男,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