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为写作插一根攀爬藤 |
范文 | 施艳 【摘 要】 本文力图运用语言模因论探索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分析了如何利用基因型语言模因与表现型语言模因这两种模因形式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启动“语言模因论”激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策略是背诵、模仿、联想和互相模因。 【关键词】语言模因论;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策略 朱自清散文《匆匆》中写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于是有人模仿着这样的格式写了朱自清“匆匆”之电脑故障版:“硬盘小了,有再换的时候;内存低了,有再加的时候;屏幕窄了,有再买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为什么刚买的电脑就出现故障呢?”这就引出了语言模因。 一、语言模因理论内涵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正在西方学术界如火如荼地开展。我国学者何自然教授于2003 年将模因论引入中国。模因(meme)这个术语在Richard Dawkins(1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现。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meme)用了与基因(gene)相近的发音,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故模因指文化基因。“模”即“模仿”,“因”即“基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递的语言、文化等都属于模因。 “语言模因”是语用学理论之一,是模因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中的模因就是在教育和知识传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我们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语句以及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在交际中又复制、传递给另外的人。当这些信息在不断地复制、传递的时候,模因也就形成了。 二、语言模因理论激活学生语言表达的策略 201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生语言使用上的创意表达,教师可以依据语用学的语言模因理论,对学生进行切实的指导。 策略一:从“背诵积累”入手,复制语言,以背促表达 语言模因复制和传递规律告诉我们,语言的背诵教学不但不应放弃,而且还应大力提倡。背诵积累是语言模因理论的第一要素。 郭沫若先生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极恰当地说明了背诵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其实,背诵本来就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有人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统计:古代的考生要想“金榜题名”,必须要熟记《论语》《礼仪》《左传》等四十多万字的书。而看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哪一个不是背诵的能手呢?如果没有了背诵,那么语言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无本之木”。反之,如果少儿时熟背的语言材料,能在成年后从大脑中复制出来,并运用于语言表达,那样效果肯定是明显的。 1.词语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积累是学不好语文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在学校范教导的课上我学到了两种帮助学生积累词语途径。第一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就出现了很多四个字的词语,如“一碧如洗”、“清澈见底”、“热闹非凡”,范老师都一一把这些词语随机板书到黑板上,但过程并不刻意。课上,范老师还送了学生两个词语,分别是“一叶知秋”、“物产丰富”,并要求学生记在书上。我想这就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了。第二就是老师的课堂语言,当学生正在默默地思考问题时,范老师就说:“大家都在冥思苦想呢”,这在无形当中就给了学生以语言的熏陶。长此下去,学生将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更多的词语。 2.段章积累 《新课标》特别强调小学生每学年段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还要重视学生的背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普通教师执教) 《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去公园看到美丽的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因此教师在课上对于背诵要做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师:(复习回顾)课文第二段一共描写了荷花的几种姿态? 生:三种姿态。才开的,全开的和未开的。 师: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荷花的三种姿态的美读出来。——生齐读。 师:(出示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瞧,多美的白荷花呀!下面老师播放一张张荷花不同姿态的图片,请同学为每张图片配上优美的文字。 (师按顺序播放荷花图片,生背诵对应文字。) 师:真好!同学已经把荷花的美都记在心里了! 上述片段中,教师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进行了成功的背诵。直观性调动了学生背诵的兴趣,在图的引领下,即使平时学习基础差的同学也很快就背出来了。当然背诵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板书引领法、填空法、比赛法等,总之教师要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还不能仅限于书本,对于课外书中阅读到的好词好句,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多摘抄。学生将许多有用的材料储存在自己的脑子中,等要用时从大脑中复制出来,运用到语言表达中就会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了。 策略二:从“模仿”入手,重组语言,以仿促表达 美国学者格雷夫斯说过:“孩子们是通过学习榜样(范文),亲身实践来学习语言表达和写作的。” 何自然的《模因论》中提到:学语言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递的过程,学会的语言表达手段又需要不断复制出来与别人交流,达到传递的目的。模仿、复制不是百分百的“克隆”,而是模因集合的重组。模因的复制和传递方式也启发我们应如何学习语言:既要学会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称为“模因基因型”;又要学会以相同形式套用不同的内容,称为“模因表现型”。下面笔者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说明。 1.基因型——“内容相同形式各异”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航天飞机》市级骨干教师执教) 师:下面请同学为航天飞机做个自我介绍。那你代航天飞机写一写,那么你就是航天飞机了。想一想可以按什么顺序写? 生:我看了板书知道可以先写外形,再写飞行特点,最后写本领。 师:对!一开始还可以写“我叫航天飞机”或“我是航天飞机”。 生开始写。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我是航天飞机,我的外形很特别,身上有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我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我只需要7分钟。我还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我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师:谁来评一评? 生:他介绍飞机特点时漏了作比较的方法。 师:很好,谢谢你及时提醒他。我们请他再来说一说。 生:我是航天飞机,我的外形很特别,身上有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我能飞几十万米高,而飞机只能飞两万米高。飞机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需要四个小时,而我只需要7分钟,你说惊人不惊人?我还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我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航天飞机》本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上述教学片段,教师让学生代航天飞机写自我介绍。内容保持不变,还是关于航天飞机的外形、飞行特点和本领。但形式已发生变化,由书本中的童话变成陈述式的自己介绍。在形式的变化下,航天飞机的内容进行了复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内容。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区别,鼓励学生写出别人喜欢的文章。这样的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对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达,写作能力都有帮助。 2.表现型——“形式相同内容各异” 《我爸爸》是一本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的绘本,里面画着各色各样的爸爸,每幅图的下面都用一句简单的话语描绘出爸爸的特点。 这样一本绘本,没想到在窦桂梅老师的手下竟成了写作指导的范本。课开始窦老师先和学习边看图画边读句子,书中有趣的图画,生动的句子吸引着学生,如“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多”“我爸爸游泳时像鱼一样灵活”“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等等。书看完之后,窦老师接着让学生回顾印象最深的图和句子,要有重点的细细地品味。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话有什么共同点,你也能学这样说说你爸爸吗?并配上一张爸爸的像。之后,学生们精彩的展示让我惊呆了:“我爸爸像金贸大厦一样高”,“我爸爸的听力像兔子一样好”,“我爸爸像火一样热情”,“我爸爸像超人一样强壮”,“我爸爸像变色龙一样会变化”,“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抽的烟像火车一样长”,“我爸爸像长毛猴一样多毛”,“我爸爸的知识像大树一样茂盛”,“我爸爸像猪一样懒”。这时窦老师告诉学生:你们也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绘本,同时它又是一幅很好的网络图,到了高年级还是我们的写作提纲。 这就是语言模因类推中进行的表达创新。可见语言模因是驱动修辞的原动力,语言模因还可以推动语言文字运用推向更广阔的天空,即表达的创新。 策略三:从“联想”入手,丰富语言,以想促表达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在表现型语言模因中,可以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意义联想,在复制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异,但意义变异仍是语言模因变异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引入联想启发法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多层次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想象力。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鲜花和星星》市级骨干教师执教) (出示满地鲜花图) 师:大自然中美丽的东西太多了。瞧,这儿还有呢!(出示《草原的早晨》插图)图上什么很多呀? 生:图上画了一大片的草地,上面还有一群群山羊。 师:那天上呢? 生:天上飘着朵朵白云。 师:老师想给这幅图配首诗,那你会学着《鲜花和星星》这首小诗,边看图边想象,完成这首小诗吗? 出示:我最喜欢草原上( ):这里( ),那里( ),真比( )还多。 生:我最喜欢草原上的羊儿:这里一群,那里一群,真比天上的白云还多。 生:我最喜欢草原上的小草: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天上的白云还多。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多次给学生提供相同的句式,结合图片,让学生进行不同意义的联想。如,教师抓住“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这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看着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说出“这里一丛,那里一丛”和“这里一片,那里一片”。教师从“五颜六色”这个词入手,让学生联想:还有什么也是五颜六色的,接着让学生用相同的句子“真比……还……”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在不断地复制与联想中,极大的开拓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促使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模因论的出现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面镜子。语言模因论为小学生语言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我们了解到模仿的重要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真正从模仿中习得地道的语言表达、写作的技巧方法,使学生在复制模仿之后能够进行大胆创新,真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一贯.语文教学训练论[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4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4(6):54-64 [3]俞东江.穿越时代的“语文训练观”[J].小学语文教师.2015(4):12-14 [4]顾幼君.走“语用之路”让“积累”更有效[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4(10)31-33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绿地实验小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