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哲学教学中哲学“场域”的疏离与进阶
范文

    潘峰

    【摘 要】高中阶段的哲学教学具有很强的应试教育特点,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都以背记为主,实际上脱离了哲学的场域,偏离了哲学的教学目的。本文将着重介绍高中哲学教学中对哲学场域的背离情况,以及如何在哲学教学中让学生进入到哲学场域中去。

    【关键词】高中教学;哲学教学;哲学场域;疏离;进阶

    前言

    哲学在高中政治中是较难的一个知识点,许多學生在这方面存在理解困难,为了应付高考而将哲学缩减成考试会考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但是这种行为根本没有从理解哲学的方向出发,也是背离哲学场域的一种行为。那么,如何进入哲学的场域,如何学习哲学才是正确的方式?

    1.高中哲学教学中对哲学场域的疏离

    1.1应试教育的影响

    高中课程中,哲学的部分基本集中在政治这门课的第一本书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了几个部分进行教学。本来哲学部分的教学需要教师重点讲解,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并且运用,但是高中阶段的学习非常紧张,大部分学校一般都要在高二下学期之前将所有书本内容全部结束并且进入复习阶段。这就导致了真正分配给哲学学习的时间实际上是非常短的,时间上的不充足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于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应付考试,大多采取了压缩知识点的方式。即是按照高考的考试大纲,推算出历年考试常考的几个知识点,压缩成文字让学生进行背诵,遇到题目的时候套用即可。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顾着将知识点背记下来,忽略了理解哲学,也就对哲学的场域逐渐疏离。但是,哲学的真正本质并不是书本上固定的知识点,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智慧的浓缩。学生在背记知识的时候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但是这句话只是结论,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根本没有站在哲学的场域内思考这些问题,而是将他们作为文字文本背诵而已。学生在哲学中应该得到的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万物都是有规律的,那么是否我们就应该遵从规律?规律不能被人为的创造而只能利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规律?这些才是哲学教学中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是应试教育中的高考压力和时间上的紧迫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更加糟糕的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哲学形成了一种定式,认为哲学就是那些他们背下来的文本,以至于在大学中再次接触哲学课程的时候,他们也提不起兴趣更加深入地了解哲学,这是一种持久性的对哲学场域的背离。

    1.2学习难度的障碍

    不仅是时间上的和应试教育方面的压迫,学生对哲学场域的逐渐疏离的原因还体现在哲学的学习难度上。上文中提到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并不是固定的某些文字知识,它不是靠背诵知识点就能理解掌握的,从这方面就能看出,哲学的学习实际上和学生接触到的其他文理科目都不一样,它的学习难度更高。老子的无为而治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思维,西方经济又是如何利用剩余价值理论剥削工人,人类如何和自然和平共处,应该参照什么样的哲学理论?学生背下了书本上的文字,但却没办法将其理解运用。而且近几年随着教育标准的变化,高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学到的东西能够灵活运用起来。因此学生在哲学方便遇到的问题也更加灵活,即使是应试教育的题目,也在要求学生对哲学方面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学生在文科的学习中,总是习惯性地以背为主,放松了对问题的理解,认为那是理科生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哲学方面根本不能依靠死记硬背,从哲学问题从来没有唯一确定答案这一点就能看出,哲学问题是不存在正确答案的,它的答案千变万化,在答案的部分只会给出一个范围,学生答出范围内的答案即可。这个范围,某种程度上,也是哲学场域的一种体现,学生只有走入哲学场域,理解哲学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才能得出场域内的所谓正确答案。

    2.高中哲学教学中对哲学场域的进阶

    2.1从哲学史入手

    学习知识讲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刚刚接触哲学就让学生明白世界是物质的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产生“那么我的思维也是物质的吗?”这种疑问。首先学生应该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个了解的过程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哲学史。哲学史不是要教师给学生说某某人在某时候说过某句话,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哲学的方法,从唯物唯心的争辩,每一个哲学家为这个最基础问题做出的贡献,然后导向马克思对前人的经验做出的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学生会跟着老师的讲述走,他们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前人遇到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逐渐被前人解答的过程,就是学生了解哲学的过程,也是他们逐渐进入哲学场域的过程。在了解哲学史之后,学生对于书本上知识的来源有了了解,就不会突兀地对某一个知识点出现理解困难。比如上面提到的思维是不是物质的问题,这一点原本就在唯心唯物的争辩中出现过,马克思将其解释为产生思维的大脑是物质的,于是究其原点,思维仍然是物质的产物,世界从本原上来说仍然是物质的。哲学史的学习大部分都要依靠教师的讲述,学生这种听故事的学习方式非常放松,能够让学生与艰涩的哲学知识之间的障壁逐渐软化,让学生对哲学的陌生感降低。在面对哲学问题的时候,学生也会知道前人得出这个结论是用什么样的逻辑思考出来的,因此也获得了哲学思考的能力,而哲学思考的能力才是哲学真正想要教授给学生的。

    2.2提高理解能力

    恩格斯曾表示“人在知道辩证思考之前,就已经学会辩证思考了。”实际上书上的哲学问题学生不一定就不知道,只是他们在此之前并没有如此透彻地思考过。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规律的存在,日升月落都是规律,甚至人的行为历史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寻。但是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的时候会对规律这个问题产生陌生感,原因就在于他们之前并没有将自己所理解的东西称作为规律,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将哲学概念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哲学亲民化,让学生找到进入哲学场域的方法。比如让学生思考朱元璋结束了元朝暴政,建立明朝,那么朱元璋本人作为英雄人物是否对新王朝的建立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问题就是哲学中关于历史是否也具有规律这个知识点的具体问题,学生会面对朱元璋重要还是和他一起结束元朝的人民重要,于是会发现,即使没有朱元璋,当时人民期望元朝的终结的愿望依然会爆发,也许会有另一个领导他们,但是新王朝势必还是会建立起来。于是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力军这个问题,同时也会明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就是历史规律的一种体现。进而学生可以思考,当今我们处于整体统一的状态,如何持续维持统一?这就联系到了规律不能人为更改,但是可以利用规律的哲学知识上,学生就可以明白,当下局势稳定的方法,应该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找。这种方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于哲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在哲学的场域内思考问题,在应对哲学问题时也可以游刃有余地解决,对于即将到来的大学的哲学课程,则是打好了思维方法上的基础。

    3.结语

    高中哲学教学中出现的学生逐渐对哲学场域疏离的问题,主要原因多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压迫,以及哲学本身理解上较为困难。针对这些问题,高中哲学教育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从哲学史入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两个方面。加深学生对哲学问题的理解,让学生逐渐进入哲学场域思考哲学问题。这样才能缓解对哲学场域逐渐疏离的问题,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哲学成绩。

    【参考文献】

    [1]侯丙孬.高中哲学教学中哲学“场域”的疏离与进阶[J]. 教学与管理.2016(33):96-97

    [2]杨学芳.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哲学教学中的优势和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05):35-36

    [3]郑丹.“故事叙述”理念在高中哲学课教学中的运用[J]. 才智.2016(19):4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