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苏轼“赤壁”之魂探析 |
范文 | 张红兵 【摘 要】鉴赏名著多渠道,赤壁之魂烟缭绕,东波儒道淡名利,有无相生言欢笑。本文作者针对宋代大文豪苏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蕴畅谈了读书匠心的体会,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苏轼;赤壁;《赤壁赋》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着一腔拯世热血和济世之才,怎耐官场屡屡失意,漂泊潦倒。“乌台诗案”,黄州被贬,苏轼的人生遭到了第一大遭挫。为了排遣心中的烦忧,在游山玩水以求精神上的解脱的同时,创作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不管是文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还是词作《念奴嬌·赤壁怀古》,都赢得了无数文人志士的膜拜。笔者借此交流平台,就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些作品意蕴内涵浅谈肤浅体会,期盼大家不吝赐教。 1.了解黄州背景,把握作者胸臆 宋神宗元丰二年,朝廷名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无所事事。从此,他自号东坡居士,并在黄州城外东坡开荒种地。元丰七年,苏轼调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苏轼奉诏返京。苏轼此番受贬数载,居黄州五年。苏东坡为官半生,多次受贬。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的官吏,政坛失意,官场受挫,苏轼的心情不能不郁闷压抑,寂寞惆怅;但同时,作为文学巨匠,黄州之行是他广泛体察社会生活,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极佳机遇。贬谪黄州的五个春秋,苏轼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美妙之作,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胸臆。 2.理解道家思想,提升鉴赏素养 2.1积极入世的追求 黄州赤壁就是现今的湖北黄冈赤鼻矶,它并非赤壁古战场,其实苏轼对此也是疑信参半的。他在《记赤壁》中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既然如此,苏轼为何还在文中照写不误呢?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解释是苏轼“借题发挥,借以抒情和言理”,借一代枭雄曹操与“渔樵于江渚之上”的自己对比,表现人生的渺小和悲苦。由于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的教育和熏陶,苏轼和其它知识分子一样,胸怀怀有建功立业、经邦济世的“入世”思想,这种思想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尤为突出,诸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描述。 《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句中的“美人”亦非常说的美女,自屈原《楚辞》以来常用以隐喻君主,这里指当朝神宗皇帝。遥望在天一方的神宗皇帝,反映了苏轼虽然贬谪黄州,但仍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抱负。这种思想符合苏轼一贯的入世进取的价值取向。 2.2无奈出世的心愿 苏轼受佛道宗教思想的浸染很深,他一旦仕途失挫,就很自然的转人“老庄”的“出世”理念中,这在《后赤壁赋》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其实,岂止是苏轼,中国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读书人都曾有过这样的“追求”和“觉悟”,只不过苏轼的追求更执着,觉悟也更彻底罢了。 《赤壁赋》中“冯虚御风”语出《庄子·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遗世”指遗弃尘世,“羽化”是道教所称的飞升成仙。苏轼表达的内心感受是道家的一套言语体系,这三个词也明显地表明了苏轼拥有一种超越尘世的洒脱自由、飘然自在的情怀,而道家的出世隐逸情结无疑是根由。出世隐逸情结在此后不久的《后赤壁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孤鹤横江、掠舟而过,文末更是将道士梦影与孤鹤对接,以及明知是与道士梦中问答,醒后却要“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迷离又恍惚,从而反映了作者贬谪时的悲凉心情和对超尘绝俗的追求。 2.3入世、出世矛盾的调和 2.3.1淡化名利,超然物外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可见,名利和生命对人而言,生命更重要。因为名利毕竟是身外之物,如果为了获得名与利而丧生,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苏轼的《赤壁赋》充分体现了作者淡化名利的胸襟:曾几何时,“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就是如当年意气风发的周瑜般“千古风流人物”都随“大江东去,浪淘尽”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则是作者对古人建功立业的事例淡化处理,他把这种惆怅无奈的心情升华了,表达出超然物外的心境。 2.3.2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赤壁赋》中的“惟江上之清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等描述反映了作者寄情于明月清风,在失意中追求快意的人生享受,在自然美景中释放人间的名利枷锁。作者若冰的心灵融释了,这种融释标志着精神的解放,标志着思想的升华,标志着人本精神与自然体悟的和谐统一,苏轼的人生价值正在于此。 2.3.3有无相生,言行结合 苏轼认为道生万物,道无处不在;宇宙的一切都在不断运动,不断发展变化,但不管怎样变化,都不会消灭。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孔子之言,道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感慨,假如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假如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明月、江水和天地呢?作者苏轼从多角度看问题,在身处逆境中能保持超脱、乐观、豁达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 联系作者的人生遭际来看,这实是一种曾经沧海之后的大彻大悟,它不仅是对官场的一种失望,也是对名利取舍的一种淡漠,更是作者心清若水一般自我精神本色的自然流露。一切外物都不在话下,清风明月任我拾取,随遇而安触处皆春,这是造物者给予我们的无尽宝藏。 3.结语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被贬谪黄州,对苏轼来说,无疑是政治追求仕途上的一次沉重打击,但对他的文学创作而言,却是新的起点,一次质的飞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