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德育素质的有效培养 |
范文 | 陆苗开 【摘 要】思想品德是初中阶段地位重要的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生活、体会生命,从而构建独立的人格,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这一课程是培育学生德育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当今社会对人才德育素质的要求日益提升,优秀的德育品质对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所以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开展德育素质的培养非常必要。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意义重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素质;培养策略 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学生的德育素质成为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思想构建和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思品课为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对他们今后的顺利成长和全面提升意义重大。思想品德课程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是不可否认,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德育素质培养的效果,学生的德育素質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因此,研究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素质培养的问题及策略是当前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德育素质培养问题分析 (一)德育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不够科学 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虽然德育教育受到重视,但授课内容还不够科学,削弱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思想品德教材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内容都来自教材,由于教材篇幅及内容有限,又缺少其他的教学资源开发,因此,导致德育教育的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对德育素质的相关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难免出现过于片面的情况;其次,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时,通常完全依照思想品德的教材照本宣科,向外拓展内容不足,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也较少,学生接收到的知识和信息都是理论性和书面化的内容,无法与实践建立联系,德育教育的实用性被忽视,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二)德育素质培养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技进步迅速,教育发生重大改革,不断革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逐步得到普及和运用,很多科目都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手段,以此来提高授课效率和质量,这也是目前教育革新的总体方向。但是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却改变不大,还处在较为落后的状态,大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板书依然是主流,尽管一部分教师使用了投影仪等仪器,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手段。在这种授课方式下,初中生通常需要机械记忆,课堂氛围乏味,他们的上课热情和自主性受到抑制,进而削弱了对这一课程的学习欲望,德育素质的培养结果无法得到保证。 (三)德育素质培养的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初中思品课教学中,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模式,这样才能科学衡量教学效果的和受教者的德育素质,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依据。但是,当前已有的考评体系不够科学和完善,对师生双方的考评只依靠书面考试结果来衡量,在这种考评机制下,教师一味按照考试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而学生只在意考试分数的高低,死记硬背考试知识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逐渐丧失。这样一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完全变成了应付考试的任务,学生的德育素质、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得不到培养,德育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评价体系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德育教育的开展,是教育者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策略 (一)不断丰富德育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 丰富科学的教学内容是提升德育素质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顺应时代潮流和教学趋势,建立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首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当今社会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和知识空前丰富,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不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例如从网络搜索下载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接收到更加全面的知识。其次,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建立连接,德育素质养成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指导初中生的思想和行为,鉴于此,在实施教学时要科学融合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用现实中出现的事件辅助教学,如在“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品味生活”“学会拒绝”等单元的教学中,教材内容的教学要积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再次,要注重通过实践提升受教者的德育素质,一方面,教育者在课堂中锻炼提升初中生剖析现实问题的水平,完善初中生思考和化解难题的水平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大有裨益,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社会新闻或热点话题,如环境污染、社会公德、违规违纪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自己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如何处理和解决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社会真实的体验中,到各个角落观察感受身边的各种现象,在此期间引导初中生树立科学的思想和观点,切实发展和提升他们的德育素质。 (二)积极创新德育素质培养的教学方式 针对初中阶段特有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教师对思品这一科目传统的授课方式要不断创新,通过新鲜有趣的授课方式来调动初中生获取知识的热情和欲望,培养他们的德育素质。首先,把现代化手段运用于授课,授课方式现代化是当前教学的总体发展趋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融入互联网和新型技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如通过多媒体播放时事热点、社会新闻等,或者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外界信息相融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要创新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戏剧表演等,提高初中生讲文明、讲礼貌的实践热情,同时可以提升他们的交往和合作能力,促进德育素质的养成。再次,教师要多采取一些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加快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比如在“学会理性消费”的章节中,教师采取“角色演绎”的体验式授课手段,让他们创编戏剧、节目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修正初中生的花费观念和方式。 (三)不断完善德育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找到德育素质培养的科学途径,因此,教育者要重视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首先,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综合考评教学对象,除了考试分数外,还要考核他们的观念、行事方式、生活态度、动手能力、剖析处理问题的水平等,全面考评初中生的德育素质水平。其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考试成绩上,要丰富评价的内容,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例如考察教师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指导情况、考察教师是否定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等,指导教师将教学重点从考试成绩转移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和规范行为方面。再次,要重视对教育者“言行举止”的考评,这是因为在思品课堂中,受教育者除了吸收教育者的授课内容外,还会模仿和学习教育者的一言一行,教育者是他们德育素质培养的镜子,所以,教育者第一要工作认真、态度严谨,面对教学任务不容一丝疏忽,不断通过自学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用严谨的状态和渊博的学识来感染受教育者,增加他们上课的积极性和严肃性;第二,要对自身的言谈举止提高重视,对待他人平易近人、语言行事有礼有节、坚持自我的行事准则和道德标准,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结语 总之,思想品德科目是养成初中生德育素质的良好途径,德育素质的养成对学生长远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德育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点,教育者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手段,从各个环节完善德育素质的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初中生的德育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欣莉.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6(6):129 [2]常自然,王前前,田翠翠.浅析思想品德学科校内德育资源整合与利用[J].知识经济,2016(3):179 [3]韩艳.放飞思想品 味德育——如何打造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两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4(10):58-59 [4]李春生.浅谈“德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4):76-7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