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从“学会提问”开始
范文

    郑翔

    

    

    【摘 要】思辨力是培养思想品德学科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就是提升学生的思辨力,而形成批判性思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本文从初中思品课教学出发,结合具体课例,提出三种课堂提问策略:一是“破题教学”策略;二是“假设、质疑、论证”策略;三是“追问清单”策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学科素养;提问策略

    就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上看,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就是提升学生的思辨力、调试力、信念力和行动力四种学科关键能力。其中的思辨力就是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得出新结论的一种能力。评判性思维就是思辨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外化表现,通过洞察、分析和评估,反思自己的观点和批判别人的观点两个方面的统一,并通过论证使经验常识和科学理论协调一致。要养成这种思维习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笔者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初中生实际,总结出三种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一、破题教学——促有效问题生成

    所谓破题教学,就是在教师在确定教学主题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围绕主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破题教学最重要的意义是积极营造开放性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和敢于批判的精神。

    课例一:《自我保护》一课中,课前先让学生围绕“自我保护”主题设计问题。学生设计的主要问题有:我们身边存在哪些安全隐患?我们要掌握哪些求生技能?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主要从自身原有的经验出发,一方面问题过于空泛,另一方面缺少与学科知识的有效链接。

    课上我对学生设计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增加两方面的关键词“具体情境+学科特点”。具体增加关键词有“校园周边安全问题、校园侵凌问题、本地自然灾害、未成年人身心特点、营造良好网路环境、守法合格公民”。学生根据提供的关键词做了问题改进:校园周边人行道与机动车道混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学生间的哪些行为可以定为校园侵凌行为?台风来袭时,哪些地方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安全隐患?面对网络谣言及诈骗等行为,作为合格公民应该怎么做?

    学生通过设计问题,修正问题,完善问题,既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也进一步深入到自己的知识盲区,并思考怎样结合学科知识,将自我保护意识转化为有效求生技能及理性的应对方式,从而实现知行合一。

    创造性思维引发新观点的产生,批判性思维则检测这些观点的缺失。破题教学法正是通过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来发现问题,同时又运用批判性思维来检验这些问题,从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价值判断的区别。这种洞察自己和他人的决定与想法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二、“假设·质疑·论证”——重关键问题分析

    “假设·质疑·论证”策略的目的是要敢于质疑,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从教学的角度,其实是将自己的经验放到教材、他人观点中去验证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可以质疑他人的观点甚至教材的结论;另一方面,也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全面明智。

    课例二:《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中,我展示了一个视频“春节吃年夜饭时,家庭成员各自摆弄手机,年夜饭上少了交流互动,面对面的距离却被网络世界无情地割裂开了”。视频看完之后,我让学生分析原因并给出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智能手机的使用割裂现实生活中的家庭亲情”。而在另一班级上课时,我增加了两个环节。在展示完视频后给出提示:1.数据是否真实;2.论据是否有效;3.推理是否有误;4.结论是否准确。这时候就有学生提出质疑:(1)这个视频展示的现象并不是普遍存在的;(2)年夜饭使用手机也可能是家庭成员交流的新方式;(3)家庭和谐关系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4)长辈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学会使用新的网络交流工具。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智能手机的使用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家庭和谐氛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发挥智能手机在家庭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本节课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是“网络交往的利与弊”。第二班学生之所以能重构观点及立场,就在于他们敢于质疑权威的假设,并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去推理论证。可见“眼见为实”的真理也有可能被颠覆。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紧扣关键问题的分析,掌握了判断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提升了理性利用媒介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因此,通过“假设.质疑.论证”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反思和修正能力,学生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时候,不迷信权威、不从众,倾向求真,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化为思想认识。

    三、使用“追问清单”——导实际问题解决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是联系教师、学生与教材的纽带。而追问是一种技巧,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二次生成”。追问清单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能够促进课堂“高质量问题”的产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课例三:《调控情绪》一课中,我设计以下问题清单:1.请同学回忆今年有哪件让你特别烦恼的事情?2.谈谈这件事对你产生什么影响?3.是不是每个同学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4.为什么相同的事发生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5.你能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启发,进而改变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学生在依次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首先是达成教学目标:1.了解情绪的基本类型及特点;2.能够感知自己的情绪,认识到情绪对自己产生的影响;3.学会关注他人的情绪,尊重他人,适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4.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自我调控、自我控制的习惯;5.改变思维想法,让自己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回忆再现、感知体验、比较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综合选择),通过追问也得到较大提升。

    本节课使用了追问清单,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再现情绪、感知情绪、分享情绪、对比情绪、选择情绪、理解和调控情绪。最终认识到要通过转变想法去改变非理性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在课堂实践中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有效追问,确实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逐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孔子说:一个人不对自己说,怎么办?怎么办?我对这种人,真不知道怎么办。可见,追问清单就是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自主解决实际的困惑。

    当然,让学生“学会提问”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首先,教师应该抓住教学的关键问题,促进教学的重难点的突破;其次,要考虑问题预设,保证学生参与广度及课堂的热度;最后,要注重問题的质量,问题要从记忆、判断等机械型向理解、推理、分析等综合型转变。

    总之,批判性思维是对我们思考过程的再思考。通过“破题教学”策略让学生发现自己与他人价值判断的区别,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引发问题;通过“假设.质疑.论证”策略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打破权威、突破常规,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现象;通过“追问清单”策略,让学生自我反思,促高质量问题的生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武金.评判性思维刍议[J].河南社会科学,2016(12):64-68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元素[J].延安大学学报,2016(1):5-20

    [4]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吴礼敬,译.学会提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