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
范文 | 梁肖玉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学校更要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不仅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而且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本文就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论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日益增高,但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也相伴出现了许多社会不良的思想,如金钱至上、奢侈浪费,还有就是不断增加的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等问题,都给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而数学教学基于数学课程的自身特点,比较看重知识逻辑结构和形式化体系,加上数学教学在“应试”竞争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使得纯粹的数学解题技能训练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而这种“见数不见人”的数学课程观在课程实践中已经形成诸多弊端,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成了当今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核心工作。《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六个问题,其中第五点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际上,数学不仅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而且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还蕴含大量的德育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在课堂上适当地渗透德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新大纲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我们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中大量科学家的数学研究成果和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周长》,学习圆周率时后,出示“你知道吗?”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约是它直径的3倍。祖冲之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算到七位小数的人,比国外大约要早1000年。又如: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约分和圆的面积后,都可以向学生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数学历史的介绍,让学生知道我国在数学领域中的丰功伟绩,从而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教材日新月异。新人教版教材中,在一些教学情景主题图中就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素材,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点拨、引导、拓展,就可以对学生适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六年级上册《比例》的第一课时,就出现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向人们展示的国旗。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渗透国家富强,科技发达,送人上天已不再是空想,也可以说明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我们都要爱护它;又如:在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减法时,教材的主题情景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前5名,中国代表团获金牌数第一名。引导学生理解运动员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都是因为国家富强了,重视体育运动的发展。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像运动员那样为国争光。 二、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勤俭节约意识 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取决于它的一般性和严谨性,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渗透德育教育。在校园里经常看到打开的水龙头在“哗哗”地流着,饭堂桶里满满的剩饭剩菜等等,根据这些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结合数学知识渗透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教育。如:学习了大数的认识后,可以向学生渗透节约粮食教育:1粒大米大约是1克,我国大约有13多亿人,如果每人每天都节约1粒米,那全国一天大约节省多少克粮食?如果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吃5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通过解题,让学生明白,自己浪费掉的粮食可以养活很多人的道理。又如:六年学完扇形统计图后,可以开展“节约用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分小组测量不同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的漏水量,并制成统计图。上课时教师先告诉学生有关水资源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明白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我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接着再让学生们就各自的统计结果进行讨论,明白浪费水源就是在破坏环境。再进一步讨论节应采取什么措施,如何“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使环保意识再次深入人心。 三、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家庭结构比较单一,且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导致出现许多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必然有其独特性,如娇气、任性、自私自利、忌妒心强等,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都出现沟通困难和不团结协作等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数学课堂,多开展小组活动,引导孩子们在小組学习中,既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帮助,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如: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下面两题: 在拼摆的过程中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一组又快又准地摆出不同的形状。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四、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以抽象的形式,追求高度精确、可靠的知识,它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为人们提供特有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从事各种职业的公民在自己的岗位上获得成功与发展都是重要的智力保障。很多好习惯的养成都渗透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数学自身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做到严谨、认真。同时,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等特点,要让他们培养良好的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要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可让学生反复读题,并在读题的过程中圈出重点词语,画出问题,如果是图形计算,则要求圈出单位名称等,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只满足于答案的正确性,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出思考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又如: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训练的时候,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抄错数,计算粗心等年龄特征,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作业书写必须工整、规范,要看清楚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能否使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后,还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对错误的题目要及时纠正,并自我分析错误的原因,防止再错。经过长期的坚持训练,学生的解题和计算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还逐步养成了严格、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育人工程。这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根据教学内容及大纲要求,适时、恰当、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在学科的知识教学中,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从而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全方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2]薛艳辉.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教育,2015(9) [3]周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2013(3):6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