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范文

    郑臻

    【摘 要】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中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在使用过程中要精选内容,抓好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启迪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以起到温故知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信息技术;运用

    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有利于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快地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的主题上来。

    历史是过去的记忆,通过信息技术尽可能地提供直观的史料——历史纪录片、图片、视频、电影等,既可以拉近历史时空概念,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符合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与认知规律,调动学习兴趣,启发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补齐历史传统教学以讲解知识为主、容易枯燥无味的短板。如:在讲到“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这一课时,此课包含三个子目:汉匈和战、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课标要求是: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所以,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要讲清这部分内容,要带着问题展开思考:这条路是谁开辟的?为什么要开辟?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这条路取名的由来以及它的重要性?

    首先是教师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景导入,层层剥茧,用课件展示葡萄、核桃、石榴、胡萝卜4张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图片,进行设问:它们是我们本地土生土长的吗?如果说是在二千多年前,从遥远神秘的西域传过来的,那西域在哪儿,又是谁开拓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呢?这样直观轻松的设问,使得课堂学习氛围轻松起来,吸引了学生学习注意力,潜移默化地养成其历史时空观的素养。

    接着通过简单讲解提问秦汉时期北方匈奴的相关史实,用课件先打出一张图表,列出战国时期、秦始皇、汉武帝、汉元帝4个时期的关系与主要事例(为留空思考),让学生思考:(表中)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发生变化取决于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2个思考问题阅读5分钟课本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由此得出结论:汉武帝時期采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匈奴问题,决定招募大汉使者,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夹击匈奴。那么派谁去呢?以汉武帝招幕,学生来“揭皇榜”的方式,自然引出通西域第一人——张骞,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走近历史。

    最后揭示张骞通西域,什么是西域?课件展示一张图表,他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意义(为留空思考)是什么?带着2个思考问题阅读5分钟课本再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张骞出使西域有初步的了解,并从讨论中寻找答案,加深印象。以翦伯赞对张骞评价的一段话,并配之以人物插图,通过动画展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他的个人优秀品质和事迹,根据提供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中养成史料实证意识,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二、精选内容,抓好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中教学的有效融合,易于创设生动的互动环节。所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做好合理充分的教学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要做好多媒体课件的内容选用,真正地促进学生启疑与思考、小组互动讨论,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变革。如在讲“正义的胜利”这一课时,课标要求是: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本课的重点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内容较多,要求在设计时必须精选多媒体课件内容,注意呈现方式的灵活多样,详略得当。以小活动“比比谁的力气大”来导入——寓意团结力量大,要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学生自主阅读和掌握《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意义,让学生自主阅读、回答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和影响;播放“历史瞬间,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录像,结合电影《兵临城下》阻击英雄瓦西里和巴甫洛夫大楼的故事,学生既能感受战争的惨酷,也为最后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所铺垫,在小组互动中掌握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史实和它的意义;选用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重要转折点)、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转折点)、阿拉曼战役(非战场转折点)、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4幅示意图,配之以箭头动画和对应的战役历史图片,通过演示和对比,很快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播放柏林战役、日本投降纪录片视频,学生带着思考问题进行课本阅读、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影响和启示的理解。因此,要精选巧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感知能力,多渠道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历史、感知历史。

    三、启疑引思,突破教学难点

    一堂历史好课离不开思考与碰撞。我在教学第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时,用课件播放一段丝绸之路视频,并抛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用PPT动画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学生在阅读书本的基础上回答丝绸之路的起止与所经过的路线地点名称。通过长安商人之丝路偶遇的故事,要求学生分别写出长安商队与西域商队的货物单,学生再次分小组自主讨论,然后采用接龙的形式,请一个组的同学,按照顺序逐个回答西传与东来的主要物品,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进而理解和引申出下一环节的内容——丝绸之路的作用。同时利用海上丝绸之路与现代丝绸之路,让学生感知“一带一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理解丝绸之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很自然地迎刃而解了。

    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师的教学设计空间引向无限,通过几次的自主阅读学习书本和小组讨论环节,强调与学生的互动,给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条件,并突破了原有的知识教学形式,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整合更加有序、合理。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缩短了时空距离,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思维,改变了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历史课堂面目焕然一新。

    四、发挥功能,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初中历史复习课效率,这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复习《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时,呈现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的课本人物图和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辛丑条约的签订等历史插图,对插图简答做个直观、形象的提问,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中国近代史几次侵略战争,通过课件图表让学生思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并给出答案。通过历史时间线轴演示中国近代史的几次侵略战争,用挖词填空的形式一步步将中国人民的反抗也以时间轴方式呈现出来,既拉近了历史时空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历史复习课变得生动,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

    教师在专题复习时,可以运用课件进行讲评、对比、展示,根据题型,抽取典型题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薄弱环节的提升。如:将学生选择题、辨析题、材料解析题、材料论述题的答题及时截图对比,看到班上学生正确的答案、错误的方面、如何有效提取关键信息作答,做到这一环节的讲解直观、有效,易于理解记忆,巩固提升。

    各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师们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开展以“信息在课堂中的运用”等为主题的课堂竞赛活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研究,以形式促发展,将比赛成果应用到课堂之上,以科研促教学,用科研成果指导平时的教学,在资源利用和加工的技术上实现共建共享,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走进初中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7):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