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态体验式德育 |
范文 | 胡晓青 【摘 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了学校德育的五种实施途径和要求,其中“活动育人”与“实践育人”是两种主要途径。生态体验式德育是指在活动育人或实践育人的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把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的“填鸭式”德育转向为学生营造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生态位置”,从而形成课上课下联动、校内校外互补、网里网外联通,注重外界刺激转向内在自省的内驱式价值系统。本文从生态体验式德育的内涵、特征、实施步骤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展开科学的分析和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生态体验式德育;特征;实施步骤;实施策略 体验是教育的灵魂。反观当下,一些德育工作者往往把德育过程主要看作是学生获得道德认知的过程,其致命的弱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进行大道理式的说教,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缺乏亲身体验,使本具有生活意蕴和生命活力的道德体验活动,蜕变为被动地对道德规范与道德守则的遵从,这种“去生活化”的德育,不能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的融通、渗透、互动,缺乏时代气息、情感体验和生命活力,是苍白的,是低效的。它不仅不能触及学生的“道德灵魂”,反而很可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德育陷入“假大空”的说教境地,德育实效性差也就在所难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具体明确了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和要求,包括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和管理育人五个方面。无论是活动育人还是实践育人,其共同点在于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把重理論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的“填鸭式”德育转向为学生营造生态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生态位置”,从而形成课上课下联动、校内校外互补、网里网外联通的生态体验式德育。 概括地讲,生态体验式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或者模拟生活化的情景活动,使受教育者经历场景的客观体验,交流、分享、自省自悟,从而建立起内驱式的价值系统,使自身的认知和行为符合价值判断标准。换句话说,生态体验式德育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以身体验之,以心感受之,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身参与,触及心灵,在不经意中获得生命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形成品质态度,锻炼实践能力,培养高尚行为。 一、生态体验式德育的特征 生态体验式德育以生活化的体验活动为载体,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类生活场景中的体验学习中激发情感,引起道德共鸣,从而达到生态化的德育效果。具体而言,生态体验式德育的特征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融合性 生态学的真谛是整体融通论,生态体验式德育通过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体验、思索、领悟情境活动存在的丰富德育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它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德育体验状态,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求感悟,在活动之余有所反思。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有了真实的感触,从而获得精神领域的一次次升华。在此过程中,拥有各自学识背景的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按照规律组织结合起来,他们不同的生活背景、情感体验、知识结构、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融为一体,融合发展。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生态系统共同的特征,也是德育生态化教学的重要特征。生态体验式德育的开放性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德育教育的过程与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通过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不断协调,生态发展。二是德育教育的主体之间及其与教育生态环境之间,即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媒介、教师与媒介之间都进行着信息的交流,通过交流保持了德育生态化教学的不断完善。当然,生态体验式德育的开放性还直观地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有效、有趣和开放上。 (三)可持续性 生态体验式德育能够发挥师生个体的潜能,使自身保持稳定持续发展的状态,提高自身在整个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特点体现在德育教育要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主动关注并解决生活及环境问题,让学生获得的书本知识与情感体验在今后的生活及工作中起作用,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二、生态体验式德育的实施步骤 生态体验式德育模式的内涵和形式非常丰富,涵盖了体验主题、体验教材、体验课程、体验活动和体验评价等多个方面。体验式德育的“生态化”建设包含了德育队伍的全员化、德育内容的层次化、德育资源的生活化和德育方式的体验化等。其中,德育方式的体验化又包含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两个层面。情感体验主要是指创设出合适的情感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促进情感交流,丰富精神世界;实践体验则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结起来,通过举办和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感悟、不断升华。 具体而言,建构生态体验式德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客观体验。教师要努力营造体验情境,以生动、生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灵动”感悟,让学生在感动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浅层的体验。 第二层次——理性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种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并鼓励其进行开放式对话,让不同的思想发生碰撞,通过思辨深化体验,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 第三层次——回归生活。这是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最高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体验和思考与原有生活经验对接起来,回归现实生活再次体验,以触动情感和态度的改变,以达到最大程度的道德品质的内化。 当然,停留在第一层次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是现场热闹的效果;停留在第二层次的是理性的思辨和口头的决心,是短期的认识效果;只有达到第三层次,才是理念和现实生活、学生个体的结合,才能有深层次的认识和体验,才能有思想和行为的改变,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效果。三个层次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持续的生态体验才能达到最高层次的德育效能。 三、生态体验式德育的实施策略 (一)德育内容回归生活 体验式德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将德育教学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获得独特的感悟。而校園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场所,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创设出适合学生的体验情境,从而推动德育教育。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校内学生观看“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纪录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培养其珍爱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举办“绿色校园”活动,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内的绿化行动中,亲身加入校园环保活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读书天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系列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讲述身边的核心价值观故事;开展“日行一善”系列活动,让学生将每天的善心、善行记录下来,在生活点滴中建立德育观;举行“我眼中的雷锋”话剧比赛,让学生在舞台表演中体验雷锋的人格魅力,升华道德感悟…… 学校在举行系列体验活动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特性,开发好生活中潜在的德育内容,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拉近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 (二)德育载体走向生活 生活中,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普及,而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互联网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网络已经成为如今的青少年生活中获取知识与信息、交流思想与情感的主要平台之一。因此,生态体验式德育也不能忽视生活化的载体——网络平台,必须合理开发互联网资源,借助全新的载体和先进的技术进行体验式教学,从而拓宽德育的渠道。 例如,学校可以创办德育网站,定期更新页面内容,在网络上给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电子信息资源库,收录德育相关内容,让学生可以借此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开办学校论坛平台,让班级师生共同注册,并发布一些社会议题,让学生在网络空间进行讨论,对道德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运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组创班级群,让教师与学生在群内进行互动与沟通,建立起平等开放的对话关系,有利于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申请校内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账号,号召学生进行关注,并定期发布校内的德育活动内容,传达积极向上的理念…… 德育的载体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德育活动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活化的德育学习空间,并使学生在浏览、获取信息和交流观点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三)德育途径走向生活 德育途径走向生活,既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接受磨炼,也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自主管理,自主参与活动,锻炼实践能力,履行社会责任。因此,学校要善于寻找社会资源,建立起一个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 首先,学校应积极与社会各个机构进行沟通,争取形成良性合作关系,建立起社会志愿服务基地、综合素质拓展实验基地、职业精神体验基地、农产品培育参观基地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参观基地。其次,学校要学会利用社会资源,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例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进行志愿服务活动,获得直接的实践体验;举办“寻找烈士足迹”系列活动,号召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积极进行实地考察,获取本地烈士的故事;组织福利院关怀活动,让学生与院内的孩子们一起参加玩耍,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举办“我爱种植”活动,让学生到野外亲身体验挖地、选种、种植、施肥、收获等过程…… 生活是德育出发的地方,也是德育最终要回归的地方。生态体验式德育就是在内容上要反映现实生活、在方法上要贴近现实生活、在目标上要引领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传统的知识灌输中跳脱出来,亲身体验纪律、体验情感、体验文化、体验创新、体验挫折和体验生活,并在体验中获得独特的道德感悟和思想升华,从而绽放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邹丹丹.参与式教学在德育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6(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