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有整体性教学视角
范文

    毛成

    摘? ? 要?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设计的站位,关注教学的整体性。从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活动设计、教学评价四个维度实施教学,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整体性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视角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整体性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伴随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带来了教学目标的升级。目标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的培育。这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实现教学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对接。

    纵观当前语文教学,教学目标窄化,只见理解不见运用;教学内容孤立,只见单篇不见单元;学习活动零散,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评价方式单一,只见点状评价不见完整建构。这种“管中窥豹”式的教学视角,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那么,如何以整体性视角展开教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呢?

    一、整体关照,明晰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特质决定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一定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为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从课程性质、课程特点等维度整体关照、整合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单一与窄化。

    1.“言”与“意”兼得

    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确立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文本内容的理解、文本内涵的感悟,而应在理解感悟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表达的密码、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做到“言”“意”兼得。

    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制定的目标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樂,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这一目标指向文本核心价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是“得意”之后不能“忘言”。萧红率性的腔调、清新的语言、诗意的描写,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会表达的好材料。因此,可增加如下目标:“品悟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尝试迁移,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由于确立目标的视角不同,教学的指向也会截然不同。以第13自然段的教学为例,指向“得意”目标的课堂提问为:“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请你读一读第13自然段,从哪儿可以感受到这份自由?”如果关注“言意兼得”目标,提问则为:“这个园子丰富多彩,作者是怎样把园子的丰富多彩描述出来的?这个园子充满温馨,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词语、句子表现出来的……”显然,这样的问题设计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习得。

    2.“言”与“思”兼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1]可见,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能只聚焦语言的品味与习得,还应关注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规律,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谈礼貌》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懂得礼貌待人能使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初步感知说理文举例论证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可增加一项目标:“关注表达顺序,感受说理文论证的严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文中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围绕观点进行了三次举例论证:岳飞礼貌问路、小学生踩裙道歉、周总理宽容待人。那么,这三个事例是否可以少举一例?是否可以调换顺序?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发现作者论证时从古至今、从普通人到伟人、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严密性,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思维的逻辑性,达到“言”“思”兼顾。

    二、整体架构,确定教学内容

    单篇阅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即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地学习课文。其实,学生面对的不是一篇篇独立的文本,而是在一定的主题或逻辑下以“单元”形式编排的一组组课文。有的课文还是选自名家名篇中的某一片段或整本书。因此,不能将一篇篇课文孤立起来,而应关注文本所处的特定语境,多篇勾连,整体架构,确定教学内容。

    1.从单篇到单元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结构单元”,即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每个单元由单元导语、若干篇课文、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组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教师具有整体观念,关注单元的内在联系,有机整合单元各部分内容,就能达到“1+1>2”的效应。

    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为“猜测与推想”,单元目标是让学生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尝试续编故事。为达成此目标,教师必须比较梳理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整体推进。纵观本单元三篇课文,第一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旁注的形式提供多种预测样式,课后练习尤其强调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第二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只呈现了故事的一半,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而第三篇《不会叫的狗》提供了三种预测的结局。明确三篇课文不同的侧重点后,可以整体架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第1篇精读,重在掌握预测的基本方法;第2、3篇略读,从预测情节和预测结果两方面,为学生后续独立续编故事作准备。三篇课文由精读到略读、由扶到放,有层次地落实了“猜测与推想”的单元目标。

    2.从课内到课外

    教科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学习内容。整体性教学视角需要教师树立大阅读观,把阅读教学的视野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精读、课外略读,课内得法、课外得益,从而做到课内课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形式很多,如由一篇文章带动多篇文章的阅读,学习了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课,推荐阅读《秦腔》《藏戏》《二胡》等文章,让学生迁移阅读方法,品析作家笔下传神的语言,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再如由某篇课文内容涉及的某位作家、名人延伸到整本书的阅读,学习了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课,借助课后的“名著便览”版块,推荐阅读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从整本书的阅读中进一步感受海伦的传奇一生,受到人生的启迪。

    三、整体推进,设计学习活动

    近年来活动化、探究型教学方兴未艾,但由于目标不清,导致表面热闹,实则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教师在学习活动设计上缺乏整体性思考与推进,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必须从整体着眼,引起学生的持续关注、深入思考。

    1.大任务设计,层层递进

    崔允漷教授强调:“指向素养的学习必须是真实的学习,真实学习必须要有真实情境与任务的介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倡导大任务设计。大任务如何确定?教师要关注文本潜在的语文要素,从语文要素出发设计任务,并将任务的落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如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依据课后练习要求,本课的大任务为“依照示意图讲故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很多教师会把讲故事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缺少整体架构,缺少子任务的设计,能力的培养被架空。其实,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都应该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时,教师围绕讲故事这个大任务,展开教学: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构建故事情节示意图;精读课文,角色体验,有感情朗读课文;三级挑战,借助示意图讲故事,从讲得完整、讲得生动、讲得有趣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讲好故事;发现故事规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讲故事这项大任务贯穿于教学始终,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为学生最终能讲好故事而服务的。

    2.从整体出发,回归整体

    语文教学的基本路径为:整体感知—局部研读—回归整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最后的回归整体环节,在零散的局部分析中草草结束整篇文本的学习。这样会导致学生整体思维的缺失,只关注局部,忽略了文章整体的谋篇布局及构段特点。长此以往,学生的视野狭隘,看待问题角度单一,缺乏整体思维和大局观念。

    以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总分结构段式,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分成两步走:第一步整体感知,找到总起句;第二步逐句品读,选择最喜欢的色彩有感情地朗读。从回归整体的角度出发,还需要增加第三步:回归整体,品味表达,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现句式的变化。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会发现第2、3句写的是银杏叶、枫叶,用的是同样的句式,展现的是秋叶飘落的动态画面。第4、5句分别写的是田野和果园,也用了同样的句式,展现了丰收的情景。第6句写的是菊花,菊花的色彩最多,用了省略号表示。那么,都用一种句式来表达可以吗?这些句子的顺序可以调换吗?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品读段落,感受作者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四、整体设计,进行评价归纳

    以整體性视角来展开教学,评价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教师更关注如何上课,很少关注怎样评价,评价成为课堂教学中即兴发挥、可有可无的环节。其实,评价与教学同样重要,学科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地,必须关注评价,将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评”一致的教学。

    1.评价对象,面向每一个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为此,教师在评价设计的时候,要关注到全体学生,避免只针对部分尖子生的评价设计。还以《蜘蛛开店》为例,教师设计了“争当故事大王”的评价环节,各小组推荐代表,轮流上台讲故事,然后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评出班级里的“故事大王”。这样的评价环节,虽然能激发学生讲故事的热情,但是“故事大王”的头衔只是面对极个别学生的,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如何让评价发生在每一位学生身上,促进他们的进步呢?教师可以将此评价环节改为“我是故事小达人”,每位同学都有一张讲故事的评价表,分条目罗列讲好故事的标准,达到即可打星。评价方式包括自评、同伴评、家长评等,鼓励学生在不同场合大大方方地把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展示的机会,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2.评价内容,指向结构化

    教学评价不能像“开无轨电车”“脚踩西瓜皮”那样漫无目的,随性而发,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整体架构,目标指向哪里,评价任务就要跟到哪里。为此,要设计结构化评价内容,采用与目标匹配的方式方法,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基于学情的处理、解释与反馈,促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以朗读评价为例,朗读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对朗读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读得很好”“读得有感情”这些空洞的表述上,而应该根据不同年段的朗读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统编语文教材第一学段每一册教材都对朗读能力提出了要求(表1)。

    教师应该紧扣不同年段的要求确定朗读评价指标,如一年级上学期的“读好”好在正确,好在读出句间停顿;一年级下学期的“读好”好在流畅,尤其是读好长句子,读出不同语气。先明确目标与评价任务,再设计教学活动,指导落实。这种逆向的整体性设计,真正达到了“教—学—评”的一致。

    总之,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必须具备整体性教学视角,无论是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还是活动设计、教学评价等,都应该从整体出发,以全局的视野、全面地思考,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陈国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