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情境—兴趣—自主”的教学模式初探 |
范文 | 赵浩 【摘 要】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我们摸索出课堂教学新模式——“情境—兴趣—自主”的课型。这种课型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从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情境—兴趣—自主”模式主要有四个环节:确定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协作对话;自主学习,意义建构;系统总结,拓展导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情境;兴趣;自主 新课改实行了十二年,但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先写出教案,头头是道地讲给学生听,学生则是记笔记,背答案,教师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通过多年积极有效的探索研究,我们摸索出课堂教学新模式——“情境—兴趣—自主”的课型。这种课型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从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激情飞扬。 一、“情境—兴趣—自主”模式的理论依据 1. 自主探究的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实现自我发展。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理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保证。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提高课堂实效! 3. 启发性教学理论 在教学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发学习。学生的学习,是自身大脑思维矛盾运动的结果,教师的任务只能促进,而不能代替学生思想活动。 二、“情境—兴趣—自主”模式的特征 “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分不开的。”“情境—兴趣—自主”教学模式,出发点就是创设情境,感染、触动学生,激发学生内心世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实现“自主探索”。 三、“情境—兴趣—自主”模式的教学策略 1. 运用情境教学法,从激情着手,以情动人。限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如果从道理到道理进行教学,势必抽象、枯燥,学生难以理解;而如果从激发学生的情感着手,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情绪上受到感染,并获得感性的认识。 2. 强化反复实践训练。在教学中,坚决克服学生坐着不动,单纯听讲的弊端,尽量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实践,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具体的行为和动作,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具备较强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 3. 善于激励学生,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愿望,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4. 灵活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以达到“促其思,激其情、开其智、利其行”的教学效果。 四、“情境—兴趣—自主”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情境—兴趣—自主”模式示意图: “情境—兴趣—自主”模式说明: (一)确定目标,创设情境 学习目标是学习意向动力的一部分。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目标真正地成为学习中的意向动力。 学习目标确定后,教师就要围绕学习目标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指学习环境与学习心境。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唤起学生良好的学习心境。 创设情境常用方式有: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多媒体是将形、声、光、色综合运用,电脑与学生可以互动,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生动的情境。 (2)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再现与创作中体验。组织角色表演,不但能模拟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情境,而且能使学生在扮演中体验、思考提高。特别在创作表演时,儿童平时积累的有关森林、小河、田野等表象,小动物的头饰,人格化的雪花、腊梅、大萝卜、春姑娘、冬爷爷,连同儿童的情感,都会在表演想象的情境中活跃闪现。 (3)动手操作,引导体验。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适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体验、思考,接受教育。 (4)语言描绘。像讲故事、诗歌朗诵等。 (二)激发兴趣,协作对话 学生要理解、掌握课文,必须要经过大脑能动反映。因此,在创设好情境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大脑能动反映的效果更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说一说、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演一演,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感知课文,探索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协作对话,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现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协作对话有以下几种方式。 (1)比较—补充式。由一位学生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将其与自己的自学成果作比较,互相补充,由小组长归纳。 (2)辩论式。由小组长负责,按步交流,组员提出不同意见,并摆明理由,经过争论比较,由小组长综合归纳。 (3)连锁式。小组成员依次发表看法,提出各自的见解。 (三)自主学习,意义建构 学生协作对话的开始,也就开始了自主学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联系实际,补充事例,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直接参与体验,甚至思想产生矛盾冲突,促进知识的内化。学生在对真假美丑、是非曲直进行分析判断,评价归纳当中潜移默化地使教材的观点成为自己的观点。常用的方式有: (1)小组讨论。 (2)实话实说。 (3)直观演示。 (4)表演评析。 (5)读记有关警句、谚语或儿歌。 (四)系统总结,拓展导行 下课前的三、五分钟,要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再以此为基础,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类似的短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情境—兴趣—自主”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 善于激情。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2. 以情动情。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天然具有“向师性”,他们的情感有易被感染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所教的内容怀有深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 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享受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从而分享文本的快乐。 4. 教学当中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做到导学练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J].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11(04).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属于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课题批准号2014YQJK032)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