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增强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心育策略 |
范文 | 梁汉泉 【摘 要】挫折是小学生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经历。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讨论分享等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激发战胜挫折的信心,学会挫折积极归因、消减不良情绪的方法,提升抗挫折能力,培养优秀品质,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德育;挫折教育;教育策略 心理学认为,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知识动机不能实现,需求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简而言之,就是个体的目的行为受阻产生的情绪反应。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事物不断增多,学习量也随之增大,面临失败的次数也在增加。一次学习过程中的挫败,加之父母、教师的压力,学生可能一蹶不振,意志消沉,严重的可能出现自杀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知晓小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 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正常的成年人会坦然接纳挫折,因为他们知道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功,也有失败;有进步,也有退步。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遇到挫折时,需要老师疏导因受阻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应对小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孩子体验、感悟挫折。如组织“飞行棋”游戏,让学生感受是否每一次都是前进,并分享从游戏中感受到什么。通过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到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事例,认识到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一样。让学生通过下面的故事思考:小红和小明对待挫折有什么不同?结果又怎样? 故事1:小红为了参加“飞北”航模比赛,每天刻苦训练,但在比赛那天,由于用力过猛,橡皮筋断了,因而没有得到名次,并从此退出航模社团。 故事2:小明也是学校航模社团成员,从三年级到五年级都有参加“飞北”航模比赛,一直没有获得名次,但他没有气馁,没有放弃。他沉下心来,向指导老师请教,认真研究飞机模型及橡皮筋的最佳转数,经过他的不断努力,终于在六年级那年,获得了省一等奖,并参加了全国赛。 上述的故事,是学生身边的事例,他们很容易理解。此時,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故事上,而应该追问:在你的记忆中,遇到的挫折有哪些?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当时的你是怎样做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自我剖析、同伴分享,感受到生活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面对挫折,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对待它。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挫折归因 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若小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归因不当,会表现出攻击或逃避等消极行为,会产生抑郁、自卑、失败、愧疚等不良情绪。教师要教会学生积极的归因。所谓归因,也就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人们一般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主要归于以下四种因素:个人能力、个人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众所周知,归因于努力有助于激发人活动的积极性,是积极的归因;而能力、任务、难度归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行为的积极性。面对小学生,直接跟他们讲上述道理是行不通的,需要教师以具体的事例,通过讨论分析,才能触及学生心灵,引起共鸣,达成教育目的。笔者曾通过下面的事例,教育学生积极面对挫折。 邓浩斌是一名六年级学生,成绩一直在中上水平。新学期刚开学时,他还暗下决心,要在期中考取得好成绩,但在考试中,由于没有认真审题,语文作文跑题了,结果语文考砸了。成绩出来后,父母骂了邓浩斌一顿,他心里特别难受,不停地问自己:“我已经很努力地学习了,为什么运气还那么差?为什么还这么笨?”从此之后,邓浩斌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寒假时又迷恋上电子游戏,成绩就更差了。 教师通过以上的事例,让学生思考,刚开始邓浩斌是想好好学习,是什么原因使他考后大变样?学生讨论后,得出邓浩斌变差的原因是他归因错误,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接着,给学生讲述科学家巴雷尼战胜残疾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巴雷尼小时候因病致残,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残酷打击,坚持体育锻炼,克服残疾带来的不便,刻苦学习。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后全身心投入研究,最终登上诺贝尔领奖台。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体会到看待挫折的方式不同,归因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故事讲完后,教师问学生:如果你是邓浩斌,考砸了以后该怎么办?让学生意识到在分析客观困难条件的同时,更要分析自己的主观努力是否足够,是否有更为积极的归因,以激发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懂得积极对待挫折,正确归因,一定会有不错的结果。 三、教给学生消减不良情绪的方法 在遭受挫折,体验挫折情绪后,要懂得把因挫折而产生的压抑情绪释放出来,把心中的抑郁、焦虑、愤怒发泄出来,使心情平静下来。 倾诉。这是宣泄、释放心中郁闷、不平的有效方法。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弗洛伊德对幸福来源的解释,也间接地说明了倾诉的重要性。他告诉学生,遇到挫折产生不良情绪时,可向值得信任的人,如好朋友或老师、父母,说出自己内心所有的事情,寻求对方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会使学生减轻或释放挫折带来的烦恼与痛苦。 哭喊。心理学家证实,回避或者忽视负面情绪可能会对人的心理造成损害并且导致焦虑和抑郁。哭泣是接纳情绪并直面情绪的一种方式,为忧虑情绪和突发状况提供了一个发泄的渠道和过滤机制。因此,告知学生,当遇到挫折时,可以找一个没人的、空旷的地方大声哭喊。这样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并开启自愈的过程,让学生心里好受。 运动。有关研究表明,缺乏运动是造成情绪消沉的原因之一,运动除了活动肌肉,还能加强心、肺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同时,运动能分散注意力,消除郁闷情绪。不开心的时候可以去跑跑步,打打球,宣泄不良情绪。经常运动的人,往往会身心舒畅,生活充满阳光。 消除挫折引起的消极情绪的方法,还有发泄、升华和转移等,使人的不良情绪能得以及时削减和转化。 总之,小学生抗挫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它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单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各方面齐心协力,坚持不懈,才能真正地把挫折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出一代不但具有生存能力,更具有竞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志农.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小学4-6年级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崔华芳.挫折教育: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3]刘志成.学生受挫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5). [4]苑青,成云.小学生挫折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