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
范文 | 黄文英 【摘 要】幼小衔接工作是一个牵涉家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改革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如机构间衔接的问题、对“幼小衔接”认识不足以及幼儿自身的问题。因此,为了有效落实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面应相互配合。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的相关做法;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平和的心态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 【关键词】幼小衔接;策略;幼儿;身心发展;教育改革 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间衔接的问题 由于幼儿园与小学是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而设立的具有不同任务的教育机构,因此,两类机构的教育都注重阶段性,而容易忽视阶段之间的过渡,表现为:幼儿园不注重研究幼儿的入学准备教育,小学也没有充分认识一年级儿童所存在的阶段特点,而使其生活和学习发生骤变,导致儿童严重地不适应。教育应当适应儿童发展的渐变规律,在重视阶段性的同时也必须重视连续性。因此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是十分必要的。 (二)对“幼小衔接”认识不足 目前,不少家长对入学准备存在片面的不正确的理解,反对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要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和直接的学习方式,把入学准备仅仅理解为提早认字、学拼音、做算术题。在小学方面,由于与幼儿园脱节,很多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园教育,再加之小学教育现存的诸多问题,导致幼教改革的成果难以在小学发挥作用,甚至加大了幼儿入学的不适应。 (三)从幼儿园到小学所面临的转变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其学习与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转换,而且教师角色、同伴关系、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等因素的极大变化也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仔细研究与思考这些变化,对于“为儿童做准备”,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有很大帮助。 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對策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了突变,而孩子本身并未形成适应这种突变的机制,这就造成儿童初入小学时的不适应,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等。要改变这种局面,不是让孩子去适应学校,而应该是让学校去适应孩子。 (一)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适应性与学习适应性教育 1. 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幼儿上小学,让幼儿顺利地渡过到小学只是其近期目标,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织部分,因此,幼小衔接应当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仅将之视为大班后期的突击性任务是错误的。帮助幼儿为入学做准备的最终目的乃是为其适应终身学习做准备。 2. 衔接应当从幼儿德、智、体、美各方面进行,而不是偏重某一方面。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问题比较严重,一说到衔接很容易就与教认字、拼音、数学等连接起来,而忽视了衔接应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事实表明,健康的身体、热爱学习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安定的情绪、一定的自控能力、独立自理能力、是非辨别能力、与教师同学交往的能力等等,对幼儿顺利渡过到小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幼小衔接必须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去完成。 3. 幼小衔接是针对儿童发展上的过渡期,在幼儿园和小学所采取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如前所述,过渡期的儿童兼备学前和学龄的特点。因此,完全把小学的一套搬到幼儿园,把衔接变成让幼儿提前上小学,是显然违反过渡期幼儿的特点的。小学化倾向在衔接中的表现有多种,最突出的就是不着眼于培养幼儿长远发展所需要的素质,无视幼儿学习的特点,在幼儿园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以教师长时间言语讲授的方法,进行灌输教学,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在内容上,把小学的教材放到幼儿园,让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熟悉的、与其密切相关的具体的人或事物,而是抽象的文字或符号;在管理上,生硬地用小学的一套规则来要求幼儿,长时间双手放在桌面,端端正正地坐着不能动,要求做作业,交作业等,严重违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的做法不仅无助于促进幼儿对入小学的适应,反而让其身心发展受到影响,有的幼儿甚至产生怕学、厌学倾向,给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的有益做法 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幼儿主动学习。避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小学教师要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两学段间的突变时期,尽可能地减缓坡度。 1. 给予学生父母般的关爱,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安全感。这是新生能适应正常学校生活的基础,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他们就会喜欢和老师接近,减轻焦虑。 2.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之适应学习生活。变换讲课形式,提高授课艺术,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满足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3. 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由约束到自律,再到自然。 4. 尊重理解他们的学习及生活上的个性化要求,尽可能地与每位学生交流和沟通,增强亲切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5. 坚持正面教育,避免在课堂上严厉批评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支持学生多看、多想、多问。此外,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谦让、合作、与人交往,从而减轻幼小衔接的压力。 (三)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平和的心态帮助孩子适应新的环境 1. 教孩子初步树立自我管理意识。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养成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告诉老师一声的习惯,上了小学后,他们把这个习惯带进了学校。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下课铃响了,小朋友自由活动,可不断有小朋友拉着老师手说:“老师,我要上厕所。”“老师我能出去玩吗?”“老师,我想喝水。”这时作为家长,如果能适当地配合一下,孩子可能会适应得更好一些。比如:在上小学前,家长就可以和孩子玩玩“我是小学生”的游戏,练习常规——上课前把上课的用具准备好,上课时要专心完成任务,下课自由活动时上厕所。玩几次后,孩子就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再凡事喊老师了。 2. 帮助孩子建立在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平衡。孩子入学后,家长所扮演的角色成为公断人,以协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孩子要在学校的活动中有最好的表现,那么家庭中的活动必须少一些,也必须容易些。同时,孩子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参加家庭活动,激励他的责任感、身为家庭一分子的公认以及被需要的感觉,从而使他能感觉到,在整个家庭中,自己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3. 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新生活的起点上,格外需要科学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安全的环境以及定期的身体检查,这将有助于减少以后疾病等影响学习的因素。 4. 让孩子相信自己正在受关注。研究表明,当孩子得到别人的注意和鼓励时,他们会激动、兴奋;感受到被爱的孩子可能更自信。 5. 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喜欢对所见所闻进行模仿,家长尊重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分享的行为都能影响、感染孩子;要使孩子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6.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学校。家长应该保护孩子发现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报以热情。家长的每一份鼓励都有助于孩子对自己的劳动产生自豪感,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 7. 创造让孩子重复的机会。孩子在学习滚爬、发音等过程中需要反复练习。事实表明,孩子们并不会厌倦重复,相反,当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能够用于帮助更年幼的孩子时,他们自然会更自信,对学习新东西跃跃欲试。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是一个牵涉家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改革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在与小学、家庭的合作中,幼儿园才可以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得更好。q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