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共享教育”到“共生发展” |
范文 | 【摘 要】名校是社会的公共财富,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和精神标识。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名校应该主动分享自己的優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这是新时期名校的应然之举。通过“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在学校管理、教师发展、资源整合、考核评价上做到城乡一体化,从而实现名校与乡村薄弱学校“共享资源增值、共生发展增能”的双赢,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名校;共享教育;共生发展;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66-0045-03 【作者简介】王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小学(江苏盐城,224001)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品德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一批人文底蕴深厚、办学业绩优秀的名校。名校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有学校历史文化的积淀,有几代办学管理者的孜孜以求,有社会与政府的长期支持,有全体教职员工持之以恒的努力等。新时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视域下,名校除了要传承本校的优秀文化,还应该思考何为名校?名校的“名”还应该往何处去?这是名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命题。 一、共享教育:新时期名校的应然之举 名校集中了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是政府和办学者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社会的公共财富,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感恩和回馈社会,向社会主动分享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这是新时代名校的应然之举,是名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名校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视域下的使命和担当!在当前教育优质均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名校更应该主动积极地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挑更重的担子,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共享,发挥引领、带动的作用,成就更多的学生,成全更多的家庭,造福一方百姓。 二、教育共同体:共享教育的有效路径 教育共同体是指一些教育群体在同一教育范式中,通过共同的教育追求与生活,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共同发展。为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很多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与乡村薄弱学校成立集团、联盟、工作室、发展团队等,实施教育的“精准扶贫”。 1.学校管理一体化。 一是思想上同心同德。共同体的建设实行“双主体”原则,由名校领衔、牵头,各成员校皆为共同体发展的主体。在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中,不管是城市的名校还是乡村的薄弱学校,都负有同样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就从源头上避免了乡村薄弱学校“被”发展的意识,也避免了名校一厢情愿、单方面用力的尴尬局面。二是目标上同心同向。领衔的名校牵头召开共同体学校校长联席会议,以“共享教育”为前提,以“共同发展”为指向,共同研究和探索共同体发展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明确共同体的发展目标,形成价值认同,并将此目标作为共同愿景,成为共同体内所有教职员工的价值取向。三是过程上同心同行。共同体建设实行既大致统一又相对自主的发展模式,名校分享本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由成员校根据本校的历史、文化、校情,取长补短,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相关制度,保证学校原有的校园文化不断层。每学期初,由领衔的名校制定共同体发展计划,分享本校的各项工作计划,统一教学进度、质量考核、专项研讨、大型主题活动的安排等,定期组织成员校不同层面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帮助乡村薄弱学校“把脉问诊”,解决在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德育建设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 2.教师发展一体化。 一是同伴推动。对于乡村学校中一定年龄段的教师,由名校牵头,成立不同学科的工作室,组成“青蓝工程”结对,开展专项主题教研活动。除了定期的线下研讨,还可借助“互联网+”,在QQ群、微信群里随时分享学科教研心得,交流读书学习体会,推送个人发展成果等,用同伴来推动乡村教师的发展。二是目标驱动。工作室的成员或“青蓝工程”结对的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包括短期的每学期教学质量及科研目标等,一定阶段结束时,每个人再对照自己制定的目标进行回顾、总结,用目标来驱动乡村教师的发展。三是典型促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共同体要积极做好名师的宣传工作,讲好他们自身成长和教育的感人故事,树立正面典型,用身边亲切可感的榜样激励更多乡村教师的发展。四是教研互动。每学期,教育共同体规定所有学科都要进行一次以上的主题教研活动。活动后,编辑《共同体活动简报》,撰写活动报道,并上传QQ群、微信群、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的网站,进行分享。五是科研带动。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乡村教师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而名校却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名校要带领乡村教师参与各级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 3.资源整合一体化。 一是设备共用。比如,每年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录制工作,现在可以由名校牵头,整合各成员校的录播教室、设备,调配拍摄录制的人员,排出日程,录像课的录制效果会更好。二是人员互通。每学年,领衔的名校和乡村薄弱学校互相派出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管理干部进行交流,对某些稀缺的学科教师还可以实行共同体内“流动走教”,以弥补学科师资不均衡的缺憾。三是项目共建。比如,在课程建设方面,乡村薄弱学校要申报“省级课程基地”“乡村少年宫”等项目,先由申报的学校成立项目工作小组,再由领衔的名校统筹安排,在共同体内调配人员,帮助制定方案、过程管理、后期跟进,共同建设好项目。四是智慧共享。名校分享教师的教学设计,牵头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送教下乡,实现智慧共享。以前,乡村教师参加区、市课堂教学或基本功竞赛,由于教科研力量薄弱,缺少团队力量的支撑,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在“单兵作战”,现在有了名校教研团队的参与、指导,备课、磨课、试教,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4.考核评价一体化。 一是明确责任,坚持原则。在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中,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明确领衔的名校和乡村薄弱学校都是发展的责任主体,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实行“共同体捆绑考核”与“学校独立考核”相结合,两项考核的分值分别计入一定的系数标准,最后形成该学校的最终考核分值。同时,在考核的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考核集体与考核个人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以考核倒逼共同体内所有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参与,拧成一股绳,抱团谋发展。二是出台方案,制定细则。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评价考核的具体方案,制定评估细则,主要考查共同体在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日常运行看过程,终端显示看数据,增强各成员校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共同体办学品质的提高,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深度发展。三是细化落实,执行跟进。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方案,领衔名校牵头制定目標统一、内容一致、兼顾差异、面向全体的共同体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细化措施,明确各成员校、各条线的任务和工作,实现“校校有责任,人人有事做,时时有目标,处处有变化”。每学期末,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领衔名校具体落实安排一体化的同步监测评估,共同体内统一试卷、统一检测时间、统一调配人员监考、统一集中阅卷、统一召开集体质量分析会。 三、共生发展:共享教育的实然之果 自共同体活动推进以来,作为领衔的名校和乡村薄弱学校,在价值认同、角色定位、参与程度、情感投入等方面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1.共享资源增值。 “教育共同体”以“共享”为前提,以“发展”为指向,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目的,让优质资源的效能得以最大化发挥,实现了“1+1>2”的效果。比如,名校邀请校外的教育专家开设讲座,让共同体成员校的教师一起参与学习、研讨,这样,优质教育资源就得到了最大化发挥;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乡村学校中有民间艺术特长的教师被请到领衔名校中进行师资培训,帮助领衔名校成立剪纸、草编、老虎鞋制作等非遗项目社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城市学校扎根。 2.共生发展增能。 “教育共同体”,让名校开门办学成为常态,在绽放中华文化“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同时,更实现了“无私即大私、成人亦成己”的共赢局面。比如,名校中有许多的骨干教师、普通一线教师,因为教育共同体,也得以走出学校,来到乡村薄弱学校参与管理、送教,帮扶指导,这样,消除了职业倦怠,实现了教师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内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随之增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