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
范文 | 李颖 摘? ?要:数学这门基础学科肇始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最终目的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真正顺应学生的认知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导入、探索、练习、巩固新知等方面,探究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使数学教学更加精彩。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2-0059-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笔者认为,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将生活变成一个大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顺应学生的认知需要,达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一、导入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往往显得单调而枯燥,尤其是导入新的知识点时常给人唐突、生硬之感。但数学这门学科实际上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每个知识点都可发掘出丰富的、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擅于利用这些因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作为新知识导入的背景或者出发点,就可以快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内在的求知欲,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思考,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的知识。 例如,在引入一年级新教材中“认识时间”这个知识点时,笔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提出“时间”这个抽象词,而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片和新闻录像,引导他们回忆这些电视节目是在几点播出的,自己又是怎么准时收看节目的。由此,通过将学生熟悉的事物融入课堂,引起学生的熟悉感,从而自然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顺利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实践证明,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教师能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就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而不是神秘不可及的。由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探索贴近生活,加深新知理解 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活动情况,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能力探究发现数学问题,并引导其找到解决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印象,加强理解。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1元=10角的教学中,第一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一起数钱,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我们一起来1角、1角地数,1角、2角、3角……9角、10角,10角就是…… 生:1元。 师:还可以怎样数? 生1:还可以2角2角地数,2角、4角、6角、8角、10角,10角就是1元。 生2:还可以5角5角地数,5角、10角,10角就是1元。 第二步,对数钱活动进行分析归纳。 师:这几次的数钱方法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结果,那是什么? 生:只要数10角,就可以说成是1元。 师(板书)1元=10角 第三步,对认识的深化和初步运用。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1角来数的,现在用两种或三种不同面值的钱来数,有哪些数法是1元? 生1:8个1角和1个2角是1元。 生2:两个5角是1元…… 第四步,总结元和角的关系。 师:谁能说说元和角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元和角的关系是“满十进一”,即10角就是1元。 由此,让学生在总结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次数钱活动进行分析,去其异、取其同,最后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了学生对1元的理解深度。三、练习贴近生活,巩固所学新知 练习贴近生活就是指根据学习的数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一些将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相联系的练习,给枯燥的练习披上一层贴切又有趣的“外衣”,让学生不再对其望而生畏,而是在联系实际的同时巩固知识,加深印象,提高技能。 比如,教学加减法时,笔者就请学生根据算式来讲小故事:4-4=0,妈妈买了4个梨,我吃了4个,没有了;3+2=5,妈妈给我3元钱,爸爸给我2元钱,我就有5元钱了;5+7=12,我吃了5颗糖,还剩7颗,原来有12颗……在学生的精彩演绎下,加减法和数字不再枯燥,算式变成了一个个有生命的小故事,数学和他们的实际生活之间架起了美丽的桥梁,学生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加减法的含义。四、运用贴近生活,感受应用价值 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经过实践的知识是不属于自己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学生如果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就能获得成就感,形成良好的正反馈。 例如,在学完“认识时间”后,筆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发给每人一份表格,让学生了解并记录生活中妈妈起床的时间、爸爸上班的时间、银行营业的时间、新闻联播开始的时间、睡觉的时间。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进一步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促使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又如,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笔者创设了一个“小小商店”的游戏活动,模拟了一个商店,4个小组各选派一名学生当营业员,其他组员当顾客,用复印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应用所学的有关“元角分”数量关系的知识,掌握了“购物找零”这个生活中常见而且切实有用的生活技巧,真正内化了所学知识。五、扩展贴近生活,开拓学生眼界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学课堂,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有目的地布置课后作业,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从而实现生活问题的数学化。 例如,在学完“乘法的意义”后,笔者就要求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的知识来解决。第二天,学生的反馈让笔者发现了他们的视野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人有2只手,5个人有10只手。”“今天,语文老师布置作业,一个生字写4个,有6个生字,一共要写24个生字。”“我帮妈妈买酱油,每瓶酱油3元,两瓶酱油用了6元”……这样的课后作业使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和广泛地接触到现实生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还能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话提醒我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始终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才能促使其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