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证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
范文 | 傅光权
[摘? ?要]“论证式”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知化学概念,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分析能力。以“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为例,提出“论证式”教学的基本结构,引发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论证,让学生学会从论证者的角度构建化学知识框架等,对“论证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论证式教学;高中化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 G633.8?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0)29-0075-02 “化学能与电能”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电化学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电化学认知观念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电”无处不在,学生对“电”有着丰富的认知,但是对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的关系缺乏良好的认知。基于此,教师引进“论证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论证、探索,获取化学能与电能的知识,认识原电池的基本原理与构成条件;同时结合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论证兴趣,帮助学生运用化学能与电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与应用水平。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以及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通过实验不断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其次,要明确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最后,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与流程。教师要采用“论证式”教学方法,就要将“论证”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贯穿其中,并设置演示、分析、讨论、实验、总结等多个教学环节,以充分论证化学能与电能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論证中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掌握复杂的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二、“论证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论证式”教学的基本结构 “论证式”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其中的“论证”理念主要是运用了人类决策过程中产生的理性思维运动过程,现在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高中化学是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化学分析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而“论证式”教学符合高中化学知识的特征,能够满足现代高中生的学习需求。 在“化学能与电能”的“论证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提出本节课的六要素:主张、数据、证据、支持、限定词与反驳。这六要素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元素,体现在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比如提出“石油、电能、核能、风能,哪些是二次能源?为什么这么说?”等问题,让学生结合搜集到的数据、证据,以实验探究作为支持,以实验结果作为支撑,还要进行适当的交流与表达。基于此,“论证式”教学过程也可以是从属教学模式下的探究式教学过程。此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化学能与电能”的基本课堂论证活动结构,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活动节奏,并根据基本结构主动开展论证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引发学生的自主实验论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进“论证式”教学法,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论证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将探究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摒弃传统的形式教学法。“论证式”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实验操作论证,即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基础条件,针对某一化学现象进行交流,并通过实验操作,获取相应的信息,验证原有的理论知识。 在“化学能与电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三组实验操作。首先,教师要提出“化学能能够转化为电能”的设定,并让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如锌片、铜片、稀硫酸溶液、烧杯等,分别进行三组实验(如图2),同时提出“锌片和铜片表面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是什么?”“溶液中有哪些看不见的运动?”“原电池反应属于哪一类反应?”等问题,让学生在每一组实验过程中,通过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结果讨论等环节思考这些问题,从而论证“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得出正确的结论,促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 3.从论证者的角度构建化学知识框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进“论证式”教学法,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论证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行为获取化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化学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辩证、批判地看待化学现象,从论证者的角色学习与交流教材中的知识点。 如学生对古希腊文化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化学能与电能”的知识内容,引进古希腊哲学家的一句名言:“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通过这种高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这一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吗?”对此会出现多种声音。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抓住学生的探究状态,引导学生以论证者的身份逐步进入学习主题。最后,教师提出“化学电源的原理”“化学电源的应用”等知识点,并结合上述实验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知识框架。 4.引入概念知识的“论证式”教学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概念知识,每一项概念知识均需要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断与分析,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构架概念知识,而不是纯粹的记忆。 在“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炼出其中的概念知识进行“论证式”教学,如带领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对“原电池发生反应的条件”进行论证,提出“铁和少量碳形成两个电极;水中含有少量H+和OH-及氧气等气体”,让学生对其中的反应进行推断,最终得出“正极反应:2H2O+O2+4e-=4OH-;负极反应:2Fe-4e-=2Fe2+”,并引发学生的联想,对“原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内容进行概念分析,避免学生在未知的情况下对这一知识进行主观臆断,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可见,在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获取结果与知识,则可以引进“论证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其次要提出清晰的“论证式”教学的基本结构,引发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论证;最后引导学生从论证者的角度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引入概念知识的“论证式”教学,促使学生能够依靠自主论证获取知识。 (责任编辑 张? ?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