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搭建“脚手架”,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
范文 | 苏海滨 【摘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预测最近发展区、搭建“脚手架”和调整支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摭谈对“脚手架”教学几点感想,以期能够激活“脚手架”教学,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情分析 脚手架 攀爬 效率 “脚手架”教学模式的建立,有效地将课堂大任务肢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拾阶而上”,逐步推进三维目标,顺利而高效地完成课堂任务。特别是2014年上海学子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考试中的卓越表现,使“脚手架”教学很快流行于教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当前的教学实践中。然而,“脚手架”的建立并不能简单地模仿与套用。 一、预测学情,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脚手架”教学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繁衍而来,学生要凭着自身能力在引导或合作中发掘潜在的能力。如图1所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有一块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如果课堂能够活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主动“跳一跳,摘桃子”,切实实现学生发展水平的跳跃,实现对学生潜能的发掘。因此,“脚手架”教学中,学情的预测不可忽视,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解除了对“脚手架”教学模式生搬硬套中的障碍,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如在学习“周长”时,现有发展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边长,掌握了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并会利用边长之和计算一般图形的周长。潜在发展水平:理解周长的概念,小组合作中实现对周长的测量与计算;在动手、动脑中多方位感知、独立思考,掌握一般常见计算周长的方法。 对学情的预测,使教师对学生、课堂、新任务都有了一定的把握,教师就可以进行科学搭建,为学生创造思维的阶梯,鼓励学生在和同伴的交流中勤于思考、对比分析,专心倾听并评价他人意见,敢于发言和质疑,以求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二、搭建“脚手架”,激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能力 “脚手架”的建立不仅仅是几个问题或者任务的建立,更是课堂气氛的建立、学生情感的激发、学习态度的端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确保高效课堂的建立。下面以“周长”的教学为例,详细阐述“脚手架”教学的建立、实践与反思。 1.生活情境,感知周长 生活情境是学生与数学之间的媒介,让冰冷的数学有了生活的气息与温度,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将情感融入其中,主动睁开好奇的眼睛,重新审视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的积极性由内而外地自然迸发,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角色、积极思考。 生活情境:(1)妈妈如何测量你的腰围?(2)足球场的边长之和就是足球场的周长吗?(3)如何测量黑板的周长? 利用这三个问题搭建“脚手架”,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腰围”知道了腰的周长,并利用手中的卷尺感受了一下同桌的腰围;学生通过讨论“边长”明白了足球场的边长之和就是足球场的周长;学生通过讨论“周长”设计出了只要测量出黑板的四条边长就可以计算它的周长。教师顺势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讨论生活中的事物,自主寻找一个身边的物体,用手比画一下它的周长并用一句话表达,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印象。 生活情境的引入,使学生对周长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直观接触中建构了对“周长”的学习情感,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周长做好了铺垫。 2.实验操作,测量周长 实验操作实现了学生思想的具体化,有效地将学生的想法变成现实,不仅使学生的情感有了寄托,还有效地延续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建立了“我一定可以测量出这个图形的周长”的信心,帮助学生形成了端正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潜在的能力有了用武之地,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主动。 实验操作:(1)描一描边线,课本上有枫叶、荷叶和白玉兰叶图,大家任选一幅,描一描这幅图的周长,并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2)动手量一量,寻找一个合作伙伴,相互测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头围,并记录数据。(3)动脑算一算,测量并计算一下下面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学生提供三角形的道具) 利用这三个实验搭建“脚手架”,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描一描中,进一步对周长进行了感知,说出了自己对周长的认识;学生在量一量中,亲自动手测量合作伙伴的腰围和头围,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测量周长的方法,为后续周长的计算做了铺垫;学生在算一算中,实现了具体实物到抽象图形的过渡,迅速测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并将其加起来计算出了三角形的周长,得出了计算三角形周长的方法。 实验操作给了学生力量与信心,更加坚定了他们对周长的认识,从直观认识上升到了理性总结,周长的概念也呼之欲出,为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3.对比分析,形成概念 概念的自动形成更扎实、有效,学生对其的理解也更为灵活多变。通过“脚手架”进行拓展,让学生在对比中寻找相同与不同,主动将自己的理解进行修成与完善,不但能对概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还能够迅速掌握其中的方法与技巧,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真正将潜能发展为稳定的能力。 对比练习:利用直尺量一量这些图形的边长,计算一下它们的周长,看谁所用的方法最好。 三个图形建立了“脚手架”,有效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学生主动拿起直尺进行测量、记录和计算,方法也越来越灵活多变。以学生测量“长方形的周长”为例,学生测量出该长方形的四个边分别是3cm、2cm、3cm、2cm,得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2+3+2+3=10(cm),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更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学生得出了另外两种方法:(1)3×2+2×2=10(cm);(2)2+3=5(cm);5×2=10(cm)。在对问题的计算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周长,不仅是图像各个边长的相加,还可以将简便方法运用到几何实践中去。 对比分析,拓展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大脑中清晰地形成了“周长”的概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计算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和简便方法,学生掌握了测量图形周长的能力。 三、辩证看待“脚手架”,适时进行添加、撤销与调整 “脚手架”的预设是课堂骨架,生成是课堂的灵魂,两者的完美融合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可见,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脚手架”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脚手架都适合学生,教师要能够根据课堂生成,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在课堂上灵活做出调整,适时进行添加、撤销与调整。 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低估了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学生很快就能完成预期目标,教师就可以临时撤销一个或几个支架,给予学生一定的攀爬难度,以激发学生的战斗欲;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学生往往会出现“消化不了”的现象,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跨越最近发展区,公共支架可能不适合他们的发展,教师就要临时补充支架,帮助学生降低思维跨度,以确保学生对最近发展区的成功逾越;还有一些支架的建立与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冲突,提出的问题或任务与学生的理解出现了一定偏差,教师就要对支架做出临时调整,以便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更好地观察、分析和思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虽然“脚手架”本身是固定不动的,但却是人搭建的,应该是灵活的、可调节的。教师能够从教学内容出发,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细致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随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发展,在教学中机智进行支架调整,学生始终都能够活跃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使学生能够沿着搭建的支架进行攀爬,在相互倾听、合作中探索,多方位尋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脚手架”的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赖小平.要为学生的猜测搭好思维的“脚手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35(Z1). [2]骆殿兵,管爱花.用好“脚手架”,引领生命成长——基于教材理解的教学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8(5). [3]匡金龙.搭建合适“脚手架”,促进知识自然生成[J].江苏教育,2017(89). [4]霍庆.为课堂教学搭建“脚手架”[N].中国教师报,20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