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体验:让儿童习作迸发真我风采
范文

    朱虹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通过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种方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自信心,摆脱无话可说和东拼西凑的习作现状,使习作迸发真我风采。

    【关键词】体验活动 习作教学 方法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对于学生来说,激发兴趣、培养自信是习作的前提,拥有素材是习作的基础。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写话”,但真正开始写表达自我的文章还是从三年级开始。

    一、问题的提出:举步维艰的起步作文

    著名教授钱理群说:“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现在的语文却变得很可怕,不怕作文的学生太少了。”由此可见,学生提到习作就会有“谈虎色变”之感,而习作对于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就更加困难重重。

    三年级习作,既是低年级看图写话的延伸,也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基础。习作是学生唤醒真我、表达自我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过程。然而,习作却是三年级学生眼中的“苦差事”,其现状令人担忧:

    (一)闭门造车式

    习作时,许多学生不知道写些什么,甚至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于是在脱离实际的基础上,要么生拉硬拽,胡编乱造,敷衍了事,要么“千人一面”,缺乏创造:介绍一个人,就是大眼睛,樱桃嘴;写乐于助人就是同桌借我橡皮;写难过的事情就是奶奶生病了;写父母的爱就只有日夜守在床前悉心照顾等。

    (二)照虎画猫式

    开始习作时,学生总有例文参照;教学中,教师也会出示下水文进行习作方法的讲解,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对习作例文产生了依赖,一味地希望多读一些例文,然后“依样画葫芦”;或者参照几篇相关的习作,东拼西凑。

    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趣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反思习作教学,或许有时候,教师只考虑到某种习作形式的可能有趣、可能有效,却没有想到学生眼中的生活未必有趣,或者缺乏一双发现有趣的眼睛。这种没有观察、没有情感的习作模式,对于缺乏体验活动的学生来说就是凭空捏造,继而苦不堪言。

    二、策略的实施: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体验是习作的土壤、素材的来源。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学生获得个性化感受创造了机会,也提供了让习作变得精彩纷呈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增加体验活动。

    (一)联系生活,感受直接体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由此可见,生活的“活水”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习作之中,直接体验就是最好的渠道。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1.参与“真实交际”,体验现实

    参与“真实交际”,体验现实,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习作是一件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事情。“真实交际”,即学生与父母、老师、同学或其他人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活动。

    例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我有一个想法》,习作前,教师开展了“小小生活调查员”的活动。学生以调查员的身份,留心观察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先进行“小小生活调查员”的交流活动,把调查到的现象和问题用简洁的话表述清晰,并能加一两句自己的看法。

    开展“小小生活调查员”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浸透了学生个体体验的理解和感悟,诱发学生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一旦习作和“真实交际”融合,学生就会理解习作的意义和作用,更进一步地增加了兴趣和动力。

    2.进入“真实角色”,体验情感

    学生投入一个“真角色”中,就会按照自己的体悟塑造这个角色的个性,并用“这个”角色特有的方式去思考、去说话、去走路,真正意义上成为这个独一无二的角色。在写想象作文时,学生极可能出现想象雷同、不合情理等问题,但是如果让学生进入想象中的“真实角色”,结果就会不同。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续编故事》为例,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自己是怎样过生日的,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接着出示课文中的三幅图,让学生仔細观察,试着按顺序说说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然后让学生进入“真实角色”,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大家会如何帮助主人公过生日;最后动笔写一写。

    教师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进入“角色”,再现故事,为想象的形象生动和人物的个性分明奠定了基础。不知不觉间,学生也就出色地完成了习作。

    3.参与“真实观感”,体验规则

    规则是抽象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难敏锐地发现它,但如果给学生创造一个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观察点,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必能激发观察兴趣,思考观察方法,获得深刻而细致的“观感”。

    例如,学生亲自养蚕,写观察日记。教师给学生发了一些黑乎乎的蚕卵,学生从形状、颜色、吃桑叶的样子等方面观察蚕宝宝。一个学生写道:蚕卵像黑豆一样。而有的学生细心观察后指出表述不准确,应该是:蚕卵黑乎乎的,跟芝麻差不多大。可见有的学生的观察更精细了。4天左右,蚕卵孵化了,学生们惊叫着,迫不及待地用文字记录。蚕宝宝一天天长大,对于新鲜桑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时候,学生又利用周末时间去寻找桑叶,分不清哪一种是桑叶时,他们又查阅了很多有关植物的书籍,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网络资料显示,桑叶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有感冒的学生就在家煮了桑叶茶来喝,尝试它的功效。他们又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对“桑叶”的研究中。

    普通的“桑叶”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激情,那时的他们就好像拥有了第三只眼睛,走进了规则的宫殿,发现了粗浅观察不能发现的新天地。积极参与“真实观感”,打开心扉,一篇篇鲜活的、充满创造的习作诞生了。

    (二)利用阅读,收获间接体验

    世事纷繁复杂,学生不可能都一一体验,此时,阅读就是学生收获间接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进行海量阅读,扩大阅读面,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拓宽视野,体悟社会,进而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

    1.慧用必读书目

    每个学期都有推荐与教材配套并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目,称之为必读书目,其中包括绘本、童话故事集、儿童诗等。当学生对某一本书感兴趣的时候,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充满智慧地用好这本书,充分实现它的文本价值。

    例如,《彼得兔奇遇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于是教师及时上好一节导读课,学生通过人物篇、重点事件篇,品词析句,感悟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读完后,教师又开设“小剧场”,组织学生或扮演书中的角色,或担任剧场的工作人员,各自开展不同角色的体验之旅,收获不同的感受。演出结束,再一次建议学生举行颁奖大会,设置各个奖项,尝试写好颁奖词。

    围绕一本书,通过读一读、演一演、赞一赞的环节,让学生不断变化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也丰富了学生的习作世界。

    2.拓展系列书

    拓展系列书,是以教材为出发点,给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类似或者题材相近的一系列书籍,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学一篇通一类的效果。拓展阅读系列书籍,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更能为学生积累优秀的语言范式。

    如教学《秋天的雨》这一篇课文时,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学习中知道了课文以秋雨为线索,把秋天的色彩、气味和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串联了起来,段落描写时运用了总起句。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又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了《季节的迁徙》(节选),让学生组文阅读进行类学,引导学生通过抓总起句来概括主要内容,继而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围绕总起句描写段落,条理清晰。另外,学生上网搜索并阅读了有关秋天的“风”“果园”“田野”等不同主题的文章,加深了对秋天的感受和体验。

    學生以课文为中心,逐渐自发地展开系列阅读,感受语言的魅力,体味作品的情感,不自觉地投入其中,形成诸多体验。

    “潜能在体验中发展,智慧在感悟中生成”。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利用阅读的方式,唤醒他们经历的种种体验,产生强烈表达的欲望,为习作注入“活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让习作迸发真我风采!

    【参考文献】

    [1]李明玉.小学三年级作文现状及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0).

    [2]陈燕,陆香.让“习作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0(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