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复习课堂中深度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反思 |
范文 | 袁敏敏
[摘? ?要]学生的发展是在主体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复习课教学应综合课标及考试要求、学情与教学资源等进行教学设计,以适当的情境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实验操作、问题探究等活动中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提升学生的初中物理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复习课堂;深度学习;活动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 ? G633.7?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1)05-0054-03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结合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感知、联想对比、分析归纳等多层次的思维活动,在主动活动中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在运用知识探究问题及分析解释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反思、迁移应用等关键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复习,谈谈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1. 课程目标与考试要求决定教学活动的方向 课程标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1]。分析本地中考试卷可以发现,考试不仅重视对实验结论的考查,也重视对学生探究操作、建模能力的考查。 考虑到课堂时长的限制,确定本课主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通过实验重温凸透镜成像规律;(2)通过对正立、放大像虚实的验证,实现知识、方法的迁移,纠正验证过程中的思维错误;(3)通过图形化分析实验数据,重温凸透镜成更大像的做法;(4)利用过透镜中心方向不变的光线模型,解析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的做法,并进一步建立相似模型,分析物距一定时,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成像问题;(5)通过成实像时物体和光屏位置互换后仍成清晰像的体验,发现光路可逆并尝试等效的不同做法。 2. 学情和教学资源决定教学活动的起点及形式 (1) 学情分析 总复习时,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因而少了新奇感,另一方面,遗忘又很严重,所以既不能把复习课搞得像新授课那样从头来过,也不能只通过阅读、讲解和练习等单调的学習活动完成复习任务。应根据课标及考试要求,同时结合学情,以问题链或任务完成的形式,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目标。 (2) 器材改良 用蜡烛作为成像物体存在较多不足,比如,不易辨别像是否左右相反,对于倒立、等大实像很难准确判断,所以,实验中常使用“F”形LED发光体作为成像物体,该发光体外壳和光屏上都标有刻度,方便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也便于判断像是否左右相反。但该发光体存在一个不足,由于“F”形LED发光体外部有一个不透明塑料壳,所以在验证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正立、放大像是虚像时,用于验证像虚实的光屏无处安放。如果放在发光体前,必然挡住光传向凸透镜,如果放在发光体后,则由于塑料壳不透明,发光体发出的光必然不会传播到光屏上。因此,在没有找到合适替代发光体的情况下,笔者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在验证虚像过程中使用蜡烛作为成像物体。 二、具体设计与实践反思 1. 重温成像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通过凸透镜可以成多种不同性质的像,拿起桌上的凸透镜,试一试你能看到哪些不同性质的像,并与同学分享你的做法。 生:观察近处的物体,我看到了正立、放大的虚像…… 师:这位同学的描述让我们发现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什么有关? 生:物距。 师:是否准确呢?我们先通过实验重温凸透镜成像规律。按图1所示安装器材,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可将其固定在50.0 cm刻度处,发光体和光屏中心要处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将物体置于远处(保持不动),来回移动光屏,直到成像最清晰,记录物距和像距,然后改变发光体位置,完成五次测量实验,要求1、2两次成倒立、缩小的像,且第2次成的像略大些,第3次成倒立、等大的像,第4、5次成倒立、放大的像,且第5次成的像更大些。另外,还要看到发光体成正立、放大的像,并证明这是一个虚像。 ……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数据,老师将这五次物体和像的位置标在了图2上,综合刚才的实验现象,请你们说说发现或者想起了哪些成像规律? 生1: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2: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师: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与焦距的大小有关。你又是如何判定正立、放大像是虚像的? 生: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屏上看到像。 师:根据你的观察,正立、放大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侧,你将光屏放在另一侧,直接观察其上是否有像,这合适吗? 生:哦,应该将光屏也放到物体同侧。 设计意图与实践反思:通过对连续五次成实像的操作和测量,加上直观形象的图形展示,学生可以轻松回忆起成不同性质像的规律。通过动作感知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和像大小的变化规律,为后续找到成更大像的规律埋下伏笔。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发现当物距比一倍焦距略大时,光屏上的像总不清晰,也能对此做出正确解答,充分说明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了完整的感知,对物距、像距的变化规律有了具体的认识,体现了实验的价值。通过对正立、放大像虚实的判断,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像平面镜成像实验那样判断像的虚实,通过这一操作纠正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光屏位置放置错误,对直接观察光屏的操作起到了正向强化作用。 2.解决问题,总结方法 (1) 如何使像更大 师:在使用照相机、投影仪时,为了将像调大一些,物距应增大,还是减小?像距如何变化?请分析以上数据,從中你能发现或记起什么规律? 生1:都是物距减小,像距增大。 生2: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增大。 师:将凸透镜当作放大镜使用时,怎样调节物距大小,才能看到更大的像?同学们可以试一下。 生:成虚像时,物距增大,像也增大。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标出使像变大的物体移动方向(如图3所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当物体靠近焦点时,像都会增大。 (2)利用特殊光线建立相似模型 师:成实像时,如果发光体向下移动,像的位置如何变化?凸透镜向下移动呢?同学们可以动手做一做,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生:…… 师:利用特殊光线可以确定成像位置,抓住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可以判断上述问题,请注意观察动画演示。 师:观察动画呈现的光路图,你能否发现相似形?对比一下像与物、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了相似三角形,发现像距与物距之比等于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之比。 师:根据这个关系,只要从图中看出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就能判断所成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了。 (3)光路可逆及其变式 师:成缩小实像时,如果将发光体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还有清晰的像吗?像的性质有何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生1:互换位置后,光屏上有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 生2:这是因为光路可逆。 师:如果发光体和光屏位置不变,只改变透镜的位置,能否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请你们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生:可以的,移动透镜,当物距和像距大小刚好互换的时候,屏上也成清晰像。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这样的操作和物屏互换的操作是等效的。 (4) 不同焦距凸透镜成像问题 师:成实像时,若保持物距不变,换用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光屏应如何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呢?像的性质会有什么变化?请作图分析并实验验证。 …… 生:通过作图分析,我们发现像距会变小,也就是将光屏靠近凸透镜,由于物距与像距之比更大,像会变小,实验也证明判断正确。 师:从这个活动可以发现,成像性质应该由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决定,而不仅仅是物距。 设计意图与实践反思:由于凸透镜成像应用的实际需要,中考也常考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为了帮助学生准确认识其中的规律,课堂安排了实验操作和动画演示的双重观察感知,实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画连贯变化及可见的光路帮助学生建立分析模型,最终总结成像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动画中呈现的特殊光线模型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成像的相似模型,学生在此过程中建构新知、发展能力。动画呈现的成像光路图在这堂课中也是功不可没的,不仅帮助学生总结了成像规律和利用成等大像时物距、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来估测焦距,还形象展示了另一种特殊测量焦距的方法——当物距远大于焦距(至少十倍焦距)时,像距约等于焦距。 复习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完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实践反思、迁移应用等关键能力,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任晔.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备课: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备课为例[J].物理教师,2017(3):33-35. (责任编辑 易志毅)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