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课实验分组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
范文 | 屈蒙琦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发展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了解科学魅力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领悟能力各有差别,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最大化地吸收知识。本文就差异性教学在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的课堂上的体现进行讨论,分析如何合理利用差异性进行有效的实验分组,提高教学效果。希望对科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小学科学教育是小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和先天禀赋的影响,身心素质的发展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在科学教育中,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差异性教学,进行有效实验分组,有利于学生扬长补短,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效果最大化。 一、围绕相同目标,提出差异性要求 在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学大纲为准则,让大部分学生把课堂知识吃透。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让他们理解并牢记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对于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当鼓励他们发散思维。这样,既去掉了优等生的天花板,给了他们更大的发现空间,也避免了基础薄弱学生根本听不懂的情况。 例如,需要学生在课堂完成同一目标时,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和基础,分成三种类型的学习小组,一种是优等生组成的小组简称A组,一种是中等生组成的B组,一种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成C组。在实验分组中,可将ABC组层次学生混合,分工进行实验、观察、记录、讨论及汇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使实验达到最优化。 二、结合学生个性,定制多样化教学活动 每一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掘潜力,都是未來不可或缺的人才。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结合学生个性,定制多样化的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课堂话题交流互动时,应当发动善于思考的学生发表有趣的有创新性的意见,带动交流的氛围;应当给予不善思考的学生更多的回答和提问的机会,无论回答的结果是否正确,都应当给予肯定鼓励,然后再由教师讲解正确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加深了所有学生课堂记忆的效果。再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时,安排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实验小组长,鼓励这类学生积极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让每个学生都对科学课堂充满兴趣,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因材施教,采取差异性辅导 每个学生在个性、喜好、智力等方面所受的教育、遗传、环境影响不尽相同,因此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有异同。而这种异同,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将会以差异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了挖掘每个智力正常学生所蕴藏的学习潜力,防止优等生被平均水平拖后腿,防止差等生掉队,我们应当遵循陶行知先生“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对于基础牢固且学有余力的优等生,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多安排一些拓展题目。如安排他们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科学读物,让其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而辅导差生,相比优等生更要细致耐心,课前要引导差生复习旧知识,巩固强化;课中要给他们提供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调动差生听课的积极性;课后要与他们积极沟通,询问课堂上是否有听不懂的地方,再逐一解决。 四、合理奖惩,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价 差异性教学还应体现在科学设立奖励,对学生进行差异性的评价;在奖励优等生的同时,不能忘记鼓励差等生的进步。 教师在具体实施差异性评价时,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科学课上的进步并给予肯定,消除尾部学生的自卑心理。要依据学生努力程度和头脑聪慧程度的差异,做出恰当的科学的等级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高班级的整体教学效果。如学生回答问题次数只要比上次有进步,教师就应在课堂上对其予以夸奖,这样既让这名被夸奖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更加鼓励了所有学生力争上游。如每次实验小组合作较上次都有进步,就应在记录单下加以鼓励的评语。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要降低奖励的门槛,让他们看到希望,这样他们才能有心劲去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而对于优等生,不仅要设立优异奖项,还应另设一个创新奖,鼓励优等生倍加努力,奋发向上。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先人孔子近乎完美地执行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而现代很多学校由于学生众多,为追求高效率和省力,采取公式化的撒网教学,教师一股脑全都讲了,优秀的学生能听懂吸收,中下水平的学生能听懂多少是多少。教师对于优等生全力培养,对于差等生不闻不问,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而真正健康正确的教学成果应是纺锤形的,天资出众的学生处于一端,天资差的处于另一端,大部分资质普通的学生也能拿到不错的成绩,处于中段。为了改善现状,我国中小学逐渐开始施行差异性教学,立足于学生个性上的差异,满足个别学生个别辅导的需要,同时促使优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座潜力无穷的宝藏。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让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首先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差异性;要从智力、思想、感情各个角度,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尊重他们求知的权利。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