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德育视角下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
范文 | 冯立华 摘 要:德育工作下学生个体能够遵循社会道德准则和学校道德准则,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在正确的内在信念系统支持下驱动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规范。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积极创造校园精神环境,在相关建设下学生能够自觉意识到是非善恶,特有环境下形成的道德行为可以推动学生自觉调节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德育视角;小学和谐校园文化;策略分析 学校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阻碍因素,其导致小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学生个人发展,更是為了学校长久生存。校园文化本身可以说是学校的一个无形平台,学校是否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是否能够满足新时期需求,其与校园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教育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断探究,增强小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强度。 一、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所说的和谐校园文化并不是一种单一纯粹的形式,而是一种以和谐为中心的先进价值理念,其通过道德教育来优化诸多影响因素,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公正的校园氛围。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阵地,因此,在环境创设方面应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保学生能够在友好和睦的人际环境下健康茁壮成长。校园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都是文化建设的客体,只有确保学生、教师形成积极的态度才能够加快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进程。只有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达到精神的最高层次。 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大家共同构造,只有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校园内部环境与活动、积极接受群体文化的熏陶才能够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助力。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能够将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转换为自己的品格。活动是后续工作的基础,只有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才能够凸显校园文化特色,吸引师生投身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实践。师生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当其持续不断地接受这一影响时,成为根本受益者。 二、小学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不足 1.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德育价值不足 部分人员认为文化建设仅是一种思想建设,无须进行外力实体建设,没有意识到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都需要一定的校园物质文化支持。由于对物质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导致建设矛盾不断增加,校园文化建设与整体要求不一致。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由于缺少外力支持难以改进德育手段与方法。这种情况下建设环境很不稳定,对于小学和谐文化建设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品格形成过程具有反复性,校园作为学生接受新知的场所,其德育质量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由于认知不足,没有投入时间与精力做好优化物质文化载体工作导致物质文化建设不足,学生在错误环境下产生错误认知,增加了校园不文明现象的发生率。 2.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德育思想不足 小学校园难以保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难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各大因素难以相互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按照预期方向发展。精神文化建设是无形的,但是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由于学校传统文化不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对学校进行道德渗透和思想渗透,难以激发群体的自觉行动。 通过研究发现,一部分学校的校训毫无内涵、毫无价值可言。学校深陷重知识轻精神的泥潭,校训难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更难以传达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很多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于形式化,学校意识到了校规校训是学生学习核心价值理念的主要途径,其具有理想的想法却没有开展实际性的行动。学生只懂得埋头学习,对校规知之甚少。由于现实教育中学生缺少领略精神文化的机会,无从谈道德教育。 三、德育视角下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新时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应当加大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本身的关注,将其进一步的拓展深化,另外,应当牢牢把握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以德育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采用内外部调控手段来改善校园建设模式,不断向目标跟进。 1.建构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并不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其可以通过后期建设来提升环境质量。校园管理者应当投入时间与精力完善利用校园基础设施,做好文化载体工作,确保校园能够成为一个无污染、无杂质的净土。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辟图书角、学习角,无形中进行道德教育。学生在推动与鼓励下开展道德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肯定喜好等内心倾向性,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2.打造立德树人的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引领未来,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师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应当把握学校精神实质,主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为了确保师生个体头脑中形成既定的道德准则,应当增强校风、学风宣传力度,切实增强师生对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 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未来趋势是当没有一个外在动力去管理和组织一个群体时群体仍然能够依靠自身内在动力来寻求自我更深层次发展。学校应当在关键时期进行德育,不断革新校风建设理念来为校风建设注入生命力与活力,师生完成角色与职责的统一,展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集体成员呈现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自觉抵制不良心理倾向,从源头上消除不良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应当意识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是德育内容的最高层次,其应当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转化为实质性教育,有意识地增强师生的相关意识,加快其道德品质的形成。全员自觉主动参与,顺应和谐文明新风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月丽.德育视角下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11):92-93. [2]吕晓红.小学绿色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渗透的思考[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7(6):38. 编辑 鲁翠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