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小学课堂动起来的音乐体态律动教学分析 |
范文 | 姚柯亦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教育 小学音乐欣赏和体验能力的培养属于基础阶段,小学音乐教学对这种基础能力训练非常重视,体态律动在多种教学模式中属于最能激发学生乐感以及兴趣的有效方法,可以进行广泛推广。笔者通过将体态律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教学,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为小学生展现动态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一、体态律动教学模式的含义 体态律动教学属于一项很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最早瑞士被提出,通过将人身体的动作与情感相结合,随之形成一种存在节奏感的音乐,以动态的形式将音乐进行呈现,学生听到这样的音乐时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达尔克罗兹曾说,音乐教学需要同肢体动作相结合进行,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并给出一定的反应,以此提升学生的体验能力。 二、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首先,体态律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音乐更深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更喜欢且主动去学习和掌握音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音乐知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学习并掌握音乐知识。最后,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更容易看到学习成果并为学生创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 体态律动,给予歌曲的韵律配合人的肢体动作,并以不同的形式相互配合呼应。律动行为简单来说,在生活里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打拍子鼓掌,配合律动,能够帮助学生对音乐进一步理解,且能够深刻感受,发现音乐的美,以此提升学生的艺术修为。最为明显的律动行为就是舞蹈。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思想还很单纯,没有繁杂的思想干扰,会让他们在律动表现方面更加直接。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发现,如果播放很愉快的音乐,一些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跟着音乐动起来,这就是最为自然的律动表现形式。 三、体态律动的运用体现 (一)体态律动在音乐节奏训练中的运用 第一,运用体态律动感知节奏的变化。《唱吧跳吧》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课程。该歌曲“X X | X X |XX XX | X X|”的节拍重复,课程需要学生学会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还要唱出五个唱名。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体态律动,对听到的四分音符用“走路”体现,八分音符用“跑步”表现,体会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效果。再结合游戏情境,请出五位学生上台演示。通过体态律动的配合,学生能更快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并快乐地学习。 第二,通过体态律动编制节奏。教师要根据音乐内容给学生编好节奏,指引学生利用肢体动作进行实践,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节奏的掌握。比如在《唱唱跳跳》的基础上,编制游戏。伴随不断增加的人数,音乐节奏更为复杂,将固定的音乐节奏不断改变,学生再发挥,改变音符原来的位置,座位上的学生要依据台上学生跳出的节奏读拍,用这种实践游戏活动展现出直观的律动,让学生掌握得更加具体、接受更快。 (二)歌曲学唱配合体态律动的应用 在歌曲学唱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歌曲本身的风格和教学重点,配合体态律动帮助学生切實体会歌曲的旋律走向、歌曲风格、节奏变化等,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例如《幸福花儿开心上》这首歌,针对三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将体态律动配合到教学之中,在歌曲学唱时,教师充分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用律动引出歌曲拍子的规律,重点感受歌曲的重音记号。 (三)音乐欣赏配合体态律动的应用 以往在教学中总是将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学生只是单纯地倾听和观看课程内容,对于音乐内涵和最真实的情感无法真正掌握,所以配合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根据音乐不同情感的变化,加上身体的律动,帮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想表达的情感。 (四)利用体态律动自编舞蹈,提高学生舞蹈基础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具备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应该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延伸。教师要做的不是直接教给学生怎样用身体律动去学习,而是让学生通过音乐感知节奏的不同,形成自主学习习惯,主动展现出体态律动,切实掌握身体律动技巧。学生通过体态律动可以主动找到音乐的表现方式,根据音乐节奏的改变,创造出更完美的自编舞蹈,将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好地呈现出来,增强舞蹈基础,提升小学生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有价值的,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提升他们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通过这种音乐课程教学方式能够学到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并借此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促使小学生不断进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