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生态体育课堂的构建策略 |
范文 | 张文玲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来制定,这样才能实现顺学而导,彰显体育教学的价值,为构建生态体育课堂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体育;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体育教学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是指生物体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生长、发展。而生态体育则是指教学与文化、环境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体育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开展体育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活动方案,为生态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一、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生态 教学内容是教学实施的载体。教学内容不仅界定了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基本技能,还界定了教学活动必须采用的教法、学法。可见,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学生参与兴致高涨,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教学内容不合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教学效果自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遵循连续性、灵活性、均衡性、健身性、趣味性、基础性、差异性等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必那么死板,一切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教学内容均可以纳入选择范围。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立定跳远》时,教师首先对六年级学生的运动基础、运动兴趣等方面进行调研,发现学生热爱跳远这项运动,平时的游戏中也有这项运动,已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基础。因此,教师这样设计教学内容:设置一个基数,首先进行第一轮测试,超过这个基数的多0.1米,记为+1;如果达不到基数,就记为负数。经过三次测试后,每个学生的分数累积起来并进行排名。这样教学调动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在参与过程中,教师将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拔出来,设计一个“障碍跳远”游戏。学生摩拳擦掌,运动热情被激发出来。这里,在选择运动内容时,教师因材施教,从学生的运动基础出发,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身心发展均不成熟。学生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强度、负荷不能过大,以免给学生身体带来伤害。简便易行的教学内容才符合生态体育教学理念,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二、教学引导设计体现生态 新课改再次明确了教学活动必须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兴趣与活动本身有关,更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因此,教师要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有清晰认识,精准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从而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是每个体育教师需要直面的课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与指导,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施教策略,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引导。 例如,教学《篮球传球》时,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演示,让学生认真观看篮球传球的动作,在观看中识记传球的要点。因为传球的形式多样,教师首先示范的是双手胸前传球的动作,学生观看后很快掌握了动作要领,然后教师让学生一边模仿一边表述。接着,教师示范双手胸前击地传球、单手体侧传球、单手肩上传球等动作,学生兴致高涨,积极模仿。这里,教师巧妙借助示范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小学体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参与运动过程中会体现出差异性。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性,开展教学引导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运动实际,教学指导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另外,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指导无法全面覆盖,所以在具体指导时可以首先让学生之间相互矫正、评价,然后教师再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这样课堂自然不会出现教学盲区。三、教学训练安排呈现生态 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有着固定的运动特点。体育教学的深入开展,需要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中来,以亲身体验感知运动乐趣。因此,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实践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设置可操作性的运动项目。同时,《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必须不断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个性,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体育素养,提高生命质量。”由此可见,体育实践训练必不可少。在设置训练时,教师必须秉承创新性的原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增添趣味化、情境化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健康成长的力量。 例如,教学《各种追逐跑》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追逐跑的趣味性,教师设置了一个“抓尾巴”的小游戏和相关的游戏规则:将男女生分组,男女生在同一个圈中抓人,先给学生编上序号,依次在圈内投放学生,被抓到的学生将会被放到“惩戒区”接受惩罚。游戏伊始,学生热情饱满,参与其中。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结成了对子互相帮助,躲避“抓捕”,这样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运动能力迅速提升。游戏结束后,在“惩戒区”的学生会受到一定惩罚,如唱首歌、朗诵一首诗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趣味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去。趣味游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有效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优化教学形式。当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愉快的情绪自然生成,既使身体的协调性得到锻炼,又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素养。四、教学实践拓展渗透生态 在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仅关注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与现代教学理念、生态教学模式是背道而驰的。学生的运动个性比较突出,并不是所有的实践体育活动都喜欢,而是对体育运动有选择性。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种运动选项。小学体育教学实践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运动素养,所以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优化实践形式,提升运动的新颖性。传统的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固定,但缺乏创新,难以给学生带来新的运动体验,教师不妨将运动规则或运动形式进行修改、更新,形成新的运动,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运动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教学《足球踩球、拉球、拨球》后,教师把学生分3-5人为一个小组,带上足球到广场、公园进行踩球、拉球、拨球的表演,表演过程中自然会有围观群众。表演结束后,可让围观的群众给学生打分、评价。小学阶段,学生的表现欲望极强,乐于参与户外运动。因此,教师可给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这样不仅让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贴近生活实际的训练形式让课堂教学实现了升级,彰显了生态体育的教学理念。 拓宽体育实践训练域度势在必行。因此,在课堂教學结束后,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些课外运动任务,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运动中来,这样学生的运动热情必然被点燃,运动自觉性逐渐形成。 总之,将体育课堂引向生态化已成为人们重视和研究的新领域。生态体育课堂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科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课堂的价值,从多方面开展引导。在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首先要考虑贴近生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引导时,教师应以学生的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为基点,科学引导;开展教学训练,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构建生态的体育课堂。 (特约编辑 木 清)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