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好第一课,筑牢音乐课程基础 |
范文 | 贡惠娟 [摘 要]每一位音乐教师对待音乐课程、对待音乐课堂都需要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来润泽,需要巧妙利用与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契机,在帮助学生有效构建内在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兴趣。教师要用好首因效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串联多维元素,筑牢扎实的课程根基;要依托认知规律,构建多维实践平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筑牢音乐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课程;课程根基;首因效应;串联元素;认知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4-0019-02 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很多学生常常因为与课程的第一次接触、与教师的第一次交流,就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笔者曾经针对这一内容对教师们进行了专门的实践调查,他们中很少有人认识到与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自己没能在第一课的教学中真正唤醒学生对于音乐的内在认知体验,最终导致课堂乱哄哄、气沉沉。教师需要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将“音乐第一课”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做好一学期音乐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工程。 一、用好首因效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层面提出了著名的首因效应,即常说的“第一印象”,这在对方意识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音乐教师在接到新班之后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充分彰显自己和音乐的魅力,并努力将自己与音乐课程的关联清晰而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充分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的认知心理和接受兴趣,快速在师生之间、学生与音乐之间建构起一条认知通道。 一般来说,重新教学一个班级,教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需要从两方面展开教学。首先,需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笔者在一次接手新班时,就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利用学生对于新教师的好奇心理,用小鼓敲出鲜明的节奏,并设置了一段精巧的台词,将自己的姓名、爱好等常规性资料告知学生,深受学生的欢迎。不到十分钟,课堂氛围就被调动起来。此时,笔者鼓励学生创作介绍自己的台词,又简单地教给学生关于节奏的知识,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节奏进行音乐互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之间更加了解了,師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节奏训练,产生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爱上音乐课,教师可以在接手新班级时开展一系列与音乐相关的游戏。如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班级音乐课上的“音乐萌娃”,并给他们取一些与音乐相关的名字,如唱唱、跳跳、听听等,教师针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与学生共同探讨,赋予这些“音乐萌娃”以不同的任务。这种带有鲜明游戏性质的活动,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铸造高效而生动的音乐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开学初的几节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要学习的内容争取当上“音乐萌娃”,让学生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相应的“萌娃”角色,如想唱歌的就佩戴上头饰,成为本节课的“唱唱”,想跳舞的就可以成为本节课的“跳跳”。学生戴上头饰之后,就完成了角色置换,就有了更多展示才艺的机会,从而激活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内在兴趣。 对于刚刚接手新班的教师来说,巧妙地运用首因效应,在学生面前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够激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串联多维元素,筑牢扎实的课程根基 音乐课程的领域非常广阔,包含了音乐创造、音乐文化、音乐表现和音乐欣赏等多个维度。很多学生对于音乐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音乐认知形成系统化的引领,始终将第一节音乐课作为音乐课程学习的“入门课”。如果教师能够在音乐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形式的展现、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进行得当的处理,对于学生音乐意识的形成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第一节课上对音乐“一见钟情”呢? 首先,教师要以自身极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中营造适切可感的学习情境,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欲望,并相机鼓励他们释放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下,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甚嚣尘上,音乐作为一门“美”的课程,对于学生整体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转变传统教学中“音乐就是唱唱几首歌、学学基本的音乐知识”这样的守旧思想,而需要从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入手,积极为学生架构鲜活而扎实的音乐体验通道,培养学生内在的审美情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调动学生生活的原始积累,在感性认知和实践参与的融合过程中,就能丰富学生对音乐课程的感知体验。 由此一来,音乐课程就巧妙地连接了兴趣、美学、内涵、实践等不同的重要维度,持续而高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从而将音乐知识的激活、音乐能力的提升、音乐素养的培养串联起来,将学生自主、深入地“学”融入了教学过程中。 三、依托认知规律,构建多维的实践平台 小学生天生就是爱动的,音乐之美本身就体现在其动态化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上。因此,教师要在刚刚开始的几节音乐课中积极地凸显音乐课程的学科特点。这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架设以音乐课程为蓝本的实践平台,为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和感受音乐铺设桥梁。 比如,一位教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上,并没有直接向学生宣讲音乐的作用、学习音乐的意义等概念性、抽象性的内容,而是先设置了一个与音乐相关的游戏:认真聆听音乐旋律和节奏,用自己的身体跟着音乐一起走走、听听、唱唱、跳跳。此时,教师先弹奏一段音乐,要求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回走动,并在走动的过程中自由地做出自己喜欢的动作;随后,教师弹奏的旋律和节奏逐步加快,要求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以适应所弹奏的新节奏。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边走边用“啊”的方式进行模唱。这样的方式就比较契合小学生爱玩游戏、天生爱动的特点,一方面能够训练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将学生的肢体语言和音乐学习进行了有效整合。这样一来,学生的关注力和兴趣点就一下子被教师抓住,不仅能够有效地凸显音乐课程的特点,更契合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 再如,另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开学第一课中先播放了欢快的音乐旋律,组织学生一起做起了音乐操,让学生在动一动中感受音乐旋律中节拍的强弱规律。当学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认知体验后,教师让学生将这种节拍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说说生活中做哪些事情的时候,可以运用这样的节奏。很多学生罗列出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践活动,教师则鼓励学生模拟生活中的这些活动进行表达,更好地丰富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借助节奏模仿和划拍子的方式,夯实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意识和能力。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曾经指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站立在课堂中就是与孩子一起度过最充实、最愉悦的一段时光。”这需要每一位音乐教师对待音乐课程、对待音乐课堂都要用心灵来倾听、用心灵来润泽,在帮助学生有效构建内在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兴趣,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让音乐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窗口,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责编 刘宇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